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生成机制与传播动力阐释 ——以流行文学、媒体文化为研究框架
发布时间:2021-10-15 19:42
本文以当代流行文化为研究对象,以流行文化(特别是流行文学、媒体文化)在当代中国的现实存在为核心研究内容,以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的生成机制、传播动力分析为研究重点。其主旨是要解读与阐释影响(推动)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生成和发展的要素构成、要素的作用机理与动力方式。对流行文化的研究不是一种探寻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求意义的解释科学。因此,“阐释”是其基本的研究方法与论述策略。流行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中一个相对晚出又个性鲜明的文化形态。从流行文化的创造主体与功能看,它既不同于体现执政党意识形态和为国家权力所倡导的主流文化,也不同于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精英文化;它既与农业社会形成的民间文化存在本质差异,也与工业社会创生的大众文化不可等量齐观。我们今天所关注的当代中国流行文化,是指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生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契合并受市场规律支配,以城市大众为主体和主要消费对象,以流行和时尚为突出特征,以娱乐为基本功能,以现代生产方式生产经营,并通过大众传媒广泛传播的新型文化形态。从文化发展史的宏观角度看,无论何时何地,一种新的文化范式或文化精神的生成(包括演进、转型、更替与变迁),无外乎源自两大因素...
【文章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20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与关键词
The eontent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论题主旨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三节 核心内容与基本观点
注释
第二章 流行文化与时尚潮流的传播动力
第一节 流行文化理论辨析
第二节 时尚潮流的当代特征与扩散机制
第三节 流行文化的传播动力
注释
第三章 传播技术与文学文本的话语转换
第一节 传播技术演进的文学/文化意蕴
第二节 中国现代文学的媒介化生存
第三节 中国当代流行文学的传媒转向
注释
第四章 消费社会与媒体文化的欲望诉求
第一节 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张扬
第二节 媒体文化的市场动力与媒介文学事件
第三节 广告的欲望书写逻辑
注释
第五章 城市精神与流行文化的群体动力
第一节 城市精神与休闲文化
第二节 中间阶层及其文化格调
第三节 后现代思潮与城市青年亚文化
注释
结语 流行文化视阈中大众传播动力学的构建—兼谈媒体文化低俗化与媒介素养教育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众传播动力学:理论与应用——以流行文化的传播动力阐释为例[J]. 孙瑞祥. 新闻爱好者(理论版). 2008(11)
[2]文本呈现:传播形态变迁的文化意蕴[J]. 孙瑞祥. 新闻知识. 2008(11)
[3]青少年流行文化研究[J]. 张玉霞. 当代传播. 2007(05)
[4]电子传媒时代的文学场裂变——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J]. 单小曦. 文艺争鸣. 2006(04)
[5]对689位初中生阅读《Q版语文》的调查分析——浅析流行文化带来的影响及思考[J]. 黄琴. 科学教育. 2005(05)
[6]媒介素养教育的大众化与实现途径[J]. 崔欣,孙瑞祥. 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 2004(06)
[7]研究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的三种范式及其西方资源——兼谈“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并答赵勇博士[J]. 陶东风. 河北学刊. 2004(05)
[8]传播社会学:发展与创新[J]. 孙瑞祥.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9]趋零距离与文学的当前危机——“第二媒介时代”的文学和文学研究[J]. 金惠敏. 文学评论. 2004(02)
[10]后现代文化与消费主义[J]. 姚登权. 求索. 2004(01)
本文编号:3438520
【文章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20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与关键词
The eontent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论题主旨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三节 核心内容与基本观点
注释
第二章 流行文化与时尚潮流的传播动力
第一节 流行文化理论辨析
第二节 时尚潮流的当代特征与扩散机制
第三节 流行文化的传播动力
注释
第三章 传播技术与文学文本的话语转换
第一节 传播技术演进的文学/文化意蕴
第二节 中国现代文学的媒介化生存
第三节 中国当代流行文学的传媒转向
注释
第四章 消费社会与媒体文化的欲望诉求
第一节 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张扬
第二节 媒体文化的市场动力与媒介文学事件
第三节 广告的欲望书写逻辑
注释
第五章 城市精神与流行文化的群体动力
第一节 城市精神与休闲文化
第二节 中间阶层及其文化格调
第三节 后现代思潮与城市青年亚文化
注释
结语 流行文化视阈中大众传播动力学的构建—兼谈媒体文化低俗化与媒介素养教育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众传播动力学:理论与应用——以流行文化的传播动力阐释为例[J]. 孙瑞祥. 新闻爱好者(理论版). 2008(11)
[2]文本呈现:传播形态变迁的文化意蕴[J]. 孙瑞祥. 新闻知识. 2008(11)
[3]青少年流行文化研究[J]. 张玉霞. 当代传播. 2007(05)
[4]电子传媒时代的文学场裂变——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J]. 单小曦. 文艺争鸣. 2006(04)
[5]对689位初中生阅读《Q版语文》的调查分析——浅析流行文化带来的影响及思考[J]. 黄琴. 科学教育. 2005(05)
[6]媒介素养教育的大众化与实现途径[J]. 崔欣,孙瑞祥. 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 2004(06)
[7]研究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的三种范式及其西方资源——兼谈“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并答赵勇博士[J]. 陶东风. 河北学刊. 2004(05)
[8]传播社会学:发展与创新[J]. 孙瑞祥.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9]趋零距离与文学的当前危机——“第二媒介时代”的文学和文学研究[J]. 金惠敏. 文学评论. 2004(02)
[10]后现代文化与消费主义[J]. 姚登权. 求索. 2004(01)
本文编号:34385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438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