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与中国史学的现代性转换
本文关键词:章太炎与中国史学的现代性转换
更多相关文章: 章太炎 史学 现代性 “六经皆史” 民族主义
【摘要】:20世纪前期中国史学实现现代性转换,其潮流大势在破旧立新。章太炎亦是中国史学现代性转换的重要推动者,他以中国历史为据,持旧而又出新,力主在反思和批判西方现代性的基础上实现中国史学的现代性转换,表现出"依自不依他"的自信和自觉。他提出"夷六艺于古史",从启蒙的角度看,有助于祛除经的神圣性,推动经史之学的现代性转换,但他主张的"六经皆史"又并非时贤所说的"六经皆史料",因为在他看来,中国史学不能脱离民族历史传统,经书不可化约为有待整理的史料,取其躯壳而剔除精神。针对欧化和疑古风气,他在"经者古史"的基础上提出"史者新经"的说法,强调历史的权威性,阐发"历史民族之义",与梁启超等运用西理抨击古史的做法相比,有效地避免了认同危机。章太炎高扬中国历史的主体性和独特性,代表了中国史学现代性转换的另一种思路,发人深省。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关键词】: 章太炎 史学 现代性 “六经皆史” 民族主义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世纪史学与中国形象的重构”(项目号:13JJD770005)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号:NCET-10-025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092
【正文快照】: 章太炎不以史学名家,但作为国学大师和学术通人,史学在其学术世界占据重要一席。故朱希祖称:“先师学术,虽极广博,然史学实占其大部分,不特史之本身,即经学、文学,亦包括史学之内,所撰文章,亦多以史为根柢也。”①自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史学》,祭起“史界革命”的大旗,短短数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巍;;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J];近代史研究;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春梅,王邦翠;立宪派与清廷决裂时间辨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2 汤奇学,龚来国;汪康年与梁启超关系变化与《时务报》兴衰[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3 王康;;舆论传播与五四学生运动——以五四时期《京报》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马勇;;新知识背后:以京师大学堂创建为中心的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方国武;;试析晚清文化传播的两种模式[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张昭君;儒学与梁启超文化思想的演进[J];安徽史学;2001年01期
7 程kW,姜继为;知识分子参政模式的重塑——梁启超对民初知识分子参政影响管窥[J];安徽史学;2003年01期
8 刘劲松;第一届国会选举再论[J];安徽史学;2003年03期
9 沈寂;庚子勤王运动的再认识[J];安徽史学;2004年01期
10 王天根;《天演论》版本时间考析两题[J];安徽史学;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钢;;书院传统及其现代精神[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狭间直树;;历史家和其所写的传记——关于梁撰两种〈谭嗣同传〉及其它[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3 黄升任;张谦;;论黄遵宪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杨齐福;;清末民初新教育发展缺失略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王晓雨;;“自由”一语探源——近代中日翻译互动之一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杨小辉;;觉醒与呐喊——20世纪初新知识阶层的“中等社会”论说[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7 郑海麟;;黄遵楷与戊戌变法之关系[A];近代中国(第八辑)[C];1998年
8 沈寂;;庚子勤王理念新探[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9 手代木有儿;;梁启超的史界革命与明治时期的历史学——关于晚清的进化论和历史观[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10 易惠莉;;关于山田良政的研究[A];中国近代(第十七辑)[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中黎;中国百年日札写作教育与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黄晓通;近代东北高等教育研究(1901-1931)[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鑫;晚清标“新”小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文正东;儒学变迁中的师生关系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陆胤;近代学术的体制内进路[D];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云;晚清立宪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江丽萍;1920年名人学术讲演会述论[D];湘潭大学;2010年
3 曾香花;梁启超新民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陈维根;《中国新报》的宪政思想宣传[D];湘潭大学;2010年
5 汪斌;宋恕的佛学思想[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马诗书;梁启超与乾嘉学派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舒畅;论梁启超与清华国学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绪迁;莫理循与中国参加一战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郭海伟;章学诚历史哲学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生;民初动荡政局及其社会文化根源的深层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巍;“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建立、影响与意义——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范式创新一例[J];近代史研究;2003年01期
2 刘巍;从援今文义说古文经到铸古文经学为史学──对章太炎早期经学思想发展轨迹的探讨[J];近代史研究;2004年03期
3 刘巍;《刘向歆父子年谱》的学术背景与初始反响[J];历史研究;2001年03期
4 刘巍;《教学通义》与康有为的早期经学路向及其转向——兼及康氏与廖平的学术纠葛[J];历史研究;2005年04期
5 刘贵福;论钱玄同的疑古思想[J];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03期
,本文编号:10532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053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