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魏玛时期德国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及身份认同

发布时间:2016-12-05 18:47

  本文关键词:魏玛时期德国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及身份认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河南大学》 2013年

魏玛时期德国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及身份认同

田焕云  

【摘要】:在德国历史上魏玛共和国(1918—1933)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德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反犹主义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在第三帝国时期导致“纳粹屠犹”的重要时期;它既是德国政治动荡经济混乱的窘迫时期,也是前卫文化蓬勃发展的“黄金年代”。 本文将这一时期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及身份认同作为考察的重点。在世界各国的犹太人中德国犹太人最具代表性,他们是各国犹太人中同化程度最高的,但是也是最终结局最为令人扼腕叹息的。魏玛时期,犹太人积极参与德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社会地位有所提高。经济方面:犹太人在魏玛时期的德国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服装以及零售业中占有优势地位。为了有效的应对经济大危机,犹太人内部采取了各种措施进行自救:一方面重新进行职业定位,开始从事农业、园艺等以前在犹太人中间并不流行的职业;另一方面,犹太人组建社区联合会以及信用合作网络帮助小商人度过难关。政治方面:犹太人取得了完全的公民权,在这一时期的主要政党中几乎都可以看到犹太人的身影;此外,犹太人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积极领导参与德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化方面:犹太人引领魏玛时期城市文化的潮流,在当时的科学、艺术等领域中都能发现犹太领军人物。 根据身份认同的不同,犹太社会内部大体可以分为四大类:同化主义者,,犹太教自由派,犹太复国主义者和犹太教保守派。又可以划归为单一身份认同或混合身份认同,其中单一身份认同又可分为单一的德国身份认同和单一犹太身份认同,混合身份认同主要指既认为自己是犹太人又自以为是德国人的自由派。不同身份认同群体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在对待犹太复国主义的态度和对反犹主义的应对上。自以为是德国人的犹太人对犹太复国主义反应冷淡,应对反犹主义时也比较消极;犹太身份认同比较强烈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大部分坚决主张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 德国犹太人身份认同的形成首先与德意志政府的犹太政策密切相关。政府政策相对宽松时,犹太人就比较倾向于融入主流社会,认同主流社会的文化;但是,当政府政策开始压制犹太人的发展时,犹太人又开始倾向于回归传统。其次,犹太人身份的形成与反犹主义的起伏相关,反犹主义使得一些犹太人谋求脱离犹太社团抹去自己的犹太身份,但同时也强化了犹太人的集体身份认同。第三,犹太人身份认同的形成与主流民族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形成相关。德意志民族意识的模糊不清,使得德意志民族认同混乱、难产,导致犹太人不知道该不该将自己当作德国人。 犹太人在身份认同上的分歧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内部的凝聚力,尤其是大部分犹太人倾向于认同德国,使得他们面对反犹主义时未能统一行动,更未能及时辨别出纳粹政府牺牲、掠夺犹太人以赢得“雅利安”民众支持的企图。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2.6;K516.4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沛;德意志特殊道路及其终结[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汪汉利;;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从《赫索格》看索尔·贝娄的身份焦虑[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曙晨;论印度犹太人身份认同[D];南京大学;2011年

2 张长红;犹太认同问题及现代以色列的犹太认同现状与前景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涛;;共时性与历时性:中国传统史学与西方近代史学的分途[J];北方论丛;2011年04期

2 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张文涛;;一种关于世界史观念的历史考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张文喜;;唯物史观与叙事的历史学[J];长白学刊;2011年01期

5 叶隽;;战后六十年的歌德学(一九四五-二○○五)——歌德学术史研究[J];东吴学术;2011年03期

6 杨春洪;;对我国比较刑诉法研究的检视与反思[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7 崔建树;;历史学与国际关系研究[J];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01期

8 杨吉平;;历史与政治:雷蒙·阿隆的国际关系思想[J];法国研究;2012年04期

9 张志文;;“立法”立场的法律发现——以历史法学为切入点[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10 王丽莎;;从社会空间角度看赫索格的心路历程[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年2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董正华;;韦伯、桑巴特、托尼资本主义精神动因思想比较——兼评格林菲尔德的新著《资本主义精神: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2 孙成竹;;浪漫主义:马克思哲学的重要思想史资源[A];“马克思与浪漫主义传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孙立新;;纳粹历史与德意志民族认同危机[A];2012·学术前沿论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上)[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卓立;历史相对主义的脉络[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旸;纳粹德国的农业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蓓;《格萨尔王传》与多康地区藏族族群认同[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4 纪逗;论本雅明的历史和时间意识[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李凤艳;苏联对德国的改造政策研究(1945-1949)[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丁亚雷;作为精神史的艺术史[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7 王利红;欧洲浪漫主义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刘毅;现代性语境下的正当性与合法性:一个思想史的考察[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9 纪银平;希尔施犹太教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孙玉良;历史、理解与真理[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鹏;伊格尔斯的跨文化史学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丛金龙;论纳粹德国的经济发展(1933-1938年)[D];内蒙古大学;2011年

