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发现理论还是验证理论——现代科学视域下历史研究的困境及出路

发布时间:2017-10-22 09:10

  本文关键词:发现理论还是验证理论——现代科学视域下历史研究的困境及出路


  更多相关文章: 历史研究 发现 验证 理论 现代科学


【摘要】:人类最重要的活动是知识生产,越能生产有效知识的学科越重要、越繁荣。在古代,历史学的主要方法有二:一是大量记录事件,这些事件构成丰富样本;二是使用归纳法对样本进行归纳,发现一些规律。这意味着,历史学作为一种经验归纳的知识生产方式,具有进行有效理论建构的功能,并成为古代最重要的知识生产方式,由此导致历史学颇为繁荣。但是,现代科学诞生以来,它以更强大的知识生产功能使历史学、哲学等传统学科相形见绌,历史学也因此沦为验证现成理论的案例和注脚,价值日益降低。而未来的历史学要想在一定程度上重新焕发生产知识、发现理论的生命力,除了要把历史学改进为问题式历史研究,把文献史改进为问题史之外,还需引入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使之接近现代科学。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政治学院;
【关键词】历史研究 发现 验证 理论 现代科学
【基金】: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项目(skqx201101) 四川大学国家“985工程”“社会矛盾与社会管理研究”创新基地资助
【分类号】:K06
【正文快照】: 晚近以来,与方兴未艾的自然科学以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新兴、实用的学科相比,历史学、哲学等传统学科明显衰微了。历史学为什么会衰微?它又如何可以获得新的生命力?历史学之所以衰微,是因为古代没有现代科学这种知识生产方式,而历史学基于大量事件而进行归纳,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金民;;《新水浒》主旨“救世”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汤文曙;陈明秀;;社会历史中的自然观——兼谈卢卡奇的“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倪爱山,徐国利;简论清末民初新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4 袁正校;略论现代逻辑在当代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5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6 王娟;翻译研究中的历时描写[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7 郭昭昭;;抗战期间国民参政会中女参政员群体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8 何旺生;;士风与文风——读《任f 与南朝士风》[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9 史应勇;由经有数家、家有数说到括囊大典、贯通六艺——论郑玄通学的产生[J];安徽史学;2004年02期

10 马勇;;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试论《时务报》内讧[J];安徽史学;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名家;;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3 张聪;;试论杨昌济的身体观及对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的启蒙[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4 孙殿玲;;论美与过程[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盛洪;;天命与民权(初稿)——探寻中华文明的宪政框架之一[A];“市场化三十年”论坛论文汇编(第三辑)[C];2008年

6 岸本美绪;;从新思考中国“近世”史[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7 狭间直树;;历史家和其所写的传记——关于梁撰两种〈谭嗣同传〉及其它[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8 王巧慧;黄斌;;默顿科学精神气质的现实性[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9 孟建伟;;论创新文化之魂[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10 田鹏颖;;21世纪:社会技术的世纪——为后“弗兰西斯·培根计划”时代而计划[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10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蔡琳彬;老舍小说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人格的探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占民;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辰;明代私债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耀庭;中学写作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王雷;法家君主专制理论与秦朝的兴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丽芳;;浅议《史学通论》[J];黑龙江史志;2009年19期

2 贾海涛;评柯林武德的《历史的观念》─—兼谈历史观和历史研究的方法[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3 江湄;当代中国史学的“两难之境”——对史学危机的一种回顾[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4 刘子奎;是继承还是偏离:布罗代尔新论[J];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02期

5 赵轶峰;历史分期的概念与历史编纂学的实践[J];史学集刊;2001年04期

6 葛懋春;论史论结合中的几个问题[J];文史哲;1982年02期

7 赵进中,侯树栋,田晓文;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综述[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6期

8 史迅;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述要[J];史林;1987年01期

9 ;我院各研究所、高级研究人员简介[J];社会科学辑刊;1988年02期

10 叶桂生;关于现代史学史的思索[J];史学史研究;198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曦;王善军;;坚持与发展:漆侠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方法[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2 沈志华;;历史研究与档案的开放和利用——冷战国际史研究中的案例种种[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3 杨奎松;;历史研究中的人性取向问题[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4 包伟民;;编辑说明[A];浙江史学论丛(第一辑)[C];2004年

5 ;后记[A];谢本书史学研究评述[C];2006年

6 郭沫若;;战时中国历史研究[A];郭沫若研究第二辑[C];1986年

7 张宪博;;从王毓铨先生的两封信看他的学术观[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8 孙功达;;四十年来历史与现实关系问题讨论综述[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9 翟清福;;论郭沫若在历史研究中的民族思想[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10 章清;;“历史研究的单位”:“专门史”与中国近代史研究[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乐民;再谈历史研究和教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于沛;陈翰笙历史研究的时代精神[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3 路育松;坚持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王素色;历史研究离不了唯物史观[N];中国民族报;2002年

5 郑文;历史研究与历史学家的现实关怀[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美国罗文大学教授、北京大学长江讲座教授 王晴佳;“以色列没有国王”[N];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记者 乐君;历史研究的回顾、探索、展望[N];社会科学报;2008年

8 张岂之;侯外庐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9 李世安;第20次世界历史科学大会评析[N];光明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吴娟;寻找民间的记忆[N];文汇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凌翔;新中国的旧史学[D];山东大学;2008年

2 师文兵;汤普森历史哲学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3 蒋海升;“西方话语”与“中国历史”之间的张力[D];山东大学;2006年

4 王晓华;近三十年中国大陆史学主潮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林国华;范文澜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D];山东大学;2007年

7 彭国良;顾颉刚史学思想的认识论解析[D];山东大学;2007年

8 孙晓喜;观念的历史与历史的观念[D];吉林大学;2007年

9 王贵仁;唯物史观及其指导的历史学在20世纪中国的推进历程[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10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时传霞;历史研究的现代化视角[D];山东大学;2008年

2 崔金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与西方心理史学[D];山东大学;2008年

3 徐风兰;《中国历史研究法》与《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之比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4 刁娅君;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郭琪;论文本异化与历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何荣毅;社会信息化与历史研究方法的变革[D];山东大学;2008年

7 史晓峰;心理学理论对历史研究之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05年

8 董明;游走于政治与学术之间[D];山东大学;2006年

9 李琳娟;1983年—中国新时期史学的转变[D];山东大学;2006年

10 薛波;论历史研究中的价值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776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0776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2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