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体验的诗性超越 ——塞缪尔·贝克特戏剧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9 00:48
塞缪尔·贝克特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戏剧创作极大影响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西方文学的进程。他一方面继承了古典戏剧的基本元素,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创作主体的能动性与积极性,追求形式与内容的浑然一体,抛弃传统的、狭义的“戏剧美”观念,表现美的反面,形成了独特的诗剧风格。1969年,“由于他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贫困的境地得到了振奋”,贝克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贝克特以自己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力,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力,超群出众的艺术想象力,不同凡响的艺术创新精神,将个体对生存的体验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通过戏剧艺术形式传达给读者和观众,引发对人类存在与人生意义的追问和思考。论文以贝克特的个体生存体验、时代生存体验为切入点,结合对贝克特戏剧的文本细读,分析剧作家的生存体验与其戏剧创作的历史、文化渊源,探讨贝克特戏剧所特有的人文关怀理念与戏剧美学特质,综合考察贝克特戏剧文学在传统与现代审美视域中所具有的先锋性与经典性,厘定贝克特在西方戏剧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型的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进而探索二十一世纪语境下戏剧文学的发展道路。论文将尽量避免对贝克特及其戏剧作品进行概念式的、先...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4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贝克特的生存体验与戏剧创作
2.1 贝克特与爱尔兰
2.1.1 成长与游历
2.1.2 爱尔兰文艺复兴
2.1.3 边缘人体验
2.2 贝克特与二战
2.2.1 投笔从戎
2.2.2 反思与创作
2.3 贝克特与巴黎
2.3.1 现代艺术的浸润
2.3.2 贝克特与乔伊斯
2.3.3 顿悟
2.3.4 《等待戈多》的成功
2.4 冷峻的思考者
2.4.1 创新意识
2.4.2 政治诉求
2.4.3 对存在的追问
本章小结
第3章 贝克特戏剧的时代投射
3.1 荒诞的时代
3.1.1 西方文化危机
3.1.2 全面异化的世界
3.1.3 解读荒诞
3.1.4 与存在主义的纠葛
3.2 荒芜的世界
3.2.1 肌体衰退
3.2.2 人文景观的恶化
3.2.3 不可抗拒的时间
3.2.4 精神的沉寂
3.3 倾覆的基督
3.3.1 现代人的原罪
3.3.2 记忆的羁绊
3.3.3 向死而生
3.3.4 自我救赎
3.4 贝克特的宇宙观
3.4.1 生命循环
3.4.2 直面人生
3.4.3 虚无的积极意义
3.4.4 主客体的融合
本章小结
第4章 贝克特戏剧的文本建构
4.1 消解的悲剧英雄
4.1.1 断续的自我
4.1.2 去性别化
4.1.3 碎片化
4.1.4 消解的人
4.2 反传统的叙事模式
4.2.1 情节边缘化
4.2.2 幽默叙事
4.2.3 简约主义
4.2.4 非理性叙事
4.3 多重的语言营构
4.3.1 解构语言逻辑
4.3.2 重建能指与所指关系
4.3.3 能指的非联想性
4.3.4 双语写作
4.4 非理性的形式
4.4.1 表现混乱
4.4.2 形式即内容
4.4.3 乱中有序
本章小结
第5章 贝克特戏剧的美学观照
5.1 悲喜剧性
5.1.1 界限的消弭
5.1.2 悲剧意识
5.1.3 喜剧智慧
5.1.4 悲喜剧蕴涵
5.2 否定意蕴
5.2.1 不确定性
5.2.2 贫困的艺术
5.2.3 缺失美
5.2.4 否定的价值
5.3 超民族性
5.3.1 爱尔兰性
5.3.2 欧洲化
5.3.3 贝克特的世界性
5.4 戏剧精神
5.4.1 人文关怀
5.4.2 伦理标示
5.4.3 超越精神
5.4.4 戏剧之魂
本章小结
第6章 余论
6.1 戏剧的隐喻
6.2 不朽贝克特
参考文献
附录:贝克特戏剧作品年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叙事节奏[J]. 冉东平. 外语研究. 2009(06)
