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生成与转化
发布时间:2022-12-09 21:42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曾告诫我们,“写—部话语对象的历史,不是把这些话语的对象深深地插入到它们共同的来源地,而是要展示支配着它们分散规律性的连接。”因此说,高考作文的价值并非在于设身处地地提醒考生如何作好文章,而是在于揭示其字里行间所嵌套的主观意识、政治理念和社会文化;同时,话语的权力性驱动了高考作文的历史性被政治化和符号化。基于此,本文认为高考作文是透视中国政治发展的绝佳“镜面”。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生成与转化分析是一项综合运用政治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等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的跨学科研究。在规范性分析维度,本文立足语言哲学和政治传播学等对“话语”的分析重新厘定和构造了政治话语的基础概念和理论体系,从而为“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相关研究提供整体性的分析框架;在经验性分析维度,在高考作文语境中政治话语的具体内涵、基本类型及其生成与转化的基本理论之上,本文对1951-2017年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演变和特质尽心梳理。依此基础,本文认为在生成路径上,高考作文的政治话语具体有自上而下的内生式、社会底层建构的外生式和叙事规则的衍生式三种类型的叙事逻辑,这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的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 论文的选题缘由
(二) 论文的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回顾
(一) 对高考及高考作文的研究回顾
(二) 对政治话语的研究回顾
三、论文研究的方法与技术
四、论文研究的逻辑思路与创新之处
(一) 论文研究的逻辑思路:
(二) 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政治话语的阐释
第一节 政治话语的概念
一、语言学语境;政治话语的起源
二、传播学语境:政治话语的发展
三、类型学语境:政治话语的区分
第二节 政治话语的功能
一、政治话语的政治本位功能
二、政治话语的社会本位功能
三、政治话语的人本主义功能
第三节 政治话语的生成
一、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认知性成分
二、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情感性成分
三、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评价性成分
第四节 政治话语的转化
一、政治话语转化的根本驱动:权力整合
二、政治话语转化的直接驱动:困境消弭
三、政治话语转化的根本指向:政治当代化的现实
第二章 高考作文:一部鲜活的“政治话语史”
第一节 左倾时代:高考作文话语政治本位的描述期(1951-1978)
一、作文命题角色预设的意识形态色彩
二、对科考策试关注时势的现实话语的继承
三、对解放区思想改造传统的继承
第二节 过渡时代:高考作文话语社会本位的转型期(1979-1989)
一、自然、环境和社会的话语主题
二、作文命题鼓励大胆创新的主旋律
三、精神文明建设与哲学思辨色彩的充分流露
第三节 多元时代:高考作文话语人本主义的发展期(1990以降)
一、人道德世界的理性追问与思考
二、高考作文对考生主体与自我价值的彰显
三、高考作文对个体情感与主观认知的测量
第三章 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生成策略
第一节 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动态运行逻辑
一、动态运行的基础: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政治文化基础
二、动态运行的通道:高考作文——官方媒介与大众媒介
当代性转化"> 三、动态运行的框架:文化+媒介—>当代性转化
第二节 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叙事策略
一、政治话语自上而下的直接文本投射
二、大众话语的底层建构与政治化
三、文本话语叙事规则的间接烘托
第四章 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发展困境
第一节 高考作文命题者话语构建的转型困境
一、政治话语灌输的效用弱化
二、作文命题知识本位的个性压抑
第二节 考生与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互动难题
一、作文话语表达受到文体规范的隐性约束
二、大众对话语旨趣的服从惯性
第三节 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叙述困境
一、高考作文命题价值陷入“甄选”陷阱
二、作文评判中的满分“套路”与“失语”
三、命题取向中农村话语的边缘化
第五章 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当代性转化
第一节 当代性:中国政治话语的现实依归
一、政治话语生成的当代性目标
二、当代化过程中的当代性价值模式
第二节 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现代性增势
一、传统文化话语的继承与现代创新
二、高考作文中农村话语的“祛魅”
第三节 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人文性诠释
一、话语“国家本位”到“个人本位”的转变
二、开放性作文中自由空间的延展
第四节 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公共性建构
一、话语组织者的多元社会主体参与
二、政治话语的理性批判与舆论监督
结论
附录: 1951-2017年高考作文题及其规范
参考文献
后记
硕士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无法终结的现代性——关于中国文学的“当代性”的思考[J]. 陈晓明. 学术月刊. 2016(08)
[2]治理语境下我国政治传播的现代转型:理念、话语和模式[J]. 鞠丽华. 东岳论丛. 2016(05)
[3]政治传播内容中政治信息与政治话语的区分及其意义[J]. 施惠玲,杜欣. 南京社会科学. 2016(03)
[4]阶级意识: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精神实质[J]. 张志丹. 社会科学. 2015(11)
[5]政治话语和权力关系:对《蛙》的解读[J]. 严婧琨.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5(03)
[6]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理路与践行——对历史文本的现实解读[J]. 舒新. 社会主义研究. 2014(06)
[7]斯图亚特·霍尔与“文化表征”理论[J]. 邹威华,伏珊. 当代文坛. 2013(04)
[8]“解放”与“翻身”:政治话语的传播与观念的形成[J]. 袁光锋.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3(05)
[9]话语政治的分析框架及其意义[J]. 唐青叶. 阿拉伯世界研究. 2013(03)
