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教学理论批判及另一种发展的可能 ————怀特海有机哲学的视角
发布时间:2023-02-06 19:10
无论是本质主义,还是反本质主义都很难拯救陷入困境的中国教学论,宇宙及教育世界的联系性、复杂性、多样性,迫切需要一种令人确信的、综合性的洞察力,一种能够把诸多知识碎片整合为某种一般的、内在一致的统一体的思维方式,一种追求心灵与身体、事实与价值、守恒与变化统一的认识论,怀特海的有机理解模式迎合的这种需要。本论文旨在说明有机教学理论或许是教学论发展的理想选择,能使中国教学论研究摆脱困境,走向充满生机之路。 论文共分六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为论文的第一和第二章,主要论述研究的源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主要概念界定、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二部分内容为论文的第三、第四章。考察了西方哲学史上实体观的生成路径,从中我们感受到从唯实论与唯名论之争,到今天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对峙,这一对思想伙伴事实上难兄难弟,彼此荣辱与共存亡一体。在此的基础上,论述了本质主义认识论生成之基础的十七世纪实体哲学的主要内容及其方法论特征,并分析了实体哲学所存在的局限性:实体哲学没有明确提出“简单位置”和“实体-属性”的理论假设;实体哲学犯了“具体性误置的谬误”;宇宙中不存在不变的、孤立的和“...
【文章页数】:28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的缘起
(一) “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中国教育学研究”的争论引起的思考
(二) 人类面临诸多危机呼唤更理想的教学理论
(三) 有机教学理论或许更能为国人接受与认同
(四) 教育研究者应培养一种哲学省思的习惯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的目的
(二) 研究的意义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之处
四、 有关概念界定
(一) 理解模式
(二) 实体理解模式、“反本质主义”理解模式及有机理解模式
(三) 本质主义教学理论、反本质主义教学理论和有机教学理论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重点
(一)本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三)本研究的重点和关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怀特海有机哲学研究概述
(一) 怀特海及其有机哲学
(二) 国外怀特海有机哲学研究综述
(三) 国内怀特海有机哲学研究综述
二、 有机哲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综述
三、 近 30 年我国教学理论研究综述
(一) 近 30 年来教学理论文献的数量统计概览
(二) 近 30 年来教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文献分布
(三) 近 30 年来教学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
(四) 对我国教学理论研究现状的思考
第三章 本质主义认识论生成之基础——实体哲学及其方法论
一、 西方哲学史上实体观的生成路径
(一) 关于世界的本原:从古希腊原子论、理念论到实体概念的提出
(二) 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的实体观
二、 十七世纪实体哲学的核心人物及主要内容
(一) 十七世纪实体哲学的核心人物——伽利略、笛卡尔、惠更斯、牛顿和洛克
(二) 十七世纪实体哲学的主要内容
三、 17 世纪实体哲学的方法论
第四章 实体哲学的批判
一、 实体哲学没有明确提出“简单位置”和“实体——属性”的理论假设
二、 实体哲学犯了“具体性误置的谬误”
三、 宇宙中不存在不变的、孤立的、“具体”的实体