3 姚正平;论弗格森的史学[D];淮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柯贵福;诸神相争时代的国家认同[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5 尤干;作为精神史的艺术史—两种精神的隐喻[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6 张芳;民族精神与二战后德意志民族复兴及启示[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张琼;德意志帝国政治现代化的自反性特点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谢晖晖;文学研究术语“文学范式”何以可能?[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文清;人类学与当代西方史学研究浅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汪尧翀;艺术处境与历史意识[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华;简论苏联的犹太人问题[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02期

2 周承;;试析以色列新俄裔犹太移民形成中的国际因素[J];俄罗斯研究;2007年03期

3 邓蜀生;美国犹太人同化进程初探[J];世界历史;1989年02期

4 潘光;试论纳粹大屠杀及其对犹太民族和文明的影响[J];世界历史;2000年02期

5 张淑清;;国外关于古代、中世纪犹太妇女地位问题研究述评[J];世界历史;2009年04期

6 赵云侠;犹太教的世俗化问题——正统派对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思想反应[J];世界历史;1999年03期

7 梁中芳;;20世纪70年代苏联犹太移民问题历史探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宋珺;;美国犹太人对美国的以色列政策的影响[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年01期

9 傅有德;传统与现代之间:犹太教改革及其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借鉴意义[J];孔子研究;2005年05期

10 黄正柏;德意志民族思想文化与纳粹主义的兴起[J];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傲雪;20世纪下半期美国犹太人异族通婚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玉珠;;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兴起初探[J];黑龙江史志;2009年09期

2 刘延超;;新加坡英语文学中的身份认同困惑初探——以小说《跟着错误女神回家》和《辩护者的魔鬼》为例[J];东南亚纵横;2009年09期

3 金廷英;;失落的旅程——《失落》与身份认同[J];大众文艺;2010年12期

4 郑阳;;埃及版的“出埃及记”[J];理论界;2010年08期

5 高伟光;;泰华文学与泰国华人的身份认同[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王建波;;浅析20世纪三四十年代加拿大的反犹主义[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徐新;;纳粹屠犹研究在中国[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8 黄艳丽;;浅析《雾都孤儿》中狄更斯的反犹主义[J];青年文学家;2009年03期

9 曹而云;现代白话文体的身份认同[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王春枝;;身份的对立与互换——论陈果电影的深层指向[J];名作欣赏;2007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铁江;;中东铁路的修筑与近代哈尔滨犹太人的经济发展[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2 魏峰;;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A];山西省政治学会纪念建党85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蓝若宇;;我们都是“恶搞者”:从文化的身份认同看恶搞[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泓;;虚拟游戏的身份认同——网络游戏的文化体验之反思之一[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5 华正新;;结构力量与身份认同:农民工中的青年技工[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6 竹琳;;论文化传播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鲍迎迎;;论《灶神娘娘》中的母女关系与身份认同[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吴新慧;;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状态分析——以杭州市为例[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王婷婷;;盛宴的背后——在青春文学中寻找和重构青少年身份认同[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朱冰;;《包法利夫人》精神批评浅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学博士 刘伟;[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2 彭兴庭;[N];北方经济时报;2006年

3 复旦大学历史系 赵嗣胤;[N];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邢军;[N];中国社会报;2004年

5 记者 杨彦华;[N];中山日报;2009年

6 萧坊;[N];福建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王昭;[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8 陶东风 首都师范大学;[N];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韩玉玲;[N];湘声报;2006年

10 吴挺;[N];计算机世界;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茂森;自我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丹;仪式音声与执仪者的身份认同[D];上海音乐学院;2013年

3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寻阳;我国高中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邓楠;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D];浙江大学;2004年

6 潘艳慧;《新青年》翻译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常勇;商周青铜艺术身份认同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李益;马丁·瓦尔泽小说《迸涌的流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李清雁;教师是谁[D];西南大学;2009年

10 王莹;地方基督徒的身份建构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焕云;魏玛时期德国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及身份认同[D];河南大学;2013年

2 林春敏;英国犹太人解放的前奏[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3 黄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身份认同感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齐永光;哈尔滨犹太人的历史活动及其遗存[D];吉林大学;2011年

5 胡泽英;第二代成年美籍华裔身份认同的特点[D];外交学院;2008年

6 钟慧;从黑人女性主义视角看黑人女性身份认同之路[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官淑华;理解教师成长中的身份认同:对两位高中英语教师职业生涯的案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鑫;草根型民间慈善组织身份认同的社会政策选择[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苓;消费者符号价值感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陈灿;春节联欢晚会:“在家感”的营造[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魏玛时期德国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及身份认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57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2057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6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