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之美——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美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3-12-26 20:38
中国古典美学一开始就自上而下地赋予人性或人格独特的美学精神。而儒家美学所蕴含的人伦谐和、以及通过涵养德性的善来达成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美的思想,便是典型的经世致用的人格美学。回到现当代来看,标榜自由与个性的文化氛围,可以说为个体的人格理想提供了更为广袤的空间,但是也将我们引入了道德理想与现实生存之间的裂隙之中,比如主要体现在现当代社会文化的价值缺失,自然生态的环境失衡以及个体生存的意义迷失等紧要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种失衡与失和所带来的生存现象,也是在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呼唤着积淀于中华民族人格精神中的那份纯真、向善、臻美合一的和合理想。而这也正是本文研究工作展开的最大初衷。基于此,本文相关论述的研究立场,是将人格观念置于先秦儒家人学思想之中予以展开,首先以人(身、心)与人格的关系作为思考的逻辑起点,意在将人格的诸问题导引至文化、伦理、美学、艺术的人生哲学中探其究竟。在先秦儒家融生命与精神于身心的和美人格气象中,我们可以捕捉到各种意义,诸如投射到人生中的天意、仁义、诗情、乐感、六艺等,这些微妙而深沉的意义形态聚集、交织于先秦儒家的人性思想,互相渗透、转化,最终落实到丰富深广的社会人生...
【文章页数】:14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美学视界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 如何理解儒家思想中的人格观念
二 先秦儒家人格的理想形态如何发生
三 如何看待先秦儒家人格理想的落实
四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境界归于何处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立足于人性的研究视角
二 立足于文化的研究视角
三 立足于生活世界的研究视角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先秦儒家思想中的“人格”解读
第一节 儒家理想人格的“身体”涵义
一 形体之身的姿态
二 德性之体的涵养
第二节 儒家理想人格的“力行”特征
一 行“仁”的内在特征
二 行“礼”的外化表现
第二章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理论前提:天人和合
第一节 天道观念的基础形态:生意至气象的衍化
一 天命至天道
二 天道的生意
第二节 人道观念的基本思路:天生向人成的展开
一 道不远人
二 天生人成
三 天人交际
第三节 天、人的和合:天命到人格的转化
一 天、人关系的“合”与“和”
二 人性与天道的交接
三 天命神性向人格精神的转化
第三章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展开:身心和合
第一节 先秦儒家之“身”的界说
一 生理性意义的“身”
二 道德性意义的“身”
第二节 先秦儒家之“心”的视角
一 道德之“心”
二 知道之“心”
三 持志之“心”
第三节 身心和合的“气”化思路
一 身、心之合:气的流行
二 身、心之和:气的化行
第四节 身心和合的理想状态:形生神俱
第四章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美学实现:知情合一
第一节 儒家人格世界的支点:知与情的架构
一 广博之知
二 纯粹之情
第二节 儒家人格意义的开启:“仁之方”的启示
第三节 儒家人格理想的境界形态:“大人”之大
一 孔子的“君子-大人”范型
二 孟子的“大丈夫”气象
三 荀子的“大儒”理想
第四节 儒家人格意象的生成:内充与外铄
一 内充之气:内养与内治的生命气象
二 外铄之象:仁者之乐的人格意象
第五章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美学归宿:和合之美
第一节 道德情感的美学探源:孔子的道德与审美
—道德情感的原初生成:由神本向人本的转化
二 孔子思想中道德情感的审美特征
三 从《论语》看孔子的道德情感
四道德情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阐发:人品与艺品
第二节 人格境界的美学之思:境域化思维的启示
一 人格境界的构成识度
二 人格境界的审美实现
三 人格境界的时中之美
四 人格境界的道德与审美
第三节 理想人格的美学归宿
一 先秦“和合之美”思想的观念溯源
二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和合之美”
结语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困限与启示
第一节 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理论困限
一 天命向人格精神转化的不彻底性
二 抑形身而扬德心的思想倾向性
三 成“仁”对成“人”的涵盖性
第二节 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当代启示
中外文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本文编号:3875524
【文章页数】:14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美学视界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 如何理解儒家思想中的人格观念
二 先秦儒家人格的理想形态如何发生
三 如何看待先秦儒家人格理想的落实
四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境界归于何处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立足于人性的研究视角
二 立足于文化的研究视角
三 立足于生活世界的研究视角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先秦儒家思想中的“人格”解读
第一节 儒家理想人格的“身体”涵义
一 形体之身的姿态
二 德性之体的涵养
第二节 儒家理想人格的“力行”特征
一 行“仁”的内在特征
二 行“礼”的外化表现
第二章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理论前提:天人和合
第一节 天道观念的基础形态:生意至气象的衍化
一 天命至天道
二 天道的生意
第二节 人道观念的基本思路:天生向人成的展开
一 道不远人
二 天生人成
三 天人交际
第三节 天、人的和合:天命到人格的转化
一 天、人关系的“合”与“和”
二 人性与天道的交接
三 天命神性向人格精神的转化
第三章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展开:身心和合
第一节 先秦儒家之“身”的界说
一 生理性意义的“身”
二 道德性意义的“身”
第二节 先秦儒家之“心”的视角
一 道德之“心”
二 知道之“心”
三 持志之“心”
第三节 身心和合的“气”化思路
一 身、心之合:气的流行
二 身、心之和:气的化行
第四节 身心和合的理想状态:形生神俱
第四章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美学实现:知情合一
第一节 儒家人格世界的支点:知与情的架构
一 广博之知
二 纯粹之情
第二节 儒家人格意义的开启:“仁之方”的启示
第三节 儒家人格理想的境界形态:“大人”之大
一 孔子的“君子-大人”范型
二 孟子的“大丈夫”气象
三 荀子的“大儒”理想
第四节 儒家人格意象的生成:内充与外铄
一 内充之气:内养与内治的生命气象
二 外铄之象:仁者之乐的人格意象
第五章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美学归宿:和合之美
第一节 道德情感的美学探源:孔子的道德与审美
—道德情感的原初生成:由神本向人本的转化
二 孔子思想中道德情感的审美特征
三 从《论语》看孔子的道德情感
四道德情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阐发:人品与艺品
第二节 人格境界的美学之思:境域化思维的启示
一 人格境界的构成识度
二 人格境界的审美实现
三 人格境界的时中之美
四 人格境界的道德与审美
第三节 理想人格的美学归宿
一 先秦“和合之美”思想的观念溯源
二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和合之美”
结语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困限与启示
第一节 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理论困限
一 天命向人格精神转化的不彻底性
二 抑形身而扬德心的思想倾向性
三 成“仁”对成“人”的涵盖性
第二节 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当代启示
中外文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本文编号:38755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875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