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评析
本文关键词:对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评析
【摘要】:哈贝马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存在缺陷,为此,哈贝马斯要"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他提出以交往行为代替历史唯物主义的劳动概念,来说明人类社会关系的形成,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本质上看,他的"重建"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精神,是一种颠覆而不是发展。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类号】:K01
【正文快照】: 苏东剧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批具有“左”倾激进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希望能“复兴”和“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其中突出的代表是哈贝马斯。他明确提出了“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反思,具有独特的理论形态。本文希望通过对哈贝马斯“重建”历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国亮;;论政党价值观的功能[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孙勇;刘庆丰;;科学发展观与政治合法性多元基础之构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殷明明;;技术进步与艺术的民主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J];安徽文学论文集;2005年00期
5 刘雨辰;;赋权与公共部门的合法性风险及其规避——基于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视角[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6 冯月季;;符号学视野下的哈贝马斯“主体间性”思想[J];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7 杨军;左建辉;;西方理性主义的发展脉络[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8 崔金云;;合法性与政府权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9 魏建国;;“科学主义”对大陆法系影响的考察与反思[J];北方法学;2010年05期
10 彭学农;经济哲学视域中的外部性问题[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英杰;;从三个“悖论”看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及重新界定[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董金平;;作为社会的身体——女性身体改造的质询与批判[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吕俊杰;;从低碳技术创新看技术与人和谐发展的新模式[A];2010’第五届绿色财富(中国)论坛会刊[C];2010年
5 张璐;;简述哈贝马斯科技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6 常婧;;科技—政治的自由僭越及其自组织过程[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7 张百灵;;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解读[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8 陈钢;;公共领域型变的传播学观照[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9 何怀远;;“生产主义批判”的历史和逻辑[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10 龚廷泰;;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法哲学思考[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高涵;法兰克福学派的知识社会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侯东阳;中国舆情调控机制的渐进与优化[D];暨南大学;2010年
7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杨芳;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武汉大学;2010年
9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丹;从组织整合到社会整合[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袁洪君;企业劳动规章合法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邹志勇;爱因斯坦的科技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姚洪阳;试论人机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考量[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庆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汪凤敏;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权威的系统建构与重塑[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姜慧文;商品型住宅小区的社区认同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杨虹;数字媒体艺术的呈现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9 赵东梅;马尔库塞的“单面社会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窦丽萍;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和;体悟哈贝马斯——兼谈历史学的功能、价值与智慧[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萧国亮;认识兴趣与经济史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3 朱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二书的讨论和评论[J];读书;1956年05期
4 周琳;;中国史视野中的“公共领域”[J];史学集刊;2009年05期
5 章开沅;;读书与求解(学史偶记)——史料与史学的关系[J];江汉论坛;1959年07期
6 鲁克俭;;近年来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思想史梳理[J];教学与研究;2008年07期
7 罗松涛;;《论历史概念》:历史的辩证意象——兼论本雅明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碧海;;系统研究《雾月十八日》的第一本专著[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06期
9 李兴年;黎剑飞;;翦伯赞历史观之管见[J];黑龙江史志;2009年23期
10 喻博文;;拙劣的伪造 险恶的用心——驳“四人帮”宣扬的所谓“儒家唯心,法家唯物”的谬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7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如雷;;时代赋予历史学家的中心使命[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2 彭邦本;;世纪回眸:郭沫若古史研究特色的几点思考[A];郭沫若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C];2000年
3 朱佳木;;在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上的开幕词[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吴达德;;谢本书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述评[A];谢本书史学研究评述[C];2006年
5 周九香;;郭沫若的历史人物论[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6 陈奎元;;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大力开展国史研究——在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上的讲话[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朱政惠;;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建国后郭沫若史学研究剖析[A];郭沫若史学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8 沈湘平;;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科学”观念初探[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9 罗传芳;;郭沫若研究方法的特点与运用——立足于原始宗教的考察[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10 荣丽华;钟作英;;郭沫若史学研究与当前史学发展趋势——郭沫若史学研究讨论会简况[A];郭沫若史学研讨会论文集[C];198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亮 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热点的凸显与新方向的崭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张一兵 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进步史观的合理性与合法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李崇富;历史唯物主义同新中国一起发展[N];光明日报;2010年
4 何怀远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历史唯物主义理解史中的反映论与实践论线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降大任;历史问题能这样研究吗[N];北京日报;2002年
6 陈恒 奚昊捷;《过去与现在》——多角度透视过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崔志海;市民社会理论与晚清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8 高翔;马克思主义与二十世纪中国史学道路[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9 张家川县职教中心 马牛胡;如何正确评论历史人物[N];天水日报;2008年
10 廖学盛;潜心研究 力戒浮躁[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雄;历史转折论[D];复旦大学;199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周翔;实践:历史学研究中人本主义视角与实质主义视角的超越[D];广西大学;2008年
2 庄忠正;历史哲学还是历史科学[D];吉林大学;2011年
3 芦洋;文化理性对历史的重建[D];黑龙江大学;2012年
4 武利荣;休闲的本质及其历史实现形式[D];东华大学;2010年
5 云吉龙;论沃尔什的历史哲学理论[D];内蒙古大学;2006年
6 张璐;社会进化复杂性的哲学探析[D];山西大学;2013年
7 林环;公民社会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初探[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658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265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