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战国与启蒙时代的刑法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31 11:33
  历史的长河波涛翻滚,奔腾不息,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通过这个转折点,人类将驶往一个更加光辉更加伟大的时代。这个转折点就是现代化浪潮的兴起。由于现代化的本性是开放的、竞争的和扩张的,因而其必然要把自己的发展推向世界各地,推向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场气势磅礴、恢宏壮阔的现代化潮流,使得东、西方的文化乃至于整个人类历史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尽管东方的历史久远于西方的文明,但现代刑事法治文明率先出现在西方却是不争的事实,而拥有被公认为世界法制史上三大里程碑之一——《唐律疏议》的古老中华法系,却至今也未能踏上刑法现代化的阳光大道。 对此,有人将其归于中国没有类似于西方启蒙运动的思想变革。如果说,启蒙就是帮助人们摆脱蒙昧、走向成熟的状态,那么,早于西方启蒙运动1000多年,先秦诸子们就已经在战国时代的中华大地上,开始了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思想启蒙运动,迎来了美国学者费正清大力称誉的“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这场运动与西方启蒙运动一样,不仅均诞生于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而且都是中西思想史尤其是刑法精神史上最激荡人心、最为富有激情因而也是最为浪漫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与西方的启蒙... 

【文章来源】: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14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提要
英文摘要
导论
第一章 以人为本与刑法人道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词源追溯:人文精神、人道主义和人性基础
        (一) 人文精神
        (二) 人道主义
        (三) 人性基础
        (四) 小结
    三、 刑法宽容:启蒙时期刑法人道思想的形成及其滥觞
        (一) 启蒙前夜:酷刑大行其道的中世纪
        (二) 启蒙时代:人性的倡扬和刑法的宽缓
    四、 以人为本:战国时期刑法人道思想探寻
        (一) 战国以前的残酷刑罚及人本主义思潮
        (二) 战国时期刑法人道主义传统溯源
        (三) 战国时期刑法人文精神阐释
        (四) 战国时期刑法人道思想与实践的互动
    五、 亲亲相隐:中外刑事立法的共同选择
        (一) 亲亲相隐在中外的历史演变
        (二) “亲亲相隐”制度的价值:中外共同选择的意义
    六、 刑罚个别化与执法原情:西方的理论与中国的实践
        (一) 刑罚个别化:启蒙时期的刑罚裁量原则
        (二) 执法原情:战国时代的刑事司法实践
第二章 明德慎罚与罪刑法定
    一、 百年聚讼:中国古代存在罪刑法定吗?
        (一) 肯定说
        (二) 否定说
        (三) 第三说
    二、 价值溯源:罪刑法定原则在西方
        (一) 罪刑法定原则的确立及其演进
        (二) 罪刑法定原则的价值及其变迁
        (三) 罪刑法定原则的表徵及其要求
    三、 传统寻踪:明德慎罚思想在战国
        (一) 研究起点:内涵的厘定与层次的界分
        (二) 刑法谦抑:明德慎罚、罪刑法禁
        (三) 刑法明确:法贵严明、信如四时
        (四) 刑法及时:法与时转、时移而治
        (五) 刑法协调:刑不颇类、各当其名
第三章 咸庶中正与罪刑均衡
    一、 引言
    二、 “刑无等级”与法律平等:战国、启蒙时代的刑法平等思想
        (一) 启蒙时代:平等思想的发展及其在刑法中的确立
        (二) 战国时代:刑无等级观念的提出
    三、 刑罚适中与罪刑均衡:战国、启蒙时代的刑法公平理念
        (一) 罪刑均衡:启蒙时代的刑法基本原则
        (二) 刑罚适中:战国时代的刑法公平思想
        (三) 结论
第四章 德主刑辅与综合治理
    一、 人性论:犯罪预防思想的起点
        (一) 理性向善:启蒙时代的人性理论
        (二) 天赋伦理:战国时代的人性理论
        (三) 结论
    二、 犯罪原因理论:战国、启蒙时代刑法思想的合流
        (一) 近代学派在西方的兴起
        (二) 犯罪原因在战国的探索
    三、 综合治理:犯罪预防理论体系的构筑
        (一) 综合为治:启蒙时代的犯罪预防理论
        (二) 礼法并用:战国时代的犯罪预防思想
        (三) 小结
余论: 历史的启示与现实的抉择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本文编号:33133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3133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0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