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论视域融合的内涵及其对中西比较史学的重要意义

发布时间:2017-10-18 06:00

  本文关键词:论视域融合的内涵及其对中西比较史学的重要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视域融合 理解与解释 中西比较史学


【摘要】:诠释学在当今哲学、文学以及史学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应用,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因其具有人文科学的特征并且存在着与历史学的长期互动关系,使得诠释学理论在历史学中的意义也显得越发重要。伽达默尔是诠释学发展史当中的集大成的学者,而视域融合又是伽达默尔创立的哲学诠释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促使视域融合成为诠释学研究活动中的重心所在。视域不仅在哲学研究中适用,在历史学研究中同样是适用的,在视域融合过程中存在的“前见”、“理解与解释”、“文本”等问题,既是哲学探讨的问题,同时也是历史学非常关注的对象。由视域融合引申出的其“对话”、“主体间性”等特征,使视域融合与中西比较史学的现实追求形成了一种非常紧密的联系。中西比较史学就是基于主体间的理解与解释的对话来达到共同发展的。所以通过对视域融合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建设中西史学比较的理论体系,丰富比较史学的理论基础。 全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论组成。 引言介绍了国内外学术界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并概述了本文选题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正文共分为三节: 第一节,首先探讨了视域融合观与诠释学的发展过程,尤其是近代以来由施莱尔马赫到现代伽达默尔视域融合的发展,并总结了视域融合的定义与特征。其后分析了视域融合中“前见”的特点。笔者认为,前见是伽达默尔视域融合观的核心部分,也是视域融合得以形成的重要前提。对前见的正确认识,是视域融合得以形成的保障。 第二节,讨论了视域融合的方式与目的。笔者着重论述了视域融合中的理解与解释问题,对其概念以及背景做出分析,并且结合史学理论的相关问题对文本问题加以探讨。其后笔者分析了理解与解释的关系,以及对其在诠释学以及历史学当中的作用与关系做出了探讨。在大的人文科学领域中,理解与解释既是一种本体论,同样也是一种方法论;其不仅是视域融合的方式,同样也是历史研究的方式。 第三节,为本文的重点。这一节试图论述视域融合对于中西比较史学的重要影响。通过视域融合的理解与解释的范式,“对话”的特征,以及对于“传统”的认识,主客观问题的讨论等方面深入剖析视域融合与中西比较史学之间的关系,以及视域融合对于中西比较史学所能够产生的重要影响。笔者认为,中西比较史学作为一个范式,在视域融合的推动下具有了理论的基础,并且在对话的过程中,凸显了双方的主体性特征,改变了传统的中西比较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分别;通过对话,双方对于“传统”的认同与尊重的需求显现出来;最后,视域融合的内涵决定了它可以对历史学长期以来的主客观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 结论部分,笔者结合中西史学发展的不同特点,对全文做出总结。笔者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史学与西方史学的交流与碰撞会日益增多,对于中国如何在全球化趋势中发展自身的史学,如何对待中国史学传统,其后着重分析视域融合对于中西史学特别是中国史学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视域融合 理解与解释 中西比较史学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0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7
  • 一、研究意义9-10
  • 二、研究现状10-15
  • 1、国外研究成果10-14
  • 2、国内研究成果14-15
  • 三、研究方法15-17
  • 1、研究目标15
  • 2、研究方法15-17
  • 第一节 视域融合与诠释学17-31
  • (一) 视域融合及其特征17-20
  • 1、视域融合的概念17-18
  • 2、视域融合的特征18-19
  • 3、视域融合与诠释学的起源19-20
  • (二) 视域融合与诠释学的发展20-24
  • 1、施莱尔马赫与“心理重建”20-21
  • 2、狄尔泰与“移情”21-23
  • 3、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观23-24
  • (三) 视域融合的前提24-31
  • 1、前见的定义24-25
  • 2、前见的发展历程25-29
  • 3、前见与视域融合29-31
  • 第二节 视域融合的方式31-43
  • (一) 理解与解释的概念与背景31-38
  • 1、理解,解释与人文科学的关系31-33
  • 2、理解与解释解题33-35
  • 3、理解与解释的目的与对象35-38
  • (二) 理解与解释的关系与方式38-43
  • 1、理解与解释的关系38-40
  • 2、历史理解与解释的方式40-43
  • 第三节 视域融合对中西比较史学的影响43-61
  • (一) 视域融合是中西史学比较得以成立的条件43-47
  • 1. 突破时间与地域的限制43-44
  • 2. 为中西比较范式的成立提供理论基础44-47
  • (二) 中西史学话语权的讨论47-50
  • (三) 问答逻辑——中西比较史学现实的追求50-54
  • (四) 中西史学及其文化传统的确认54-58
  • (五) 对主客观的答复58-61
  • 结论61-65
  • 参考文献65-71
  • 致谢71-73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7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家和,陈新;历史比较初论:比较研究的一般逻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刘家和;历史的比较研究与世界历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5期

3 王成军;;论诠释学对现代中西比较史学的影响及其历史地位[J];史学理论研究;2012年01期

4 王成军;;中西史学比较得以可能的诠释与再诠释[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5 刘家和;史学的求真与致用问题[J];学术月刊;1997年01期

6 桑兵;近代中外比较研究史管窥——陈寅恪《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解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本文编号:10533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0533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2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