[10]原始语言中的意义问题[J]. 布伦尼斯洛·马林诺夫斯基,赵肖为,黄涛.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硕士论文
[1]高中写作“失语”现象调查及应对策略[D]. 何蓉蓉.华中师范大学 2016
[2]百年高考作文命题演变研究[D]. 闫雅婷.浙江师范大学 2015
[3]我国高考作文的价值取向研究[D]. 孙欢欢.南京师范大学 2013
[4]新时期以来我国高考作文命题价值取向研究[D]. 黄志军.华东师范大学 2012
[5]高考作文命题的人文价值研究[D]. 杨兴芳.华中师范大学 2008
[6]从国家本位到个人本位[D]. 纪诚.苏州大学 2003
[7]天津近代服饰初探——1840—1919年[D]. 李彦芳.天津工业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715426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的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 论文的选题缘由
(二) 论文的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回顾
(一) 对高考及高考作文的研究回顾
(二) 对政治话语的研究回顾
三、论文研究的方法与技术
四、论文研究的逻辑思路与创新之处
(一) 论文研究的逻辑思路:
(二) 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政治话语的阐释
第一节 政治话语的概念
一、语言学语境;政治话语的起源
二、传播学语境:政治话语的发展
三、类型学语境:政治话语的区分
第二节 政治话语的功能
一、政治话语的政治本位功能
二、政治话语的社会本位功能
三、政治话语的人本主义功能
第三节 政治话语的生成
一、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认知性成分
二、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情感性成分
三、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评价性成分
第四节 政治话语的转化
一、政治话语转化的根本驱动:权力整合
二、政治话语转化的直接驱动:困境消弭
三、政治话语转化的根本指向:政治当代化的现实
第二章 高考作文:一部鲜活的“政治话语史”
第一节 左倾时代:高考作文话语政治本位的描述期(1951-1978)
一、作文命题角色预设的意识形态色彩
二、对科考策试关注时势的现实话语的继承
三、对解放区思想改造传统的继承
第二节 过渡时代:高考作文话语社会本位的转型期(1979-1989)
一、自然、环境和社会的话语主题
二、作文命题鼓励大胆创新的主旋律
三、精神文明建设与哲学思辨色彩的充分流露
第三节 多元时代:高考作文话语人本主义的发展期(1990以降)
一、人道德世界的理性追问与思考
二、高考作文对考生主体与自我价值的彰显
三、高考作文对个体情感与主观认知的测量
第三章 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生成策略
第一节 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动态运行逻辑
一、动态运行的基础: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政治文化基础
二、动态运行的通道:高考作文——官方媒介与大众媒介
当代性转化"> 三、动态运行的框架:文化+媒介—>当代性转化
第二节 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叙事策略
一、政治话语自上而下的直接文本投射
二、大众话语的底层建构与政治化
三、文本话语叙事规则的间接烘托
第四章 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发展困境
第一节 高考作文命题者话语构建的转型困境
一、政治话语灌输的效用弱化
二、作文命题知识本位的个性压抑
第二节 考生与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互动难题
一、作文话语表达受到文体规范的隐性约束
二、大众对话语旨趣的服从惯性
第三节 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叙述困境
一、高考作文命题价值陷入“甄选”陷阱
二、作文评判中的满分“套路”与“失语”
三、命题取向中农村话语的边缘化
第五章 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当代性转化
第一节 当代性:中国政治话语的现实依归
一、政治话语生成的当代性目标
二、当代化过程中的当代性价值模式
第二节 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现代性增势
一、传统文化话语的继承与现代创新
二、高考作文中农村话语的“祛魅”
第三节 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人文性诠释
一、话语“国家本位”到“个人本位”的转变
二、开放性作文中自由空间的延展
第四节 高考作文政治话语的公共性建构
一、话语组织者的多元社会主体参与
二、政治话语的理性批判与舆论监督
结论
附录: 1951-2017年高考作文题及其规范
参考文献
后记
硕士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无法终结的现代性——关于中国文学的“当代性”的思考[J]. 陈晓明. 学术月刊. 2016(08)
[2]治理语境下我国政治传播的现代转型:理念、话语和模式[J]. 鞠丽华. 东岳论丛. 2016(05)
[3]政治传播内容中政治信息与政治话语的区分及其意义[J]. 施惠玲,杜欣. 南京社会科学. 2016(03)
[4]阶级意识: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精神实质[J]. 张志丹. 社会科学. 2015(11)
[5]政治话语和权力关系:对《蛙》的解读[J]. 严婧琨.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5(03)
[6]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理路与践行——对历史文本的现实解读[J]. 舒新. 社会主义研究. 2014(06)
[7]斯图亚特·霍尔与“文化表征”理论[J]. 邹威华,伏珊. 当代文坛. 2013(04)
[8]“解放”与“翻身”:政治话语的传播与观念的形成[J]. 袁光锋.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3(05)
[9]话语政治的分析框架及其意义[J]. 唐青叶. 阿拉伯世界研究. 2013(03)
[10]原始语言中的意义问题[J]. 布伦尼斯洛·马林诺夫斯基,赵肖为,黄涛.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硕士论文
[1]高中写作“失语”现象调查及应对策略[D]. 何蓉蓉.华中师范大学 2016
[2]百年高考作文命题演变研究[D]. 闫雅婷.浙江师范大学 2015
[3]我国高考作文的价值取向研究[D]. 孙欢欢.南京师范大学 2013
[4]新时期以来我国高考作文命题价值取向研究[D]. 黄志军.华东师范大学 2012
[5]高考作文命题的人文价值研究[D]. 杨兴芳.华中师范大学 2008
[6]从国家本位到个人本位[D]. 纪诚.苏州大学 2003
[7]天津近代服饰初探——1840—1919年[D]. 李彦芳.天津工业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7154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715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