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冷战后的美国伊朗关系

发布时间:2020-10-17 00:35
   冷战后的美国伊朗关系既是一个历史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既属于世界当代史的研究范畴,又属于国际政治的研究范畴;既是美国伊朗之间的双边问题,又是涉及到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和中东各国的一个多边问题。本篇论文在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学的纵向比较方法和国际政治学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理论,回顾了冷战前的美国伊朗关系的演变历程,分析了冷战结束以后美国伊朗关系的阶段性特征,对美国伊朗关系的前景做了初步预测,归纳了美国伊朗关系中表现出的一系列特征。 在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下,美国极为重视石油储量丰富、开采条件优越的伊朗,与巴列维王朝时期的伊朗关系极为友好,支持巴列维王朝颠覆摩萨台政府,把伊朗培植为海湾警察,使其成为美国控制中东地区的支柱之一。伊朗则借助美国势力摆脱了国家被苏联和英国分裂的命运,称霸于海湾地区,促进了本国的经济现代化和军事现代化。 然而伊斯兰革命后的伊朗敌视美国,两国关系紧张,两国之间偶尔相互利用。冷战结束后,美国国家利益的改变使得美国的外交战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国对地区强国的防范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伊朗采取越来越严厉的制裁措施,但是由于遭到许多国家的反对和抵制,制裁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美国政府的眼里,伊朗是一个“无赖国家”,它支持国际恐怖主义,反对阿以和平进程,输出伊斯兰革命,扩充军备以控制海湾地区,谋求获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美国的国家利益和民主政治在中东的推行构成威胁。美国对伊朗进行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军事威慑。伊朗总统哈塔米于1997年当选后,两国都陆续表示要改善关系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小布什政府仍称伊朗为“邪恶轴心国家”,并在伊拉克战争结束后屡屡攻击伊朗,并试图采用除军事手段外一切手段推翻伊朗政府,美国对伊朗的政策是“以遏制为主,以接触为辅”。虽然美国在2003年12月26日的伊朗巴姆城地震后给予了积极的援助,两国官员“十分罕见地”进行了直接接触,但美国派遣政治家访问伊朗的企图遭到了伊朗的坚决拒绝,两国关系依然坚冰难破。
【学位单位】:西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K153
【文章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冷战结束以前的美伊关系回顾
    一、 伊朗在美国中东战略中的地位
    二、 美国支持伊朗巴列维王朝
        1 、 美国帮助伊朗国王镇压石油国有化运动
        2 、 美国与伊朗的贸易关系
        3 、 美国与巴列维国王的独裁专制
        4 、 伊朗是美国在海湾的战略支柱
第二部分 海湾战争前后的美伊关系
    一、 卡特时期的美国伊朗关系
    二、 里根和老布什时期的美伊关系
第三部分 克林顿在任时的美国伊朗关系
    一、 美国眼中的伊朗
    二、 “双重遏制”政策始末
        1 、 “双重遏制”政策的实施与受挫
        2 、 美国国内在对伊朗关系问题上的争论与分歧
        3 、 美国对伊朗政策出现松动但障碍依然存在
第四部分 小布什政府时期的美伊关系
    一、 美伊开始从战略上重新审视对方
    二、 伊拉克战争与美国伊朗关系
    三、 伊朗核问题与美国伊朗关系
结论
    一、 美伊关系前景
    二、 美国对伊朗政策的形成机制
    三、 伊朗对美国政策的形成机制
    四、 美国历届政府对伊朗政策是美国外交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五、 美国在对伊政策中霸权战略与均势战略交替使用
    六、 美国在对伊政策中的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关系
    七、 美国对伊朗的政策体现了外交决策中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并重
    八、 美国对伊朗政策中军事手段与外交手段的关系
    九、 美国对伊政策体现了战略与策略的高度统一
    十、 美国对伊朗的政策体现了全球化时代“高级政治”与“低级政治”的辩证统一
    十一、 美伊关系的影响。美伊关系的影响分为国别影响、地区影响和全球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桢;伊朗诗人萨迪和他的《蔷薇园》[J];中国穆斯林;1984年04期

2 王兵;杨廷智;;20世纪伊朗两次革命之比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闻新芳;;愿为“核”战死沙场[J];环球人物;2007年08期

4 ;色[J];源流;2008年09期

5 伊丁;伊朗的伊斯兰基金组织[J];中国穆斯林;1999年06期

6 张新利,翟晓敏;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波斯湾的“双柱”政策[J];世界历史;2001年04期

7 钟音;沙特3比1泰国 伊朗0比0巴林[J];当代体育;2001年37期

8 杨子翔;一口伊朗旧铜锅[J];有色金属再生与利用;2003年09期

9 范鸿达;伊朗伊拉克关系研究(1979-1991)[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李元庆;;伊朗总统内贾德:“最麻烦的球迷”[J];环球人物;2006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聪;冷战后美国输出民主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丁超;冷战时期中国与欧共体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丽君;冷战后美国海湾政策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4 范鸿达;巴列维国王时期的美国伊朗关系研究(1941—1979)[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5 陈柯旭;美国中亚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赵跃钦;论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演变及其动因[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周明;冷战后印度中亚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8 封帅;冷战后英国的俄罗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朱立群;冷战后欧洲安全结构研究[D];外交学院;2001年

10 吴成;霍梅尼“毛拉治国”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蔺焕萍;冷战后的美国伊朗关系[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吕亚军;冷战后菲律宾的安全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相艳;冷战后美国中东政策评析[D];西北大学;2003年

4 王小润;论冷战后印度的“东向政策”[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焦玉石;经济全球化与冷战后国际体系[D];武汉大学;2005年

6 范升龙;冷战后联合国与人道主义干预[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7 管恩霞;冷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援助分析[D];外交学院;2008年

8 张静;论冷战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9 蓝茵茵;解读当代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复兴[D];吉林大学;2007年

10 王柏;论冷战后日本能源战略[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440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28440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9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