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习明纳尔”对美国大学建立初期历史学专业化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德国“习明纳尔”对美国大学建立初期历史学专业化的影响
【摘要】:本文试图从整体上呈现德国历史学"习明纳尔"对美国历史学专业化初期的影响。在对"习明纳尔"做了概念上的界定,勾勒了它在德国的发展之后,本文简述了美国留学生将其带回新大陆并使其在刚成立的各大学中生根发芽的历程。由于对兰克的思想在认识上存在偏废,所以他们更侧重"习明纳尔"的教学方法,而非德国史家本有的内部精神。美国学者认同并追奉了兰克的客观主义,通过传播"习明纳尔"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促进了美国的历史学专业化。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分类号】:G649.712;K0-4
【正文快照】: “习明纳尔”(Seminar,又译作习明纳,讨论班),在语源学上看,它来自法语词“seminarius”,拉丁语词“seminarium”,是“适于播种”的意思。此外“seminal”还有“来源”“首要原则”“幼芽的”“具创造力的”等含义。①在史学史写作中,这一词专指源于德国大学的在教学过程中结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凤玉;;“习明纳”:高等学校的成功教学组织形式[J];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08期
2 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一年级习明纳尔课程[J];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志如;;试论法官与法学家的关系——以美国为语境的思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2 龚兵;;近代大学课程世俗化及其影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唐莉;大学生选课制的推广与完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向阳;;德国大学模式对我国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陈纪芹;;德国大学教师聘任制的发展历程及特点[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周婷;;人文精神视野下中国大学理念的嬗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期
7 何振海;杨桂梅;;美国州级公立高等教育结构类型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11期
8 张亚丽;;论高等学校课程资源的缘起[J];毕节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9 杨红霞;科学研究与大学的结合及其在我国的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年10期
10 杨天平;西方国家大学城的演变与发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范瑞泉;张莉恒;叶儒菲;蔚鹏;谭勇;;高校推进科教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科研体制选择[A];2011第三届全国医学科研管理论坛暨江苏省医学科研管理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李子江;;西方学术自由思想与制度的变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靳贵珍;;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发展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张帆;;纳粹对德国大学衰退的影响——以哥廷根大学为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5 杨芳梅;;中外合作办学条件下校园文化建设刍议[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6 许长青;;大学知识产业化与立法促进[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宋琦;赵阳辉;;军事技术需求对大学学术自由的影响[A];第四届全国军事技术哲学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董晓佳;帝国秩序的重建[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大川;约翰·理查德·格林《英国人民简史》史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赵康英;凯撒利亚的尤西比乌斯及其《基督教会史》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周志群;美国社区学院课程变革与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睿;美国《物理评论》的创办和发展[D];西北大学;2011年
7 房保俊;国家高等教育理念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宋燕;大学教学学术及其制度保障[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孙华程;城市与教堂:制度视野下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发生与演进[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杨茂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师流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忠;本科生导师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迪;促进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府政策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段艳;论休谟史学[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邢桂芳;我国“985”高校教授队伍建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新翔;哈佛大学博士研究生科研训练方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菲;芝加哥大学哈珀校长的大学理念与治校实践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7 贾瑞霞;色诺芬的政体论[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涛;研究型大学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构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高珊;地方理工科高校实践教育体系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10 吴叶林;大学章程立法初探[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程金发;讨论班式教学法的探索[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2 李均;习明纳:历史考察与现实借鉴[J];石油教育;1996年10期
3 李三虎;近代德国大学“讨论班”制度探源[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2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新;论历史性与历史叙述者[J];东南学术;1999年05期
2 王子耀;;谈谈历史学中的几个术语[J];延安文学;2009年01期
3 姜义华;用现代思维科学武装历史研究工作——论史学概论的核心与时代使命[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4 李桂海;;我国历史学家的思维结构与发展趋向[J];学习与探索;1988年04期
5 胡守为;史学的历史与现状[J];学术研究;1994年05期
6 戴燕;心理历史学论议[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7 张跃斌;文化上的敌对——一个日本主流史学家的中国观[J];世界博览;2005年08期
8 雷戈;;经验、心灵与生命[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9 李勇;;历史学的学术理念[J];史学月刊;2006年10期
10 赵世瑜;;一个追求,多种声音——关于近年来的通俗写史或讲史现象[J];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荣明;;历史学是否科学——以阿克顿史学为例[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2 彭刚;;相对主义、叙事主义与历史学客观性问题[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3 胡如雷;;时代赋予历史学家的中心使命[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4 葛志毅;;序:历史真谛在其人文内涵而不在其是否是科学[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5 陈新;;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历史观念——以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为讨论中心[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6 王利红;;试论卡莱尔的浪漫主义史学思想[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7 杨国强;周武;;陈旭麓教授与中国当代史学[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8 吴晓群;;论古朗士的古史研究:社会转型中的历史学家与他所研究的社会转型问题[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9 白寿彝;;重读《莱芜集》——为王毓铨先生85岁寿辰而作[A];明史研究第4辑——庆贺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专辑[C];1994年
10 黄凯锋;;历史评价与历史认识[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流动大学的跨国史[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孙立新 于晓华;国家崇拜与民族灾难[N];中华读书报;2007年
3 陈恒 常程;知识的容器、观念的传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俞吾金;历史主义与当代意识[N];文汇报;2010年
5 杨波;让历史重回公众视野[N];解放日报;2004年
6 郑文;历史研究与历史学家的现实关怀[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子雨;从西方的几本历史书看他们的历史叙述特色[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唐小兵;旁观者的自由介入[N];中华读书报;2010年
9 本版编辑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任 研究员 程恩富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叶险明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林剑 福建三明学院副教授 王立端;历史能否假设[N];人民日报;2007年
10 刘全仲;正视自己者为圣贤[N];抚顺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根;论卡罗·金兹堡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2 王兴斌;历史事实的结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谈丽;小阿瑟·施莱辛格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赖国栋;历史记忆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彭国良;顾颉刚史学思想的认识论解析[D];山东大学;2007年
6 王瑞;一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李晶洁;丹尼尔·布尔斯廷的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齐山德;苏联时期史学研究初论[D];吉林大学;2010年
9 周兵;当代西方新文化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孙晓喜;观念的历史与历史的观念[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会华;战士与学者[D];山东大学;2008年
2 何荣毅;社会信息化与历史研究方法的变革[D];山东大学;2008年
3 肖英芳;论19世纪英国“辉格派”史学[D];山东大学;2008年
4 张作成;论十九世纪德国实证主义史学的批判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鹏;柯林武德历史认识主观性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云吉龙;论沃尔什的历史哲学理论[D];内蒙古大学;2006年
7 邹薇;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史学[D];四川大学;2006年
8 张小忠;20世纪西方历史相对主义论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邵帅;浅谈覆盖律解释模型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困难[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秦天;经典的诞生[D];复旦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932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193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