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蒲安臣使团和岩仓使团出访欧美结果和影响之比较

发布时间:2017-07-26 20:14

  本文关键词:蒲安臣使团和岩仓使团出访欧美结果和影响之比较


  更多相关文章: 岩仓使团 蒲安臣使团 出访欧美 对比分析


【摘要】:19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清政府和明治政府先后首次派出大型官方使团出访欧美,时间均长达一两年。本文将从两个使团出访的结果和影响方面比较岩仓使团和蒲安臣使团的出访异同。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岩仓使团 蒲安臣使团 出访欧美 对比分析
【分类号】:K107
【正文快照】: 蒲安臣使团是中国清政府对外派遣的第一个正式外交使团,1868年2月出发。而岩仓使团也是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派遣的第一个出访欧美的官方使节团。两者出访的时代一致,日本岩仓使团稍晚,为1871年12月出发。一、蒲安臣使团出使的结果和影响出访的结果,从外交上看,开创了中国派遣使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建;;崔国因护侨述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廖小健;反法西斯战争与美国华侨社会的发展变化[J];八桂侨史;1995年03期

3 莫光木;;美国华人杂货业的历史与现状[J];八桂侨刊;2010年01期

4 雷启伟;张赛群;;太平洋铁路的修建与美国华侨华人历史的发展[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张国雄;唐人街民族经济模式的形成与五邑华侨[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6 王静植;;美国移民政策史上排华法的废除原因剖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李天锡;北美洲华文教育的历程及其特点[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8 廖小健;海外华侨华人与反法西斯战争[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5年03期

9 杨安尧;华工与秘鲁华人社会[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0年03期

10 高伟浓,万晓宏;1943年美国废除排华法分析[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思声;近代闽南侨乡外廊式建筑文化景观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马永明;论外部性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以香山籍归侨为例[D];暨南大学;2004年

3 万晓宏;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研究(1965至2004年)[D];暨南大学;2005年

4 白庆哲;华侨华人与两岸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5 刘建林;利益与选择[D];暨南大学;2006年

6 向军;晚清华侨与中国经济现代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7 生键红;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中的华工[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岳志强;“文化传播”理论视角中的传教士与美国华人社会(1848-1900)[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陈迎雪;隔离、融合与多元——美国华人教育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10 盖建平;早期美国华人文学研究:历史经验的重勘与当代意义的呈现[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乐伟;近代广东侨乡房地产业与城镇发展研究(1862-1949)[D];暨南大学;2011年

2 江静;晚清驻外公使与清政府教育改革[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霍星辰;中国古代耻辱刑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万晓宏;美国对华移民政策研究(1848-2001年)[D];暨南大学;2002年

5 代帆;华侨华人认同与中国——一种建构主义分析[D];暨南大学;2003年

6 胡谦;美国的中国形象观与排华法的废除[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7 檀春耕;战后美国华人人口与华人社区的变迁[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树利;战后美国华文教育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9 王珊珊;近代澳门与苦力贸易[D];郑州大学;2006年

10 张传明;冲突、调适与融合:美国华人认同变迁(1849—1979)[D];暨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惠芬;彼得使团与岩仓使团西方之行的比较[J];世界历史;1986年10期

2 严捳钰;岩仓使团与蒲安臣使团出使欧美之比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桂芳;晚清蒲安臣使团与日本岩仓使团之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781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5781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5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