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的西“体”中用——新式历史教科书和中国近代历史观之改变
本文关键词:中国史学的西“体”中用——新式历史教科书和中国近代历史观之改变
【摘要】:中国史学传统源远流长,其标志之一就是司马迁创立的纪传体的史书体裁,自汉代以来,延续了两千余年,成为"正史"的主要形式。但当今中国的史学,却又几乎不见纪传体史书的踪影。本文从历史观的改变为观察角度,讨论和分析了西方章节体史书如何在清末传入中国并取代纪传体和其他传统史学体裁的现象。作者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清末中国和日本史学的互动有着比较紧密的关系。日本汉学家在当时所著的新式历史教科书,采用了章节体的体裁,又落实了进化论的近代历史观念,为甲午战后的中国士人所接受并模仿。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章节体的史书,较能综合各种史实,用进化的视角记录和考察历史的演变。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关键词】: 进化论 纪传体 章节体 中国史学 日本史学
【基金】:笔者参与台湾中研院近史所“中日关系的多重面向”研究计划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092
【正文快照】: 中国的历史记载传统,源远流长,举世闻名。汉代史家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的《史记》,为这一传统的诞生和延续起了一个奠基的作用,历代为人所称道。毋庸赘言,司马迁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开创了纪传体的历史记载体裁,后经班固略加修整,为中国历史著述、特别是以后被称作“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昭军;;文明史学在近代中日两国的兴起与变异——以田口卯吉、梁启超为重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2 邹振环;;晚清史书编纂体例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变——以汉译西史《万国通鉴》和东史《支那通史》、《东洋史要》为中心[J];河北学刊;2010年02期
3 乔治忠;《十八史略》及其在日本的影响[J];南开学报;2001年01期
4 陈其泰;近三百年历史编撰上的一种重要趋势——自马殨至梁启超对新综合体的探索[J];史学史研究;1984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宝祥;;《王氏之死》中的《聊斋志异》[J];蒲松龄研究;2008年02期
2 倪爱山,徐国利;简论清末民初新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3 肖建新;;梁启超与钱穆的专门史观及方法论之比较——以《中国历史研究法》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4 刘超;;孔子形象:历史知识与社会意识——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孔子叙述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章永俊;历史盛衰总结中的世界史眼光——以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边疆史地学者为中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6 刘超;危机与认同:中国民族溯源研究——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本国史教科书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7 叶建;;20世纪前半期新旧史学关系论争的综述[J];安徽史学;2008年01期
8 李孝迁;;兰克史学在晚清的传播[J];安徽史学;2009年03期
9 刘超;;政学分合与知识生产:清末中国历史教科书编写研究[J];安徽史学;2011年05期
10 杜蒸民;年谱学的一个新创例——胡适《章实斋先生年谱》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沈庆利;;问解“李R既四烟狻薄嫖觥端浪⒗健返囊帐醢旅豙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2 谢勤亮;;影像与历史——“影视史学”及其实践与试验[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彭尔佳;;清末“教科书”的发生及其编审定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邹振环;;戊戌至辛亥时期西方近代地理学的输入及其影响[A];近代中国(第十辑)[C];2000年
5 王杰;杨新新;;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学术回眸[A];“辛亥革命与民族振兴”论坛交流材料[C];2011年
6 杨瑞;;科学思想在史学领域的兴起与进取:从梁启超到傅斯年[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黄海烈;;顾颉刚“古史层累说”研究的不足与展望[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8 李孝迁;;晚清中小学国史教科书述要[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9 章清;;“历史研究的单位”:“专门史”与中国近代史研究[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2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运明;1928-1937年山东中等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传英;幼儿园课程知识的文化哲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刁含勇;新中国中小学教科书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1949—1954)[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成庆;晚清的历史意识与乌托邦意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周常林;罗振玉与清末民初历史文献学[D];兰州大学;2011年
9 喻永庆;《中华教育界》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鹏;中国史学界对日本近代中国学的迎拒[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佳佳;民国时期我国自编初中英语教科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袁庚申;宋代福建刻书与文学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振认;荆轲形象论[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吕宗敏;何秋涛《朔方备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马诗书;梁启超与乾嘉学派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马德权;夏燮《明通鉴》论赞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邓万学;清末滇东名士何桂珍理学经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王双钰;清末民初(1902-1919)高等小学历史教科书编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传涛;近现代中国仁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凡;;梁启超对中国通史的编纂和设想[J];史学史研究;1981年03期
2 方秋梅;“近代”、“近世”,历史分期与史学观念[J];史学史研究;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春勇;;辨进化论与历史进步观——兼谈其在中国传播之初的混用与剥离[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程倩春;;进化观念演变的现代意义[J];学术交流;2007年10期
3 王贵仁;;20世纪初中国新史学思维方式析论[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11期
4 郑先兴;社会学与章节体:史学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标志——晚清民初文明史学理论的构建之一[J];南都学坛;2005年03期
5 庞天佑;进化论与中国近代史学的变革[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6 田晓强,刘鹤玲;选择与批判:中国社会剧变中进化论的利用[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年09期
7 颜军 ,郑永华 ,董建中;继承与创新:新修大型清史的体裁体例——清史编纂体裁体例学术座谈会综述[J];清史研究;2003年03期
8 舒习龙;;中国近代历史编纂的改革与传统编纂优势的发扬[J];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04期
9 王延武;史书体裁的多样性与体裁创新[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10 马少华;“天道”还是“人道”[J];读书;1996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克骄;;南宋浙东学派的史学批评[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2 王戎笙;;郭老关于历史编撰体裁的思考[A];纪念郭沫若逝世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1987年
3 胡如雷;;时代赋予历史学家的中心使命[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4 乔治忠;;官方史学视角下的中外史学比较[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5 白云;;再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基本范畴[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6 牛致功;;刘知几的修史主张[A];唐史论丛(第四辑)[C];1988年
7 张海晏;;杜威的历史方法及胡适对它的诠释与应用[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8 程利田;;袁枢对中国史学的贡献[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李相正;张剑光;;钱大昕研究两《唐书》的成就[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10 雷北疆;;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史学的影响[A];濮阳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桂成 岳凯华;梁启超的进化论世界观[N];光明日报;2005年
2 近代史所 刘志琴;建立富有中国气派的历史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3 刘志琴;建立富有中国气派的历史学[N];光明日报;2003年
4 ;《清史》编纂体裁体例有争议[N];社会科学报;2003年
5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胡逢祥;《清史》编篡体例应取综合体为好[N];社会科学报;2003年
6 ;创新史书体裁 体现时代精神[N];光明日报;2003年
7 石磬;新修清史应在体裁体例上进行综合创新[N];人民日报;2003年
8 本报特约记者 刘文鹏;今天为什么要纂修大型清史[N];中华读书报;2003年
9 侯旭东;喜撰史书与弃置档案[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10 杜学霞;中国史书体裁创新的理论与实践[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美玲;郑晓与《吾学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志略;李泰h费笛芯縖D];贵州师范大学;2000年
3 倪姝;往而知反:刘咸p樖费枷胙芯縖D];湖南大学;2013年
4 王延红;明清学人以纪传体体例对《宋史》的改撰与补修[D];暨南大学;2007年
5 王涛;论视域融合的内涵及其对中西比较史学的重要意义[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6 冀列;西晋政治与史学[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袁丽;《汉纪》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8 王艳平;唐代编年体史书考论[D];吉林大学;2005年
9 王秋s,
本文编号:11033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103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