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学的传播发展及其对明治维新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兰学的传播发展及其对明治维新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湖南师范大学》 2008年
兰学的传播发展及其对明治维新的影响
王兵
【摘要】: 兰学是日本传统文明向近现代文明转变的重要转折点之一,要了解日本传统文化如何向近代文化变迁就必须从兰学入手。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兰学的研究已经在广阔的范围内展开,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能够将兰学的产生、发展以及向幕末洋学的转变,比较系统、全面的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作品极少;以兰学为基点从一百年前的文化渊源来重新探索明治维新更是缺乏专题研究。 本文试图在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兰学的发展状况以及兰学对明治维新的影响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探讨,以求将兰学的发展状况较客观的展现在读者眼前,并了解兰学对明治维新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理解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学习日本摄取西方文化的经验,给国内西方文化的吸收提供借鉴。 本文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兰学的产生。本章首先介绍了兰学的定义以及它的内涵,说明兰学是日本江户时代中后期至幕末开国前关于西方科技、学问的知识及其研究;接着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探讨兰学产生的必然性;最后简要介绍了兰学的早期发展状况。 第二部分阐述了兰学的发展与兴盛。《解体新书》的翻译是兰学诞生的标志,此后“兰学如滴油入水迅速布满全池”,兰学兴盛时期到来。本章首先论述了兰学的传播、发展及其各学科的发展状况;然后又以工藤平助、本多利明、山片蟠桃和司马江汉等人的思想成就为例,将兰学在人文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较充分的介绍;最后谈了幕府对兰学的统治和镇压。 第三部分着重论述了兰学在新阶段的拓展——幕末洋学。1853年后,日本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为应付危机被迫全力扶持兰学,这一阶段兰学逐渐拓展,英学、德学、法学等相继出现,新一轮对外学习高潮掀起;接着,从军事科技的发展、洋学教育机构的新建、使团和留学生的派遣等方面加以说明;最后以佐久间象山、吉田松阴、横井小楠、加藤弘之、福泽谕吉这几个比较典型的思想家为例,介绍了幕末洋学阶段的思想成果。 第四部分探讨了兰学对明治维新的影响。兰学是明治维新的思想导源,它对明治维新的影响极大,具体说来包括对政治制度的影响、思想观念变迁的影响、对经济现代化的影响以及科技文化的影响等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313.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江婷;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国立大学兴起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刘桂芳;晚清蒲安臣使团与日本岩仓使团之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青;从“支那”到“西洋”的转折点——试论日本近世思想家本多利明[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2 罗冬阳;论明清西学缺乏兰学阶段的原因[J];东北师大学报;2005年01期
3 翟新;;近代科学文化对日本江户时代的思想影响[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4 冯玮;日本“西学”的初创时代:“南蛮学时代”[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5 刘小珊;兰学·洋学——日本人实理实用精神的启蒙[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6 史红霞;“兰学”勃兴的原因初探[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7 赵建民;中日两国摄取外来文化的历史考察——以吸收近代欧洲文化为中心[J];世界历史;1989年03期
8 冯玮;重新认识“锁国”政策对日本吸收西方科学文化的影响[J];世界历史;1992年05期
9 赵德宇;;渡边华山兰学探析[J];世界历史;2006年02期
10 郝秉键;江户时代日本人“华夷观”的变迁[J];世界历史;1994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钧艳;近世中日西学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勇兵;;科学发展观——科学的执政哲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3 李勇;王莉;;日本产业政策法与反垄断法互动演进的过程、特征及其启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4 邵显松;;析哈代小说在传统框架内表现出的超前意识[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郑明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拓理论发展的新境界[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6 吴学琴;挑战单向度全球化——马克思关于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化理论评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7 张能为;;论萨特伦理学的评价维度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陈九如;福泽谕吉的欧美之行述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9 姚传德;从官办到民营——日本明治政府殖产兴业方针的演变[J];安徽史学;2003年05期
10 庞宝庆;;日本关东军对苏联远东“情报战”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朱甜;;日本等级制度的变迁[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培龙;;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根基及其实践[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范耀登;;论特区政治改革的先行与试验[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9 王志伟;;明清时期朝鲜半岛的地缘战略地位分析[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10 唐贤秋;;诚信:人文奥运之道德基础[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舒盛芳;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及其战略价值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田鹏;认同视角下的欧盟语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晓亮;阿富汗战争:苏联高层决策研究(1979-198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强;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少东;日美冲绳问题起源研究(1942-1952)[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9 时培磊;明清日本研究史籍探研[D];南开大学;2010年
