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述评章实斋“《春秋》经世”观

发布时间:2017-10-28 09:05

  本文关键词:述评章实斋“《春秋》经世”观


  更多相关文章: 章实斋 《春秋》 经世 史学 史德 门户之争


【摘要】:章实斋学业归极“经世”之旨,自言其生平著作有二桩,文史争义例、校雠辨源流。辨源流者,其志乃在为天下学术立纲纪,别其源流,考其得失成败,以有所救补,故必溯其源于道之全体。相较于传统一般学者,应该说章实斋心中有着极为清醒的学术流脉,而他自觉靠依史学的学术人生,正在于他对“史学”的本质有着全新的认识,即唯有“史学”才得称经世之学的微旨——专门成家之“撰述”皆为“史学”。 六艺中《春秋》是后世诸史之源。鉴于宋学末流独尊德性,不务考索实学,又轻视辞章,章氏批评宋学束书不观、空言制胜,非徒无益世教,又启门户之争。故而章氏表彰即事言理、即器明道的史学以救其弊而息门户之争。实斋所处的乾嘉时代,汉学风气浓厚,上之者以道在六经、通经必先明训诂为由,疲精费神于编纂、辑佚、考索等文字和专门技业之琐细小节;等而下者斤斤于征信考实而不惜瞽昧灭裂著述之宏旨。针对前者,章实斋提出六经不足尽穷变通久之道,而贵史家随时发明;针对后者,实斋提出善读书贵在心知其意、论古能恕,神会专门之学之“别识心裁”,也即“史义”也。 史之为《春秋》家学不贵在史事、史文之有一定法度,而贵乎“史义”。但前此史家对“史义”的体会都是善恶褒贬,乾嘉考史学派虽然疵议褒贬自任、擅加予夺的行为,但并未能如章实斋那样从史学本身的性质上做出深刻反省。章氏不仅否定史家能以一己之好恶来评陟历史,而且强调即使史家有基本的是非之心,其“区区之明”也不足凭恃,故而慎重提出“史德”问题,认为史文虽成于史家之笔,但史之义本出于天,史家当慎辨天人之际而谨于“《春秋》因笔明削之旨”。因此之故,史家之“史德”、“史识”、“心术”问题被慎重提出来,而传统强调“《春秋》善善恶恶、褒贬与夺”之史义也被转换成强调“《春秋》谨严”,在考据派史学和义理派史家中求得一个中正公允的平衡点。 由此可见,章氏正是站在学问“经世”的宏大立场上鸟瞰古往今来的学术流别,推究利病,从而对清世的宋学、汉学及辞章学都提出了建设性的批评意见而归宗史学。
【关键词】:章实斋 《春秋》 经世 史学 史德 门户之争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09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导言7-10
  • 第一章 学术经世10-20
  • 第一节 六艺经世11-14
  • 第二节 "六经皆史"前说新议14-17
  • 第三节 时会适当然而然——对误师孔子和六经的批评17-20
  • 第二章 《春秋》家学20-33
  • 第一节 《尚书》经世20-23
  • 第二节 《书》亡而后《春秋》作23-28
  • 第三节 《春秋》家学28-33
  • 第三章 《春秋》之教33-61
  • 第一节 前人对《春秋》"因笔明削之旨"的理解33-42
  • 第二节 《春秋》谨严之旨——史德与史义之联系42-51
  • 第三节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区隔文人与史家51-61
  • 第四章 《春秋》经世之旨61-74
  • 第一节 神明存乎人——记注与撰述之异61-65
  • 第二节 论古必恕——史纂、史考、史例非史学也65-70
  • 第三节 言性命者必究于史70-74
  • 结语74-80
  • 参考书目80-84
  • 后记84-8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寿仙;章学诚“六经皆史”说诠释[J];北方论丛;1997年05期

2 冯峰;“六经皆史”:章学诚对清代汉学的批判[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12期

3 罗炳良;论章学诚的“以史明道”观念[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4 蒋国保;;章学诚“六经皆史”说新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刘巍;;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J];近代史研究;2008年02期

6 饶展雄;高国抗;;章学诚“史德”论辨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83年02期

7 张玉春,文波;章学诚“六经皆史”说探赜[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8 李爱民;八十年代以来章学诚目录学思想研究综述[J];江苏图书馆学报;1995年02期

9 赵梅春;;章学诚“史德”理论新探[J];兰州大学学报;1992年02期

10 刘巍;;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本源与意蕴[J];历史研究;2007年04期



本文编号:11075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1075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c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