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中国电视纪录片生产动因分析 ——兼论《舌尖上的中国》

发布时间:2021-12-02 00:24
  纪录片是众所周知的一种影像艺术形态,它以其真实记录社会变迁的功能意义而被誉为“国家相册”。本研究以“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生产动因”为议题,试图探讨当代纪录片发展背后的社会驱动力量,并勾连出纪录片作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再现关系。在研究当中,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对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研究追溯了列宁的“形象化政论”作为政治性因素如何对中国电视纪录片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关注到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性因素的影响日益增加,而文化性因素带来了记录精神和人文类纪录片的兴起。本研究还采用了个案研究法,从《舌尖上的中国》这一新近具有代表性的商业纪录片出发,探究了中国当下电视纪录片的现实图景,并从类型化生产的角度分析了影响《舌尖上的中国》的三类因素的作用形式,并指出中国电视纪录片难以实现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有机统一和有效传播的原因。最终本文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中国电视纪录片未来多元化发展的三点建议,希望能够在传统美学研究的基础上,更加促进纪录片生产的现实生存与发展。 

【文章来源】:暨南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及意义
    1.2 中国纪录片的研究现状
        1.2.1 电视纪录片传统研究
        1.2.2 关于纪录片生产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2.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生产源流
    2.1 专题政论与建构启蒙 (1989年之前)
    2.2 “新纪录运动”与人文精神(1990-2000)
    2.3 产业化生产的探索(2001至今)
3. 个案分析:《舌尖上的中国》
    3.1 《舌尖上的中国》的生产特征
        3.1.1 宏观环境与平台优势
        3.1.2 生产模式与制作流程
        3.1.3 营销发行与多元传播
    3.2 《舌尖上的中国》的生产动因
4. 中国纪录片的类型化生产
    4.1 中国纪录片类型化生产的动因分析
        4.1.1 政治因素
        4.1.2 经济因素
        4.1.3 文化因素
    4.2 《舌尖上的中国》与中国纪录片生产
5.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舌尖上的中国》——一场纪录片创作的实验[J]. 孙琳,田霖.  影视制作. 2012(07)
[2]《舌尖上的中国》是如何“炼”成的?——对话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部分主创人员[J]. 汤文靖.  中国记者. 2012(07)
[3]《舌尖上的中国》:改变什么,不能改变什么[J]. 何苏六.  南方电视学刊. 2012(03)
[4]当前我国纪录片市场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 程春丽.  电视研究. 2012(01)
[5]央视纪录频道的传播效果与运作模式[J]. 罗明,李宗达,刘文,张同道,杨禹.  电视研究. 2012(01)
[6]论电视纪录片研究的新取向[J]. 陈一.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1(07)
[7]201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J]. 《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课题组,张同道,胡智锋.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1(05)
[8]关于中国传播学问题的本体性反思[J]. 陈卫星.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1(02)
[9]中国纪录片30年回顾[J]. 高峰,赵建国.  电视研究. 2009(03)
[10]中国纪录片30年的美学历程[J]. 张同道.  电视研究. 2009(03)

博士论文
[1]电子媒介人的崛起[D]. 夏德元.复旦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我们拿什么来记录“中国故事”[D]. 马伟海.兰州大学 2012
[2]中国独立记录片十年走向研究(2001-2010)[D]. 于凡奇.暨南大学 2011
[3]纪录片故事化兴起原因探究[D]. 陈一雷.南京师范大学 2011
[4]“镜”与“奖”之间的跨文化博弈[D]. 支媛.暨南大学 2010
[5]大众文化语境下纪录片叙事风格的转型[D]. 孟祥燕.东北师范大学 2010
[6]时代变迁与中国电视纪录片叙事视角的转换[D]. 郑天放.暨南大学 2010
[7]主旋律纪录片的审美变迁及创作趋势研究[D]. 金丽娜.东北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273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5273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b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