四、 实体二元论对哲学发展具有灾难性
五、 实体哲学以感性知觉为基础的认识论具有狭隘性
六、 实体哲学在方法论上具有局限性
七、 实体哲学给社会进步带来不利影响
第五章 实体理解模式对我国教学理论及实践发展影响的历史考察
一、 实体理解模式开始传入,科学成为学校的必修课程(1840-1911)
二、 科学主义思想的占统治地位,教学研究方法科学化(1912-1948)
三、 “科学”一枝独秀,教学理论研究关注规律(1949-1965)
四、 教学理论和实践处于黑暗时期,实体理解模式被淹没(1966-1976)
五、 本质主义认识论至上,实体教学理论占支配地位(1977-1994)
六、 实体教学理论面临危机,反本质主义认识论兴起(1995-现在)
第六章 本质主义教学理论的追求与困境
一、 本质主义知识观和认识论概况
二、 本质主义教学理论的追求
(一) 中国学者出版的“教学论”、“教学理论”方面的专著概览
(二) 本质主义教学理论的追求与主张
三、 本质主义教学理论的困境
(一) 教学论研究对象与教学理论追求之间存有背离
(二) 单向的科学研究方法与复杂的教学世界不对称
(三) 单纯的逻辑理解与经验的全面性相违背
第七章 反本质主义教学理论及其批判
一、 反本质主义对本质主义的批判
(一) 本质不能完全说明个体,反而是一种压制和束缚
(二) 本质主义基础的实体信仰是靠不住的
(三) 本质存在是一种得不到有效证明的信念或假设
(四) 人类的语言与实体世界并非同构关系
(五) 本质主义引起不良的学术与政治后果
(六) 本质主义给中国教育学研究带来严重的历史性后果
二、 反本质主义知识观、认识论的主要内容
三、 反本质主义在教学理论与实践上的主要观点
(一) 在理论建构上,反对“宏大叙事”,追求微观研究
(二) 在对事物理解上,放弃本质、规律的探寻,追求“民主的真理观”
(三) 在价值取向上,放弃科学主义,追求生命的意义
(四) 在研究方法上,主张叙事研究等质的研究方法
四、 反本质主义及其教学理论的批判及反思
(一) “本质”是不可消解的
(二) 走向极端的反本质主义会导致不可知论和虚无主义
(三) 反本质主义教学理论否定有余,建设不足,缺少方法论指导
(四) 在社会伦理方面可能会导致伦理道德的终结
(五) 反本质主义所强调的对事物的“描述”本身包含了对本质的考察
(六) 只强调教育叙事研究等质的研究方法会陷入相对主义
(七) 教育世界中存在着确定性
(八) 反本质主义主张祛除教学目标的预设是不符合实际的
第八章 第三种理解模式:有机哲学及其方法论意义(上)
一、 有机哲学是在实体哲学基础上的理论重建
(一) 怀特海关于理论重建的论述
(二) 有机哲学是对实体哲学的重建
二、 有机哲学的理论前设
三、 有机哲学的范畴体系
(一) 终极性范畴
(二) 存在性范畴
(三) 解释性范畴
(四) 范畴性义务
四、 有机哲学的基本概念
(一) 创造性(creativity)
(二) 现实实有(actual entities)
(三) 群集(societies)(或译“社会”)
(四) 合生(concrescence)
(五) 永恒客体(eternal object)
(六) 摄入(prehension)
(七) 联系(nexus, nexis)
(八) 经验(experience)
(九) 过程(process)
(十) 有机体(organism)
五、 有机哲学的基本原理
(一) 本体论原理(the ontological principle)
(二) 相关性原理(the principle of relativity)
(三) 过程的原理(the principle of process)
六、 有机哲学的宇宙观、时空观、规律观
(一) 生成——联系的宇宙观
(二) 变化的时——空观
(三) 内在与外在学说融合的规律观
第九章 第三种理解模式:有机哲学及其方法论意义(下)
一、 有机哲学的知识观和“认识论”
(一) 知识具有有机性和整体性,哲学要追求一般观念
(二) “宏大叙事”对宇宙阐释是近似的,体系要有开放性
(三) “是其所是,在其所在”都要认识的,守恒和变化都要坚守
(四) “认识”包含三个因素:主体、资料和主体形式
(五) 因果效验、直接表象、符号指称是“认识”的三个阶段
二、 有机哲学的方法论及其意义
(一) 有机哲学方法论的别样追求
(二) 有机哲学方法论的重要意义
第十章 中国教学论走出困境之希望——有机教学理论
一、 在理论建构上,追求开放的“宏大叙事”,体现理解的整体性
二、 在对教学理论认识上,坚持五个追求,不断完善发展
(一) 教学理论建构要做好前期的收集工作
