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解释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3-08-06 16:52
本论文在当代西方解释学的语境下,对中国的《诗经》解释传统进行了历时性的解读。在当代西方解释学理论的参照下,中国的《诗经》解释传统呈现出三种基本的解释形态:1、《诗经》解释本文与社会历史本文相协调的形态;2、《诗经》解释本文与读者(解释者)相协调的形态;3、文化人类学的解释形态。 论文围绕着《诗经》解释传统的这三种形态,依照时间顺序展开论述。第一部分论述第一种解释形态的形成过程、解释特点和实质。这部分由第一、二、三章构成,第一章论述先秦时期《诗经》解释的基本特点及策略,在这章中主要清理了孔子、孟子的解释观点;第二章以《左传》为例,展开论述先秦时代的《诗经》解释观点的具体表现;第三章论述《诗经》解释传统在汉至唐代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和系统化。在这种解释形态中,意义本文的生成过程主要指向社会实践,《诗经》解释以服务于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建构为其旨归。第二部分论述《诗经》解释的第二种形态,由第四章构成,在这一章的前两节中,从《诗经》解释的自身传统、外来的文化因素及宋代特定的科学技术等方面论述了宋代《诗经》解释形态形成的基本过程;在后两节中主要以朱熹的《诗集传》为例论述这种解释形态的《诗经》解释中意...
【文章页数】:15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英文提要
导论 西方解释学参照下对《诗经》解释传统的阅读
第一节 当代解释学的基本状态
第二节 自然科学的解释与人文科学的理解
第三节 经典阅读中的中西方传统
第四节 解释学语境下对《诗经》解释本文的阅读
第一章 先秦《诗经》解释观探讨
第一节 “不学《诗》无以言”的诗用策略
第二节 “知人论世”与《诗经》解释中的历史意识
第三节 “以意逆志”与“视域融合”
第二章 《左传》引《诗》及赋《诗》的解释学研究
第一节 《左传》引《诗》赋《诗》语义分类
第二节 “歌诗必类”与《左传》引《诗》赋《诗》的功能研究
第三节 《左传》引《诗》赋《诗》体现出来的意义观
第三章 《孔疏》的解释学研究
第一节 《孔疏》解释《诗经》的历史语境
第二节 《孔疏》的基本解释理想
第三节 《孔疏》中的历史时间连续原则
第四节 《孔疏》中的空间并列原则
第五节 《孔疏》解释中体现的本文与历史事件同一原则
第六节 《孔疏》中的“疏不破注”与“效果历史”原则
第四章 宋代经学中的怀疑风气与《诗经》解释的转型
第一节 宋代学术思想中的怀疑倾向
第二节 宋代《诗经》解释中的“本”与“末”
第三节 朱熹对传统《诗经》解释观的发展
第四节 朱熹解释《诗经》的基本原则
第五章 现代文化学视野中的《诗经》解释
第一节 《诗经》解释的新视域
第二节 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兴”
第三节 运用文化人类学观点对《诗经》中神话的研究
结论
附录一
参考论著目录
附录二
参考论文目录
后记
本文编号:3839695
【文章页数】:15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英文提要
导论 西方解释学参照下对《诗经》解释传统的阅读
第一节 当代解释学的基本状态
第二节 自然科学的解释与人文科学的理解
第三节 经典阅读中的中西方传统
第四节 解释学语境下对《诗经》解释本文的阅读
第一章 先秦《诗经》解释观探讨
第一节 “不学《诗》无以言”的诗用策略
第二节 “知人论世”与《诗经》解释中的历史意识
第三节 “以意逆志”与“视域融合”
第二章 《左传》引《诗》及赋《诗》的解释学研究
第一节 《左传》引《诗》赋《诗》语义分类
第二节 “歌诗必类”与《左传》引《诗》赋《诗》的功能研究
第三节 《左传》引《诗》赋《诗》体现出来的意义观
第三章 《孔疏》的解释学研究
第一节 《孔疏》解释《诗经》的历史语境
第二节 《孔疏》的基本解释理想
第三节 《孔疏》中的历史时间连续原则
第四节 《孔疏》中的空间并列原则
第五节 《孔疏》解释中体现的本文与历史事件同一原则
第六节 《孔疏》中的“疏不破注”与“效果历史”原则
第四章 宋代经学中的怀疑风气与《诗经》解释的转型
第一节 宋代学术思想中的怀疑倾向
第二节 宋代《诗经》解释中的“本”与“末”
第三节 朱熹对传统《诗经》解释观的发展
第四节 朱熹解释《诗经》的基本原则
第五章 现代文化学视野中的《诗经》解释
第一节 《诗经》解释的新视域
第二节 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兴”
第三节 运用文化人类学观点对《诗经》中神话的研究
结论
附录一
参考论著目录
附录二
参考论文目录
后记
本文编号:38396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839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