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与高句丽早期历史——以《好太王碑》所载邹牟、儒留王事迹为中心
本文关键词:黄龙与高句丽早期历史——以《好太王碑》所载邹牟、儒留王事迹为中心
【摘要】:《好太王碑》有高句丽建国祖先邹牟王"黄龙负升天"的记述,作者从汉代黄龙现象的分析入手,结合史书对高句丽早期历史的记述,对其中"黄龙"之所指进行了探讨。认为"黄龙"很有可能是指代汉朝及其郡县地方势力,"黄龙负升天"是对邹牟王被王莽东域将严尤诱杀的另类表述。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关键词】: 《好太王碑》 邹牟王 黄龙 高句丽早期历史
【分类号】:K877.4;K312.31
【正文快照】: 高句丽是汉唐时期存在于东北边疆地区的政最终归宿是由黄龙背负升天的。有意思的是,黄龙权,立国于公元前37年,668年唐朝统一高句丽,不仅在高句丽的历史上,而且在整个西汉历史上在其境设置安东都护府进行管辖。《好太王碑》(立都是值得关注的现象,以至于汉宣帝曾经改年号于今天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子敏;朱蒙之死新探——兼说高句丽迁都“国内”[J];北方文物;2002年04期
2 耿铁华;王莽征高句丽兵伐胡史料与高句丽王系问题——兼评《朱蒙之死新探》[J];北方文物;2005年02期
3 李大龙;;关于高句丽早期历史的几个问题[J];东北史地;2006年04期
4 姜维东;;高句丽黄龙升天传说[J];东北史地;2008年06期
5 付百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句丽史研究述评[J];东北史地;2009年02期
6 耿铁华;;改革开放三十年高句丽研究成果统计与说明[J];东北史地;2009年02期
7 李大龙;;由解明之死看高句丽五部的形成与变迁——以桂娄部为中心[J];东北史地;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恩实;;勿吉兴亡史探微[J];北方论丛;2010年01期
2 耿铁华;王莽征高句丽兵伐胡史料与高句丽王系问题——兼评《朱蒙之死新探》[J];北方文物;2005年02期
3 刘子敏;;谈金富轼对王莽朝记事的篡改——兼与耿铁华先生商榷[J];北方文物;2007年01期
4 刘矩;;高句丽三权并存制研究[J];北方文物;2009年01期
5 苗威;;《三国史记》的历史影响探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刘子敏;;高句丽琉璃王研究[J];博物馆研究;2008年02期
7 费驰;对中韩学者关于高句丽遗民问题的比较研究——兼与韩国学者金玄淑商榷“高句丽遗民的自我意识”问题[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何海波;魏克威;;国内高句丽五部研究综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9 刘子敏;;关于高句丽历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东北史地;2004年02期
10 权赫秀;;殊途未必同归 存异或可求真——读中韩学界两部高句丽史研究最新代表作[J];东北史地;2004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轩;魏晋南北朝时期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D];复旦大学;2011年
2 李贺;夫余移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婷;高句丽服饰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郑京日;高句丽“弓矢文化”初论[D];延边大学;2007年
5 刘丹;试论韩国在历史研究中的民族主义[D];延边大学;2007年
6 董承婷;盛唐对外关系及其国际政治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碧竹;金元少数民族和域外词人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8 牛海龙;朝鲜李氏王朝儒臣权近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9 姜丽丽;高句丽与夫余文化对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李巍;《资治通鉴》中隋唐高句丽史料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子敏;朱蒙之死新探——兼说高句丽迁都“国内”[J];北方文物;2002年04期
2 姜维东;耶律阿保机托神改制与黄龙府名称的由来[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3 刘子敏;古代高句丽同中原王朝的关系[J];东疆学刊;1996年03期
4 杨军;高句丽五部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4期
5 徐家国;;辽宁新宾县永陵镇汉城址调查[J];考古;1989年1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福有;;高句丽文化的本质属性和思想渊源[J];学问;2003年12期
2 马大正;;中国学者的高句丽归属研究评析[J];东北史地;2004年01期
3 魏存成;;高句丽政权的建立与发展[J];东北史地;2004年01期
4 张福有;周新博;;集安良民高句丽古城调查纪实[J];东北史地;2004年04期
5 魏存成;;读《高句丽古城研究》[J];东北史地;2004年04期
6 权赫秀;;殊途未必同归 存异或可求真——读中韩学界两部高句丽史研究最新代表作[J];东北史地;2004年04期
7 耿铁华;;高句丽遗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高句丽历史归属问题[J];东北史地;2004年07期
8 秦升阳;高句丽法律问题研究[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03期
9 徐德源;高句丽族语言微识录[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01期
10 ;“高句丽文化的历史价值”中韩学术讨论会综述[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彦;;高句丽政权灭亡与民族解体[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2 孙文范;;高句丽史的几个问题[A];少数民族史及史料研究(三)——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3 马一虹;;6、7世纪梲棬部族与高句丽关系考述[A];三条丝绸之路比较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4 拜根兴;侯振兵;;论唐人对高句丽及高句丽遗民的认识[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5 张春霞;;高句丽宗教的多元发展[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19辑——多元宗教文化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10年
6 王绵厚;;高句丽古城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7 孙泓;;公元3—5世纪东北亚诸民族·政权的关系研究——以高句丽中期历史为中心[A];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五辑)[C];2013年
8 耿铁华;;集安新发现的高句丽碑及其研究状况[A];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五辑)[C];2013年
9 楼正豪;;新见唐高句丽遗民《高牟墓志铭》考释[A];唐史论丛(第十八辑)[C];2014年
10 房奕;;高句丽向北魏遣使与相互关系的变迁[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铁华;高句丽历史三大谜团[N];北京科技报;2004年
2 记者 谢晓林 王忠先;高句丽文化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N];吉林日报;2004年
3 董学增;二十世纪高句丽古城研究的力作[N];中国文物报;2004年
4 董学增;《中国高句丽史》创新之处[N];中国文物报;2005年
5 邱振刚 余 宁;高句丽,,中国又一个世界遗产[N];中国艺术报;2004年
6 苏秋罗;世界遗产高句丽[N];河南日报;2004年
7 记者 王强;纪念高句丽迁都国内城 (集安)2000周年暨第三届全国高句丽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N];吉林日报;2003年
8 记者 马扬 周长庆 程云杰;高句丽古墓惊现中国最早八卦图实图[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9 王文库 张士海;高句丽文化探源[N];本溪日报;2012年
10 杨春吉 耿铁华;我国东北历史上的高句丽政权[N];吉林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乐营;高句丽宗教信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士东;从高句丽语看高句丽与周边民族关系[D];吉林大学;2012年
3 熊义民;公元四至七世纪东北亚政治关系史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4 黄龙顺;高句丽古墓壁画与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4年
5 李大龙;《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郑春颖;高句丽遗存所见服饰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郑元U
本文编号:8812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881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