(二) 要预设教学理论的逻辑起点
(三) 内在一致性和逻辑上完满应是教学理论的理性理想
(四) 解释性和预测性是教学理论的现实追求
(五) 理论体系的开放性是教学理论不断完善或重建的必要条件
三、 在对事物理解上,“是其所是”与“在其所在”都要研究,重视事物的意义性
四、 在价值取向上,追求事实与意义的统一,重视经验的全面性
五、 在研究方法上,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并重,体现世界的复杂性
六、 在未来发展上,进行观念的冒险,不断扩大理解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本文编号:3736448
【文章页数】:28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的缘起
(一) “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中国教育学研究”的争论引起的思考
(二) 人类面临诸多危机呼唤更理想的教学理论
(三) 有机教学理论或许更能为国人接受与认同
(四) 教育研究者应培养一种哲学省思的习惯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的目的
(二) 研究的意义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之处
四、 有关概念界定
(一) 理解模式
(二) 实体理解模式、“反本质主义”理解模式及有机理解模式
(三) 本质主义教学理论、反本质主义教学理论和有机教学理论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重点
(一)本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三)本研究的重点和关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怀特海有机哲学研究概述
(一) 怀特海及其有机哲学
(二) 国外怀特海有机哲学研究综述
(三) 国内怀特海有机哲学研究综述
二、 有机哲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综述
三、 近 30 年我国教学理论研究综述
(一) 近 30 年来教学理论文献的数量统计概览
(二) 近 30 年来教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文献分布
(三) 近 30 年来教学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
(四) 对我国教学理论研究现状的思考
第三章 本质主义认识论生成之基础——实体哲学及其方法论
一、 西方哲学史上实体观的生成路径
(一) 关于世界的本原:从古希腊原子论、理念论到实体概念的提出
(二) 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的实体观
二、 十七世纪实体哲学的核心人物及主要内容
(一) 十七世纪实体哲学的核心人物——伽利略、笛卡尔、惠更斯、牛顿和洛克
(二) 十七世纪实体哲学的主要内容
三、 17 世纪实体哲学的方法论
第四章 实体哲学的批判
一、 实体哲学没有明确提出“简单位置”和“实体——属性”的理论假设
二、 实体哲学犯了“具体性误置的谬误”
三、 宇宙中不存在不变的、孤立的、“具体”的实体
四、 实体二元论对哲学发展具有灾难性
五、 实体哲学以感性知觉为基础的认识论具有狭隘性
六、 实体哲学在方法论上具有局限性
七、 实体哲学给社会进步带来不利影响
第五章 实体理解模式对我国教学理论及实践发展影响的历史考察
一、 实体理解模式开始传入,科学成为学校的必修课程(1840-1911)
二、 科学主义思想的占统治地位,教学研究方法科学化(1912-1948)
三、 “科学”一枝独秀,教学理论研究关注规律(1949-1965)
四、 教学理论和实践处于黑暗时期,实体理解模式被淹没(1966-1976)
五、 本质主义认识论至上,实体教学理论占支配地位(1977-1994)
六、 实体教学理论面临危机,反本质主义认识论兴起(1995-现在)
第六章 本质主义教学理论的追求与困境
一、 本质主义知识观和认识论概况
二、 本质主义教学理论的追求
(一) 中国学者出版的“教学论”、“教学理论”方面的专著概览
(二) 本质主义教学理论的追求与主张