10 代俊兰;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及当代价值[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耿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郭云英;统筹城乡视域中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4 姚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白雪;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形态的大众化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松;中日传统家具结构形式比较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8 姜佳杞;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干群矛盾及调节机制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斌;哲学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邵邦;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怡;试论《中美续增条约》[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2 谢青;罗超;;蒲安臣条约对美国排斥华工的客观抑制作用[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3 王先亭;蒲安臣与“合作政策”[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4 陈铁军;“中体西用”思想与中国近代化进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5 薛子奇,周彦;海外雄飞论——日本“大陆政策”的思想渊源[J];北方论丛;1997年01期
6 马超;;从讲座制到系科制:欧洲大学内部管理权力的变更[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7 吴培群;;日本国立大学的讲座制及其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12期
8 胡黎;论岩仓使节团的欧美观[J];长白学刊;2001年06期
9 张颖,王进;试析1868年《蒲安臣条约》与近代美国排华风潮之干系[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李丽杰,符必春;论中国使节制度的近代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云泉;明清朝贡制度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2 姜秀玉;近代东亚中朝日三国的社会变革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丽云;日本近现代教师教育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春明;论甲午战争之前国人对外观念的转变[D];武汉大学;2004年
3 单玉梅;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之比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潘可新;近代出使人员与晚清社会的变革[D];吉林大学;2006年
5 王德林;岩仓使团与日本近代化[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安宝;清末五大臣与岩仓使节团出访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楠;论日本民族吸收外来文化的动力、特性及作用[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8 田永彩;蒲安臣使团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张坤;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私立大学缘起分析[D];苏州大学;2009年
10 路遥;简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D];外交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青;从“支那”到“西洋”的转折点——试论日本近世思想家本多利明[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2 罗冬阳;论明末清初西学的分期与特征[J];东北师大学报;2002年04期
3 司佳;从“通事”到“翻译官”——论近代中外语言接触史上的主、被动角色的转移[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刘小珊;兰学·洋学——日本人实理实用精神的启蒙[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5 史志宏;从获鹿县审册看清代前期的土地集中和摊丁人地改革[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1期
6 史红霞;“兰学”勃兴的原因初探[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7 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8 赵德宇;日本“江户锁国论”质疑[J];南开学报;2001年04期
9 赵德宇;试析十六、十七世纪天主教风行日本的原因[J];日本研究;1996年03期
10 赵德宇;日本近代化溯源——洋学[J];日本学刊;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建民;大阪兰学始祖:桥本宗吉的生平和业绩[J];日本学刊;1997年02期
2 彭兆棨;“转益多师是汝师”──记陈美兰学艺[J];戏文;2000年05期
3 史红霞;“兰学”勃兴的原因初探[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 郑传明;;乌江河畔“拉纤”人——贵阳市“十佳师德标兵”兰学俊印象[J];贵州教育;2009年12期
5 定继平;“古兰学”知识及其历史[J];中国穆斯林;2002年04期
6 周维宏;;试论兰学对日本近代思想界的影响[J];历史教学;1985年07期
7 罗布;日本吸收近代文化之我见[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0年04期
8 赵德宇;日本“江户锁国论”质疑[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赵德宇;;渡边华山兰学探析[J];世界历史;2006年02期
10 范宝臣;论近代日本对东西方文化的选择[J];河北学刊;199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胡孝德;高小平;;同曲异工——16—18世纪西学东渐在中、日两国的不同命运[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2 牛亚华;;《医学原始》与《重订解体新书》[A];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11届3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伟;;日本著名教育家福泽俞吉与“西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N];丹东日报;2006年
2 ;[N];河南科技报;2006年
3 王琰;[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4 记者 梁景华;[N];通化日报;2006年
5 杨永亮 编译;[N];科技日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汪成明 通讯员 左贵东 张涛;[N];浙江日报;2009年
7 张奋勤 胡思勇 周启红 李高产 李志平 王琼 孙永平 熊桉 杜长征 陈万卷 邹小娟 宋宗宏 赵峥 龙泽弘 谢少安 刘书兰 袁永友 刘必红 李志坚 汪生金 刘绮霞 胡娟 刘绮莉;[N];湖北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张学军;[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5年
9 宋乃娟 本报记者 张墨林;[N];丹东日报;2006年
10 刘瑰香;[N];科技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秋菊;日本德川时代西方科技传播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2 杨延峰;大隈重信的对华观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兵;兰学的传播发展及其对明治维新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维龙;兰学对日本近代科学的影响及对日本近代化进程的作用[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3 刘钧艳;近世中日西学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宋燕婷;从“和魂”到“洋才”—明治西学与科学文化初探[D];南京大学;2013年
5 张光伟;明治时期日本扩张思想溯源[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虎;井上毅实业教育思想的形成[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任金金;为了独立:福泽谕吉教育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兰学的传播发展及其对明治维新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23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212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