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江北岸朝鲜移民社会研究(1860-1910)
本文关键词:鸭绿江北岸朝鲜移民社会研究(1860-1910)
【摘要】: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朝鲜人开始大批迁入中国东北,在东北各地逐渐形成了朝鲜移民社会。关于朝鲜人移居中国东北历史的研究,目前学术界主要将精力集中于朝鲜族聚居的延边地区,而对散居地区朝鲜族社会的研究则显得不够系统和深入。笔者认为只有对以鸭绿江北岸为代表的散居朝鲜移民社会特点的深入探讨,以及将其与聚居区朝鲜移民社会的比较研究,才能对中国朝鲜族特征有全面的认识。 本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引言主要阐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简要回顾了学术界关于朝鲜人移居中国东北历史的研究现状,并对文章的选题范围和资料的运用作出了简单的介绍。 文章正文共分三章:第一章着重分析清朝晚期朝鲜人大批迁入鸭绿江北岸,并定居于此的情况。首先,探讨了明末清初朝鲜人早期移居鸭绿江北岸的轨迹;并分析了十九世纪中叶后,朝鲜人定居鸭绿江北岸早于图们江北岸的原因;鸭绿江北岸朝鲜人村落的形成过程及其社会结构特征。第二章分别论述了中、朝、日三国对鸭绿江北岸朝鲜移民政策的演变过程,以及这些政策对该地朝鲜移民社会产生的影响。第三章从经济、民族关系、社会文化等三方面阐述了鸭绿江北岸朝鲜移民社会实况。 结论对全文主要观点进行了简要的综合和归纳,并从中总结出鸭绿江北岸朝鲜移民社会的特点:其一,鸭绿江北岸朝鲜移民在分布上呈散居、杂居的特点。由于朝鲜移民在各地所占比重的差异,使得移民被同化的速度也有所不同。其二,从迁出地的情况来看,鸭绿江北岸朝鲜移民的迁出地显得较为复杂。另外,由于鸭绿江北岸朝鲜人呈散居之势,致使江北各地移民交流较少,大抵保留迁出地的固有特征。其三,鸭绿江北岸朝鲜移民并非清政府移民实边的主体,与图们江北岸相比,鸭绿江北岸朝鲜移民拥有土地者少,使得该地朝鲜移民具有更强的流动性。
【关键词】:清朝晚期 鸭绿江北岸 朝鲜移民社会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512.4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15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8-9
- 二、研究现状9-13
- 三、选题范围与资料的运用13-15
- 第一章 朝鲜人迁居鸭绿江北岸15-32
- 第一节 明末清初鸭绿江北岸朝鲜人“犯禁潜越”15-18
- 一、中朝两国的边禁政策与共禁体制15-17
- 二、鸭绿江北朝鲜人的“犯禁潜越”17-18
- 第二节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朝鲜人迁入概况18-25
- 一、朝鲜人较早定居鸭绿江北岸的原因19-21
- 二、朝鲜人移居途径及分布状况21-25
- 第三节 朝鲜移民社会形成25-32
- 一、朝鲜移民村落的形成25-27
- 二、移民社会组织的出现27-28
- 三、移民社会的人口结构28-32
- 第二章 中朝日三国对鸭绿江北岸朝鲜移民的政策32-41
- 第一节 清政府对鸭绿江北岸朝鲜移民的政策演变32-35
- 一、开禁之初清政府对鸭绿江北岸朝鲜移民的默许32-33
- 二、“间岛事件”之后清政府加强对鸭绿江北岸朝鲜移民的管理33-35
- 第二节 朝鲜政府对鸭绿江北岸朝鲜移民的态度与政策35-38
- 第三节 日本政府对鸭绿江北岸朝鲜移民的政策38-41
- 一、攫夺对朝鲜移民的司法权39
- 二、与清政府争夺对朝鲜移民的行政管辖权39-41
- 第三章 鸭绿江北岸朝鲜移民社会实况41-55
- 第一节 经济生活41-45
- 一、土地关系41-43
- 二、水田开发43-45
- 第二节 民族关系45-48
- 一、土著居民与移民的关系45-46
- 二、归化入籍46-48
- 第三节 社会文化48-55
- 一、生活方式48-51
- 二、语言与风俗51
- 三、民族心理51-55
- 结论55-57
- 参考文献57-61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61-62
- 后记62-63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敬荣;;黑龙江边官与清朝晚期边疆经济开发[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宋国良;帖子在东北[N];金融时报;2004年
2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理事长 张文驹;依法治矿的实践与思考[N];中国矿业报;2001年
3 宋明 文;九代不分家的大家庭[N];中国民族报;2003年
4 贝天祺;走向世界的中国第一人[N];中国邮政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邵岭;南大教授提出“后红楼梦现象”[N];文汇报;2001年
6 林英勇;晚清瓷器贴近民间[N];中国商报;2001年
7 潘秀慧;温州民间宝贝真是不少[N];温州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储东华 雍明虹;螺蛳湾:能否舞起旅游购物“龙头”[N];云南日报;2005年
9 文伟 本报记者 李传君;武胜:百岁老人的幸福生活[N];四川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鹏佛;清代湘乡曾氏家族与经济社会[D];厦门大学;2003年
2 程舒伟;旧中国国会兴衰述评[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宋佳;鸭绿江北岸朝鲜移民社会研究(1860-1910)[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董立剑;晚清兵书通考(道光至宣统年间)[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罗晓华;变迁中的维续与固守[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石莉;清末民初上海的艺术家与民间赞助[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龚颖;明末清初与晚清时期来华传教士角色变化之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王艳香;明清时期童蒙读物中的历史教育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8242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824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