[2]突破西方传统戏剧的叙事范式——从叙事范式转变看西方现代派戏剧生成[J]. 冉东平. 广东社会科学. 2009(06)
[3]从传统悲剧与喜剧的夹缝中破土而出——浅谈悲喜剧的生成与审美价值[J]. 冉东平.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09(03)
[4]阿多诺的批判与否定性的艺术思想[J]. 于涛.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09(02)
[5]当代戏剧中叙述进程的几种新方式[J]. 布赖恩·理查森,许德金. 江西社会科学. 2008(01)
[6]颠覆与原创——怀疑论美学[J]. 颜翔林. 中国文学研究. 2005(02)
[7]试论悲剧性与喜剧性[J]. 彭吉象.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4)
本文编号:3463639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4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贝克特的生存体验与戏剧创作
2.1 贝克特与爱尔兰
2.1.1 成长与游历
2.1.2 爱尔兰文艺复兴
2.1.3 边缘人体验
2.2 贝克特与二战
2.2.1 投笔从戎
2.2.2 反思与创作
2.3 贝克特与巴黎
2.3.1 现代艺术的浸润
2.3.2 贝克特与乔伊斯
2.3.3 顿悟
2.3.4 《等待戈多》的成功
2.4 冷峻的思考者
2.4.1 创新意识
2.4.2 政治诉求
2.4.3 对存在的追问
本章小结
第3章 贝克特戏剧的时代投射
3.1 荒诞的时代
3.1.1 西方文化危机
3.1.2 全面异化的世界
3.1.3 解读荒诞
3.1.4 与存在主义的纠葛
3.2 荒芜的世界
3.2.1 肌体衰退
3.2.2 人文景观的恶化
3.2.3 不可抗拒的时间
3.2.4 精神的沉寂
3.3 倾覆的基督
3.3.1 现代人的原罪
3.3.2 记忆的羁绊
3.3.3 向死而生
3.3.4 自我救赎
3.4 贝克特的宇宙观
3.4.1 生命循环
3.4.2 直面人生
3.4.3 虚无的积极意义
3.4.4 主客体的融合
本章小结
第4章 贝克特戏剧的文本建构
4.1 消解的悲剧英雄
4.1.1 断续的自我
4.1.2 去性别化
4.1.3 碎片化
4.1.4 消解的人
4.2 反传统的叙事模式
4.2.1 情节边缘化
4.2.2 幽默叙事
4.2.3 简约主义
4.2.4 非理性叙事
4.3 多重的语言营构
4.3.1 解构语言逻辑
4.3.2 重建能指与所指关系
4.3.3 能指的非联想性
4.3.4 双语写作
4.4 非理性的形式
4.4.1 表现混乱
4.4.2 形式即内容
4.4.3 乱中有序
本章小结
第5章 贝克特戏剧的美学观照
5.1 悲喜剧性
5.1.1 界限的消弭
5.1.2 悲剧意识
5.1.3 喜剧智慧
5.1.4 悲喜剧蕴涵
5.2 否定意蕴
5.2.1 不确定性
5.2.2 贫困的艺术
5.2.3 缺失美
5.2.4 否定的价值
5.3 超民族性
5.3.1 爱尔兰性
5.3.2 欧洲化
5.3.3 贝克特的世界性
5.4 戏剧精神
5.4.1 人文关怀
5.4.2 伦理标示
5.4.3 超越精神
5.4.4 戏剧之魂
本章小结
第6章 余论
6.1 戏剧的隐喻
6.2 不朽贝克特
参考文献
附录:贝克特戏剧作品年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叙事节奏[J]. 冉东平. 外语研究. 2009(06)
[2]突破西方传统戏剧的叙事范式——从叙事范式转变看西方现代派戏剧生成[J]. 冉东平. 广东社会科学. 2009(06)
[3]从传统悲剧与喜剧的夹缝中破土而出——浅谈悲喜剧的生成与审美价值[J]. 冉东平.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09(03)
[4]阿多诺的批判与否定性的艺术思想[J]. 于涛.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09(02)
[5]当代戏剧中叙述进程的几种新方式[J]. 布赖恩·理查森,许德金. 江西社会科学. 2008(01)
[6]颠覆与原创——怀疑论美学[J]. 颜翔林. 中国文学研究. 2005(02)
[7]试论悲剧性与喜剧性[J]. 彭吉象.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4)
本文编号:34636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463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