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前中日外交话语权之争
本文关键词:甲午战前中日外交话语权之争
【摘要】:英、美等国对日本挑起甲午战争持"中立"态度,实即对日本废除中国在朝宗主权的支持,背后则是必欲破除中朝宗藩关系的心态,各国的底线亦仅止于此。在战前争取欧美支持及国际舆论的外交活动中,中国的宗主权话语体系完败于日本的国际法话语体系。以朝鲜独立和改革为幌子,日本瓦解了英、俄均曾有意进行的调停活动。美国则采取作壁上观的心态,乐见日本扫除中朝间的宗藩关系。日本的利益许诺和外交欺骗背后是以近代国际法为理念支撑的外交体系。甲午的战败,虽然标志着清政府调适中朝宗藩关系的失败,但对宗藩关系本身的评价不应以此次战争的结果为唯一前提。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关键词】: 甲午战争 宗主权 宗藩关系 国际法
【分类号】:K252;K313.4
【正文快照】: 甲午战争爆发至今已经百余年了,回首那场发生在中日之间的战争,很多外交史实已经研讨清楚。1在史实清楚的情形下,中外学术界围绕此次战争的前因后果展开的探讨,仍然存在很多分歧。在战前,日本发动此次战争获得了欧美诸国或明或暗的支持,即使是在若干年后的研究者笔下,为日本发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米庆余;再论沙俄与甲午战争的关系[J];南开学报;1995年02期
2 米庆余;;沙俄在甲午战争中充当了什么角色[J];历史研究;1979年08期
3 张启雄;;东西国际秩序原理的冲突——清末民初中暹建交的名分交涉[J];历史研究;2007年01期
4 崔志海;;美国政府与中日甲午战争[J];历史研究;2011年02期
5 张卫明;;在宗藩体制与国际公法之间:晚清中朝秩序的重新建构[J];学术研究;2011年03期
6 郭海燕;;巨文岛事件与甲午战争前中日关系之变化[J];文史哲;2013年04期
7 葛夫平;;法国与中日甲午战争[J];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03期
8 权赫秀;;朝贡与条约的紧张关系——以欧美列强与日本对中韩朝贡关系的态度变化为中心[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春风;评近代日本对华军火走私活动[J];安徽史学;2002年03期
2 陈尚胜;;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研究刍议[J];安徽史学;2008年01期
3 苏全有;;论清末舆论放大现象的成因[J];安徽史学;2012年01期
4 黎俊祥;;清末新政启动前慈禧心态的变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欧阳跃峰;;泛长三角地区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6 宋建设;日本大陆政策、俄国远东政策与中国东北[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王双见;;试析晚清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8 金晶;;张之洞与中美华工交涉[J];八桂侨刊;2006年04期
9 胡黎霞;;吉林东南边疆的形成及其演变[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苏久青;苑宏光;;陈昭常与“间岛”交涉[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明星;;英日同盟与日韩合并[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2 王晓军;;浅论近代广西龙州铁路之筹建[A];苏元春与壮族边疆开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戴鞍钢;;孙中山与“关余”之争[A];近代中国(第二辑)[C];1991年
4 宓汝成;;辛亥鼎革之际中国外债透析[A];近代中国(第七辑)[C];1997年
5 权赫秀;;最近三十年国内学界有关朝鲜半岛近现代史研究综述[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6 李宗远;;中日近代民族主义与抗日战争及其影响[A];中华民族的抗争与复兴——第一、二届海峡两岸抗日战争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7年
7 史桂芳;;日本在东北与台湾奴化教育之比较研究[A];中华民族的抗争与复兴——第一、二届海峡两岸抗日战争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7年
8 王键;;从北京卢沟桥畔到重庆梅花山麓——缅怀张自忠将军[A];北京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会建会20周年学术论文集[C];2011年
9 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卷)[C];2005年
10 贾小叶;;试论督抚与《马关条约》签订后的换约问题[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瑛;李鸿章与晚清条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汪鲸;新加坡华人族群的生活世界与认同体系(1819-1912)[D];暨南大学;2011年
4 达日夫;中东铁路与东蒙古[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史明文;《新疆图志》版本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张卫明;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D];复旦大学;2011年
7 乐敏;传统与现代的耦合[D];复旦大学;2010年
8 王一帆;清末地理大测绘:以光绪《会典舆图》为中心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魏鹏;战争与环境[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红梅;梁贵子与池莉婚姻爱情小说比较[D];延边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云;晚清立宪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宁;中国海关中的德国之声1861-1917[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付中玮;留日士官生与中国军事思想近代化(1894-1924)[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夏虹;竹添光鸿与清末中国[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5 高世伟;北洋政府外交制度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1年
6 解莹;晚清运用国际法维护宗藩体制的理念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长江;甲午战后至戊戌维新前清政府的改革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涛;北洋陆军第三师述略[D];吉林大学;2011年
9 吴德卫;日俄战争后清政府对东三省损失的调查与索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刘娟;洪宪帝制时期的中日外交[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吕萍;;朝鲜巨文岛事件与清政府的对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张礼恒;论巨文岛事件与甲午战前的远东国际局势[J];东岳论丛;1995年S1期
3 余定邦;1937—1946年的中泰关系[J];世界历史;2000年01期
4 孙f ;禚柏红;;晚清中国在巨文岛事件中的外交斡旋(1885-1886)[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张启雄;;东西国际秩序原理的冲突——清末民初中暹建交的名分交涉[J];历史研究;2007年01期
6 张深溪;泰国拉玛五世改革述略[J];洛阳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7 张岩;黄定天;;近代中、日、朝“被迫开国条约”之比较[J];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09期
8 权赫秀;;晚清对外关系中的“一个外交两种体制”现象刍议[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毛吉康;近代朝鲜半岛中立问题研究(1882-1905)[D];复旦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永行;近代中越宗藩关系刍议[J];东南亚研究;1987年Z1期
2 王继东;郭声波;;李陈朝时期越南与周边国家的“亚宗藩关系”[J];东南亚研究;2007年04期
3 刘少颖;;浅析清末中朝宗藩关系的几个特点[J];东北史地;2013年01期
4 王志强;权赫秀;;从1883年越南遣使来华看中越宗藩关系的终结[J];史林;2011年02期
5 王继东;;中越宗藩关系对越南李朝亚宗藩关系构建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孙建党;;“华夷”观念在越南的影响与阮朝对周边国家的亚宗藩关系[J];许昌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7 董顺擘;;论福泽谕吉对清代中朝宗藩关系的否定[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8 李宗勋;陈放;;略论朝鲜与清朝贸易的形态和意义[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陈潮;;传统的华夷国际秩序与中韩宗藩关系[J];韩国研究论丛;1996年00期
10 关庆凡;崔建伟;;19世纪末中日两国对朝鲜政策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黄亮;冲突与交流:中越宗藩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卢红;十九世纪中越宗藩关系的演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董利江;宋黎战争与中越宗藩关系[D];郑州大学;2005年
4 贺文君;近代中朝宗藩关系的终结及其平等国家关系的建立[D];延边大学;2012年
5 栾威;中朝贡使制度研究(1637-1840)[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6 杨朝钦;西山时期的中越关系[D];郑州大学;2004年
7 李富森;略论占城与宋朝的关系[D];郑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7005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700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