帝国的类型学分析:基于边界的视角
本文关键词:帝国的类型学分析:基于边界的视角
【摘要】:在"威斯特伐利亚国家"兴起之前,欧亚大陆的历史是由几十个帝国的兴衰演绎的,时至今日,帝国虽然已经销声匿迹,但是帝国的情结以及帝国的遗产依然影响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从罗马帝国到现代的大英帝国,帝国的功能与形态迥然有别,农业帝国、游牧帝国与殖民帝国是帝国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如何从帝国的内在逻辑与演化动力对帝国进行类型学分析是帝国研究需要回答的问题。边界,既是帝国区别于现代主权国家的一个根本特征,也是对帝国进行类型学分析的参照。从边界的视角而言,帝国是具有多重权力边界性质的人类组织形态,而主权国家的边界是合一的;同时帝国可以分为两种理想类型,即时间性帝国与空间性帝国,它们不仅代表了两种帝国的形态,也代表着两种帝国演进的逻辑。时间性帝国处于扩张的"时间之流",边界变动不居;而空间性帝国则在相对稳定的空间中建立与维护帝国统治,边界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边界提供了一种认知帝国的新视角,同时也能够更清晰地认知帝国边界变迁给当代国际关系留下的沉重遗产。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
【基金】: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经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奥斯曼帝国晚期边疆危机与治理研究”(450060502084)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货币霸权的制度基础与演化路径”(2013M541270)
【分类号】:K1
【正文快照】: 在主权国家已经普遍化的世界中,“帝国”似乎成为政治不正确的话语,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及其幕僚罗伯特·库珀在谈论帝国的时候还不忘加上一个含情脉脉的限定词,即协作性帝国。然而,就像罗马帝国及其传说一直流淌于西方历史的血液中一样,汉唐帝国的辉煌也成为中国历史浓墨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德斌;;国家类型的划分——拓展国际安全研究的一种思路[J];国际政治研究;2012年01期
2 贝诺·特士科;李清敏;孙兴杰;;威斯特伐利亚国家体系之理论化:国际关系从绝对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向[J];史学集刊;2014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少虎;;历代屯垦绩效对民国新疆的中华民族认同影响研究[J];保山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李宏伟;佟训舟;;拉铁摩尔的“中国情结”[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李宏伟;佟训舟;;从特纳到拉铁摩尔——边疆史研究的发展[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4 特力更;张骁;;旅游经济对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的影响分析——以蒙古族游牧文化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0期
5 ;渝中区:向“内陆香港”挺进[J];重庆与世界;2012年01期
6 罗佳;;清代西域地名的功能初探[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孙丽萍;王文奇;孙兴杰;;“东北亚区域秩序研究”笔谈[J];东北亚论坛;2012年04期
8 葛兆光;;边关何处?——19、20世纪之交日本“满蒙回藏鲜”之学的兴起及其背景[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李崇辉;;北方森林——游牧民族美术的教育与传播探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戴双喜;巴音诺尔;;论牧区以“羊”为“等价物”的交易习惯——兼论民事习惯与交易习惯之结构层次关系[J];法学杂志;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铭铭;;民族地区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与课题[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2 袁剑;;清代中国的“边疆性”及其现代意义[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3 徐新建;;牧耕交映:从文明的视野看夷夏[A];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09卷[C];2009年
4 赵旭东;;从社会转型到文化转型——当代中国社会的特征及其转化[A];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人类学高级论坛2012卷[C];2012年
5 胡玉春;;边缘地带文化互动的历史记忆——以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为例[A];论草原文化(第九辑)[C];2012年
6 王勇;;长城、寺庙与围栏——中国/国家建构的产权政治学[A];全国博士生论坛“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与农民问题”论文集[C];2012年
7 黄益;;游牧与农耕概念辨[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3年第4期[C];2013年
8 阿拉坦宝力格;;生态文明建设与干旱区域水资源管理的人类学思考[A];人类学与江河文明——人类学高级论坛2013卷[C];2013年
9 孙勇;;中国未来边疆战略的取舍[A];华西边疆评论(2)[C];2015年
10 朱金春;;边疆政治:主体、行为与过程[A];华西边疆评论(1)[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丛海平;元代军事后勤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常倩;商周至魏晋南北朝羌人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鹏;中国史学界对日本近代中国学的迎拒[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应成;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冯玉新;界域变动与地方社会[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伊利贵;民国时期西南“夷苗”的政治承认诉求[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魏延梅;在自觉、互动和对话中传承民族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张友庭;晋藩屏翰[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徐振燕;任乃强的西南图景[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晓伟;热河驻防八旗生计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曹培;和硕特蒙古在藏史事述论[D];西藏民族学院;2011年