三、 本质主义教学理论的困境
(一) 教学论研究对象与教学理论追求之间存有背离
(二) 单向的科学研究方法与复杂的教学世界不对称
(三) 单纯的逻辑理解与经验的全面性相违背
第七章 反本质主义教学理论及其批判
一、 反本质主义对本质主义的批判
(一) 本质不能完全说明个体,反而是一种压制和束缚
(二) 本质主义基础的实体信仰是靠不住的
(三) 本质存在是一种得不到有效证明的信念或假设
(四) 人类的语言与实体世界并非同构关系
(五) 本质主义引起不良的学术与政治后果
(六) 本质主义给中国教育学研究带来严重的历史性后果
二、 反本质主义知识观、认识论的主要内容
三、 反本质主义在教学理论与实践上的主要观点
(一) 在理论建构上,反对“宏大叙事”,追求微观研究
(二) 在对事物理解上,放弃本质、规律的探寻,追求“民主的真理观”
(三) 在价值取向上,放弃科学主义,追求生命的意义
(四) 在研究方法上,主张叙事研究等质的研究方法
四、 反本质主义及其教学理论的批判及反思
(一) “本质”是不可消解的
(二) 走向极端的反本质主义会导致不可知论和虚无主义
(三) 反本质主义教学理论否定有余,建设不足,缺少方法论指导
(四) 在社会伦理方面可能会导致伦理道德的终结
(五) 反本质主义所强调的对事物的“描述”本身包含了对本质的考察
(六) 只强调教育叙事研究等质的研究方法会陷入相对主义
(七) 教育世界中存在着确定性
(八) 反本质主义主张祛除教学目标的预设是不符合实际的
第八章 第三种理解模式:有机哲学及其方法论意义(上)
一、 有机哲学是在实体哲学基础上的理论重建
(一) 怀特海关于理论重建的论述
(二) 有机哲学是对实体哲学的重建
二、 有机哲学的理论前设
三、 有机哲学的范畴体系
(一) 终极性范畴
(二) 存在性范畴
(三) 解释性范畴
(四) 范畴性义务
四、 有机哲学的基本概念
(一) 创造性(creativity)
(二) 现实实有(actual entities)
(三) 群集(societies)(或译“社会”)
(四) 合生(concrescence)
(五) 永恒客体(eternal object)
(六) 摄入(prehension)
(七) 联系(nexus, nexis)
(八) 经验(experience)
(九) 过程(process)
(十) 有机体(organism)
五、 有机哲学的基本原理
(一) 本体论原理(the ontological principle)
(二) 相关性原理(the principle of relativity)
(三) 过程的原理(the principle of process)
六、 有机哲学的宇宙观、时空观、规律观
(一) 生成——联系的宇宙观
(二) 变化的时——空观
(三) 内在与外在学说融合的规律观
第九章 第三种理解模式:有机哲学及其方法论意义(下)
一、 有机哲学的知识观和“认识论”
(一) 知识具有有机性和整体性,哲学要追求一般观念
(二) “宏大叙事”对宇宙阐释是近似的,体系要有开放性
(三) “是其所是,在其所在”都要认识的,守恒和变化都要坚守
(四) “认识”包含三个因素:主体、资料和主体形式
(五) 因果效验、直接表象、符号指称是“认识”的三个阶段
二、 有机哲学的方法论及其意义
(一) 有机哲学方法论的别样追求
(二) 有机哲学方法论的重要意义
第十章 中国教学论走出困境之希望——有机教学理论
一、 在理论建构上,追求开放的“宏大叙事”,体现理解的整体性
二、 在对教学理论认识上,坚持五个追求,不断完善发展
(一) 教学理论建构要做好前期的收集工作
(二) 要预设教学理论的逻辑起点
(三) 内在一致性和逻辑上完满应是教学理论的理性理想
(四) 解释性和预测性是教学理论的现实追求
(五) 理论体系的开放性是教学理论不断完善或重建的必要条件
三、 在对事物理解上,“是其所是”与“在其所在”都要研究,重视事物的意义性
四、 在价值取向上,追求事实与意义的统一,重视经验的全面性
五、 在研究方法上,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并重,体现世界的复杂性
六、 在未来发展上,进行观念的冒险,不断扩大理解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本文编号:37364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736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