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区域经济合作构想的再审视
本文关键词: 日本 环太平洋合作 东亚共同体 小泉纯一郎 鸠山由纪夫 出处:《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20世纪60年代,日本快速崛起为经济大国,提出多种环太平洋合作的构想,为持续高速发展提供动力。70年代,日本重点发展与东盟国家的关系,打牢东亚合作的基础。80年代,日本环太平洋合作构想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强调以美日合作为基轴,密切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东盟和韩国的关系,将中国纳入环太平洋合作的轨道。进入90年代后,日本因泡沫经济破裂导致长期低迷不振,因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备感压力。进入21世纪,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恶化了与邻国的关系,其所倡导的"东亚共同体论"主张引入美国等制衡力量,在东南亚与中国展开争夺。2009年民主党党首鸠山由纪夫提出日本平衡发展与中美两国的关系,在"友爱"的理念下,建立"东亚共同体"。因美国发难,鸠山执政9个月即下台,此后的日本重归以美日关系为基轴的环太平洋合作的老路子。
[Abstract]:In 1960s, Japan quickly emerged as an economic power and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Pacific Rim and the Pacific Rim. In the 1970s, Japan focused on developing its relations with ASEAN countries an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East Asia cooperation in the 1980s. Japan's concept of Pacific Rim Cooperation has evolved into a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emphasizing US-Japan cooperation as a basic axis and close relations with Canada, Australia, New Zealand, ASEAN and South Korea. Put China on the track of Pacific Rim Cooperation. After 90s, Japan suffered from a prolonged downturn due to the bursting of the bubble economy, and was pressured b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economy. On 21th century, Prime Minister Junichiro Koizumi's visit to the Yasukuni Shrine has deteriorated relations with neighbouring countries. His advocacy of "East Asian Community" advocates the introduction of checks and balanc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In 2009, the leader of the Democratic Party, Yukio Hatoyama, proposed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Japan's relations with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under the concept of "fraternity," set up an "East Asian Community." Hatoyama stepped down after nine months in power because of the US's remorse. Since then, Japan has returned to the old way of Pacific Rim cooperation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merica and Japan.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分类号】:F131.3;K313.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玉贵;60年代前期中日关系研究[J];安徽史学;2002年02期
2 陈思玉;;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看中国经济外交[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2期
3 臧佩红;战后“日台条约”刍论[J];滨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4 邓峰;;日苏邦交正常化新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5 顾国梅;;论里根政府的对日军事政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孙红艳;;LT贸易前中日民间贸易的发展历程[J];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7 常云平,傅敏;20世纪90年代日美矛盾和摩擦加剧的原因[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顾国梅;对里根时期美日贸易摩擦的再思考[J];常熟高专学报;2003年05期
9 方秀玉;李华;;当代韩日关系刍论[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陈巍;;1952-1972年间日英两国对华策略探析[J];大连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刘余馥;;从民族心理素质看日本的社会发展[A];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4期(总第105期)[C];2011年
2 范洪颖;;浅析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外交[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徐勇;;解决日本战争遗留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A];北京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会建会20周年学术论文集[C];2011年
4 王新生;;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大平正芳——以第一次日元贷款为中心[A];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2012年第3期(总第108期)[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少东;日美冲绳问题起源研究(1942-1952)[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伟;中国的东亚市场提供者地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程铭;近代以来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11年
4 崔海波;“九·一八”事变期间日本、中国与国联的交涉[D];吉林大学;2011年
5 薛春志;日本技术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吴佩华;中国红十字外交研究(1949-2009)[D];苏州大学;2011年
7 赵毅达;冷战时期美国亚洲战略框架下的日泰关系[D];云南大学;2012年
8 朱慧玲;中日关系正常化以来日本华侨华人社会的变迁[D];厦门大学;2001年
9 邓峰;美国对日经济复兴政策与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1948年—1955年)[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刘静岩;房地产投资分析及其混沌控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綦晓旭;论冷战期间日本对华政策中的“政经分离”原则(1952-1964)[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常飞;琉球独立运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朱颖;日本在亚洲实践多边主义的原因及困境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4 于洪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投资风险分析[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5 吕芳;中日关系“蜜月期”(1978-1989)文化交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德昆;“道义外交”与新中国对日策略[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高青松;战后日本海军的发展演变及其特征[D];西南大学;2011年
8 赵雷;合法性、话语权与外交软权力的实现[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季芳;软权力视角下的日本对外援助[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冯冲;日本的气候变化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东波;东亚共同体的观念建构——徘徊于逻辑与历史之间[J];史学集刊;2005年02期
2 王秋彬;谁来引领东亚共同体:历史经验与现实思考[J];史学集刊;2005年02期
3 赵建民;;试论构建“东亚共同体”的思想文化基础——从历史启迪与未来追求的视角[J];东北亚论坛;2007年01期
4 陈多友;顾也力;;“全球地域化”语境下东亚共同体如何“文学”?[J];东南亚研究;2007年06期
5 丁果;;“东亚共同体”构思里的中日算盘[J];南方人物周刊;2009年44期
6 巴里·布赞,安娜·冈萨雷斯·佩莱兹,任东波,蒋晓宇;“国际共同体”意味着什么?[J];史学集刊;2005年02期
7 阪仓笃秀,程尼娜;东亚共同体与日中关系的历史及未来[J];史学集刊;2005年02期
8 许兆昌;东亚文化传统的多元与统一[J];史学集刊;2005年02期
9 张乃和;东亚多元一体论[J];史学集刊;2005年02期
10 张宜伟;;试析中日韩和解与东亚共同体构建的关系[J];黑龙江史志;2013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董永裁;;浅谈“东亚共同体”的构建及其对策[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1期(总第98期)[C];2010年
2 凌星光;;东亚共同体的核心应是东盟10+3——关于新东亚模式的构筑[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1期(总第98期)[C];2010年
3 赵建民;;试论构建“东亚共同体”的思想文化基础——从历史启迪与未来追求的视角[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4 iJ,
本文编号:15395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1539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