4 陈X;西汉河南郡军事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刘少虎;民国时期新疆经济积弱对西北边疆安全影响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6 戴宁;高昌故城土遗址保护理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7 庞济燎;近代以来桂东南禽畜养殖的发展与农村社会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毛咏雪;李白边塞诗论析[D];内蒙古大学;2007年
9 姜爱红;明代蒙古南下“扰边”探析:1436~1464年[D];厦门大学;2007年
10 刘旖旎;狼传奇的文化接受[D];吉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安国;主权正义论──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主权观探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罗小军;现代主权的工具性初探——构建对主权的完整理解[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熊光清;论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维护主权的契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王永全;;西欧主权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中央化和世俗化[J];理论界;2009年01期
5 谌章明;;论文艺复兴时期主要思想家的主权国家观念[J];红河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R壭S;;谁能使中国恢复“大国”地位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三思[J];中国文化;2011年01期
7 邱永文;;欧洲现代主权国家的历史建构[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8 孙建楠;;权力欲望中的主权想象——试论1863年《法柬条约》的历史意义[J];南洋问题研究;2011年04期
9 佟德志;;从“都铎悖论”到“议会主权”——英国的权力二元论及其启示[J];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08期
10 夏良才;孙中山的国家观与欧洲“主权国家”学派[J];近代史研究;199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范建中;徐宜鹏;;全球化背景下俄罗斯的“主权民主”构想[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2 陶林;;人权之矛与主权之盾——基于政治哲学理论与实践的分析[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李德成;;从生物芯片的发展谈遗传资源的立法[A];入世后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实务研讨会暨全国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2002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2年
4 刘建丰;;一个双重货币区域与国际公共货币的理论——一个共同区域,两类商品市场,两套货币体系[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3期[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鑫泉;尊重主权与加强联合国的作用[N];光明日报;2003年
2 ;人权在本质上是一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N];人民日报;2005年
3 解洛生;自问自答话主权[N];社会科学报;2002年
4 张志洲(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际问题研究所);主权的未来:概念与现实[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5 薛熹 学人;主权:建构现实与被现实建构[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6 余敏友;新主权观的挑战[N];学习时报;2003年
7 郭辉;如何把握“主权”概念[N];学习时报;2004年
8 宋念申 自由撰稿人;新主权争夺战[N];东方早报;2007年
9 记者 朱剑慧、华春雨;巴符合主权国家条件[N];人民日报;2006年
10 记者 朱剑慧 华春雨;耶城法院认为:巴符合主权国家条件[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卢凌宇;论冷战后挑战主权的理论思潮[D];外交学院;2002年
2 陈志英;主权的现代性危机[D];武汉大学;2005年
3 张丽华;主权博弈—全球化背景下主权国家与国际组织互动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闫飞飞;理解代表:从主权、政府和社会三个层面深化对代表的认识[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后萍;论“保护的责任”理论视角下的主权与人权关系[D];山东大学;2010年
2 吴红涛;经济全球化与主权国家的相关理论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李月梅;主权思想述论[D];山东大学;2006年
4 张院成;论主权与人权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裘芳;“人”,国家与主权[D];外交学院;2004年
6 何春明;主权与反垄断并购控制国际化初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赵楠;主权视域下“保护的责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8 李娜;论主权信用评级的法律规制[D];河北经贸大学;2012年
9 张晓星;超主权货币理论与实践演进[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10 张素蓉;试论邓小平的主权思想及其世纪挑战[D];苏州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2937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1293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