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预流的学问:重返学术史看陈寅恪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7-08-19 03:23

  本文关键词:预流的学问:重返学术史看陈寅恪的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预流 东方学 东洋学 陈寅恪 学术史


【摘要】:关于陈寅恪先生的学术史意义,只有置之于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转型,以及当时的国际学术特别是东洋与西洋"东方学"("东洋学")及"中国学"的大趋势中,才能够得到深入理解。晚清民初即陈寅恪先生进入学术世界前后,中国学术尤其是历史学领域,出现了"历史缩短"、"空间放大"、"史料增多"的新趋势,现代中国学术正是在这样的趋势中,同时在西洋与东洋的"东方学"("东洋学")或"中国学"的刺激下,才出现了巨大变化。陈寅恪与他的学术同行,不仅在学术上能够"预流",即在重大历史问题上与国际学界进行对话与竞争,同时也站在"中国"与"世界"之间,促使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学术界尤其是历史学界重视新问题、发掘新资料、探索新领域,突破传统汉族中国历史空间,呈现出中学与西学汇通的新取向。
【关键词】预流 东方学 东洋学 陈寅恪 学术史
【分类号】:K107.8;K207.8
【正文快照】: 引言:历史研究:在民族与世界之间这个题目,其实季羡林先生1990年就已经提到了,他列举了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里谈到的清代“西北史地之学”、王国维1925年演讲说的最近的新发现和新学问,以及陈寅恪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里说到的“新材料和新问题”,讨论了什么才是“预流的

【参考文献】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葛兆光;[N];光明日报;200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曰美;;民国时期儒家政治思想的命运[J];北方论丛;2007年01期

2 卢毅;“整理国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郑师渠;;“五四”后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方新蓉;;屈原的贵族精神[J];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5 李零;;楚景平王与古多字谥——重读“秦王卑命”钟铭文[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06期

6 孔祥成;历史语言研究所学人的史料观——解读1928~1948年的《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7 吴忠良;陈训慈与近代中国史学建设[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8 卢毅;试论“整理国故运动”对中国传统学术的传承[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9 谢晖;科学与诠释:法哲学研究的两种理路[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10 江增华;;王国维治学路向的转变及其意义[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管玉婷;;近代中国的跨国社团——以中国扶轮社沪、宁分社为中心[A];近代中国(第二十辑)[C];2010年

2 张久和;;文献记载的达怛诸部[A];蒙古史研究(第五辑)[C];1997年

3 俞祖华;赵慧峰;;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类型及演变格局[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彭华;;贺麟译学大义述——兼与严复、王国维、陈康比较[A];长江流域区域文化的交融与发展——第二届巴蜀·湖湘文化论坛论文集[C];2013年

5 朱兴和;;海日楼诗学渊源及诗学品质管窥[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三辑)——中国文化的经典与文体[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苗冬;元代使臣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陆胤;近代学术的体制内进路[D];北京大学;2011年

3 李君;“存在之由”与“变迁之故”[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申玉山;长芦盐税研究(1912-1928)[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金宝丽;蒙古灭金史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樊庆臣;现代中国史学专业学会的创建与运作[D];山东大学;2011年

7 尚海涛;民国时期华北地区农业雇佣习惯规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杜翠叶;《新潮》月刊的社会改造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张冀;左翼小说革命叙事经验的后世影响(1942-1966)[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立胜;县令·幕僚·学者·遗老[D];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进全;傅斯年史学思想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邵静;韩m蚴柚械幕庋芯縖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元峰;隋唐山东政治势力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吕全义;《臣辰v伞访难芯縖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黄莉;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满凤;张尔田史学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傅宏远;1930年代前期青岛的文学生态[D];北京大学;2011年

8 毛寅;中国新生代科幻作家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王凤青;傅斯年与中国传统文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尤炜;诠释学视角中的早期《诗经》研究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冉黎诚;陈寅恪预书挽夫人联[J];文史杂志;2002年05期

2 刘克敌;20年来之陈寅恪研究述评[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绍诚;;陈寅恪喜心题句[J];文史杂志;2006年02期

4 郑家建;吴金喜;;论清华国学研究院时期的陈寅恪[J];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01期

5 慕陈唐;;陈寅恪的学人风骨[J];学习月刊;2006年03期

6 张昌华;;陈寅恪要令箭[J];领导文萃;2009年05期

7 付林鹏;;陈寅恪的幽默[J];传承;2009年07期

8 张玉政;;联大翘楚陈寅恪[J];全国新书目;2009年05期

9 程二奇;;陈寅恪佚文偶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张光茫;;陈寅恪:没有博士头衔的国学大师[J];湖北档案;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胡可先;;陈寅恪与20世纪学术[A];东方丛刊(1998年第2辑 总第二十四辑)[C];1998年

2 张效霞;;坚守中医阵地的陈寅恪[A];2009年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耿波;;陈寅恪“了解之同情”说的对话潜蕴[A];东方丛刊(2004年第2辑 总第四十八辑)[C];2004年

4 武守志;;史学三家议[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5 阮堂明;;陈寅恪的李白观述论[A];中国李白研究(2005年集)——中国李白研究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梦溪;陈寅恪的“自由”与“哀伤”(上)[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2 记者 郑天虹;广州: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故居修复开放[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3 ;文化贵族的光芒——读《陈寅恪家世》[N];人民公安报;2010年

4 南方日报记者 蒲荔子;陈寅恪:剩有文章供笑骂[N];南方日报;2010年

5 刘英红 (科学出版社);陈寅恪:高标人格特质和学术坚守[N];中国图书商报;2012年

6 徐行;陈寅恪与唐{|的“四等”爱情[N];新金融观察;2012年

7 宗亮;竺可桢与陈寅恪的交往细节[N];中华读书报;2013年

8 存磊;竺可桢与陈寅恪的交往[N];深圳特区报;2013年

9 谢泳;陈寅恪与学生[N];中华读书报;2013年

10 冯健 李勤合;九江学院开展陈寅恪学术研究意义重大[N];九江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崔成成;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项念东;史文蜕嬗与真美会融[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栗辉;论陈寅恪史学之民族精神[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业业;陈寅恪“以诗证史”方法探讨[D];山东大学;2013年

3 张彩霞;生命与教育的相互生成:以陈寅恪为中心的阐释[D];河北大学;2012年

4 戴旭旺;抽象理想[D];苏州大学;2009年

5 李天星;陈寅恪的历史人物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6 陈姝妤;论陈寅恪的文学阐释学[D];厦门大学;2014年

7 朱春龙;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陈寅恪史学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8 秦竞芝;陈寅恪与新考据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6983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6983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6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