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史学风气的变动与童书业的史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07 21:12

  本文关键词: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史学风气的变动与童书业的史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大学》 2009年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史学风气的变动与童书业的史学研究

杨发旺  

【摘要】: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学研究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史料派和史观派的对抗史,他们分别代表实证和诠释的两翼,二者的交替起伏构成了中国二十世纪史学研究的主线。1949年政权的鼎革当然是这两种范式转换的主要原因。然而,应该看到,他们的交替上升早在四十年代就已经出现端倪。这一时期史学风气的重要变动有两点:其一是史学研究由尚考到考释结合,其二是从尚专到专通并重。这种转变除了社会因素外,其本身也符合一定的内在逻辑。本文采用整体分析和个案考察相结合的方法,把童书业的史学研究纳入四十年代史学风气变动的背景之下,以点带面,突出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合理内核,为此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概述占据民国史学主流的新汉学及其史学研究的特点,并对童书业早期的史学研究加以交代。以胡适、顾颉刚和傅斯年为代表的新汉学派有如下特征:在治学旨趣上偏重材料,排斥史观和理论预构;在治史理念上重视专精和考据,忽视综合贯通;在史学的功能上主张史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求真,反对把史学看作致用之学。童书业是新汉学派的重要一员,早期的史学研究囿于新汉学派的家法,以考据为主要治史手段。 第二部分,论述四十年代中后期史学风气的变动之一:由尚考到考释结合。从三十年代开始,经由郭沫若的典型示范和社会史论战,唯物史观派崛起,社会科学治史的路线蔚为风气。在这个背景下,童书业的史学研究发生转变,开始更加关注理论,他不仅对教条式的唯物史观提出善意的批评,而且在史学研究中自觉地运用理论。 第三部分,阐述四十年代中后期史学风气的变动之二:从尚专到专通并重。抗战爆发后,无论是史观派还是传统派纷纷拿起纸笔撰写通史,甚至新汉学派学人也放弃了单纯考史的研究路线,由此形成了我国近世以来第二次修史的高潮。童书业受时局的影响,不再局限于考史而不著史的新汉学清规戒律,他不但对通史研究非常关注,而且自己编写《春秋史》,甚至在解放前就开始着手撰写通史。 第四部分,探讨四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史坛变动的原因。从社会史层面看主要有两点:第一,在三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已经在思想界取得主流地位,第二,抗战的爆发打破了实证路线的进程。从学术发展的内部因素看,史学研究由实证上升到历史解释也符合一定的内在理路。新汉学派一味强调史学的求真功能,而忽视史学与社会的联系,结果造成与现实的巨大隔阂;他们强调史学的实证性而拒绝阐释和理论的参与,把史学研究仅仅停留在经验事实的层面。因此,从一定程度上看,由考据上升到史观也体现了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性。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092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绪论10-17
  • 一、本选题的意义和思路10-12
  • 二、已有研究的回顾12-17
  • 第一章 新汉学潮流与童书业早期的史学研究17-28
  • 第一节 新汉学:民国史学的主流及其治学特征17-24
  • 第二节 疑古辨伪和史料考据:童书业早期的治学特点24-28
  • 第二章 由尚考到考释结合:四十年代中后期史学风气的变动之一28-42
  • 第一节 唯物史观派的崛起与社会科学治史的兴起28-34
  • 第二节 童书业对唯物史观的迎拒34-38
  • 第三节 童书业对经济史和社会变迁中经济因素的重视38-42
  • 第三章 从尚专到专通并重:四十年代中后期史学风气的变动之二42-53
  • 第一节 由考史到著史—修史传统的复归42-48
  • 第二节 考订和贯述二者不可偏废—童书业对通史的重视48-53
  • 第四章 四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史坛变动的原因论析53-65
  • 第一节 四十年代中后期史学风气变动的社会原因53-59
  • 第二节 四十年代中后期史学风气变动的学理因素59-65
  • 参考文献65-68
  • 致谢68-69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69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学典;翦伯赞:整合两大学术谱系的史坛巨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2 杜学霞;;论20世纪30年代中国史学界风气的转变与抗战史学的兴起[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3 赵亮;杜学霞;;20世纪40年代中国史学的演变[J];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4 张剑平;;论童书业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理论探讨[J];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5 罗志田;走向国学与史学的“赛先生”——五四前后中国人心目中的“科学”一例[J];近代史研究;2000年03期

    6 赵亮;杜学霞;;抗战时期三大区域抗战史学概况简述[J];理论界;2007年11期

    7 尤若;童书业先生史学成就述略[J];历史教学问题;2003年03期

    8 刘茂林 ,叶桂生;四十年代后期的中国史学倾向[J];史林;1987年03期

    9 邓嗣禹,李扬眉 ,周国栋;近50年的中国历史编纂学[J];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10 王学典;现代学术史上的唯物史观——论作为“学术”的马克思主义[J];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春燕;;生活审美化时代的艺术危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董龙昌;;论新理学美学思想的生成背景[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3 汤奇学,龚来国;汪康年与梁启超关系变化与《时务报》兴衰[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4 刘超;;孔子形象:历史知识与社会意识——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孔子叙述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周龙燕;;试析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过程中的经验及教训[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6 张允熠,张瑞涛;论中国近代主流文化转型的几个特征[J];安徽史学;2003年01期

    7 李帆;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与近代的戴学复兴[J];安徽史学;2003年04期

    8 张广智;傅斯年、陈寅恪与兰克史学[J];安徽史学;2004年02期

    9 陈勇勤;晚清知识分子褒贬荀子的背后[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10 刘超;危机与认同:中国民族溯源研究——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本国史教科书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继安;;民国初年管学研究的三种范式与评析[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曹顺庆;;唯科学主义与中国文论的失语[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姚文造;;论徽州学者的《春秋》学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苗连营;杨会永;;权利空间的拓展——农民迁徙自由的宪法学分析[A];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C];2005年

    5 孙广勇;;教育史料的搜集、整理、鉴别与运用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6 杨思信;;“教育和宗教分离”思想输入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郑珺;;毛泽东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指导历史研究的实践[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刘建国;;建国后党的指导思想是否有民粹主义影响问题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陈鸿森;;陈鳣事迹辨正[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10 陈鸿祥;;《王道诗话》若干相关史实之辨正[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一辑)[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曾茂林;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创生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爱芬;胡适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姜虹;钱穆的清代学术史著作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毅;谭嗣同报刊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廖圣财;扬弃与超越[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进全;傅斯年史学思想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凤秋;在历史中重构女性的命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凤卓;王小波杂文话语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黄萍;培养初中学生根据上下文猜词能力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志田;;新旧文明过渡之使命:胡适反传统思想的民族主义关怀[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06期

    2 黄艾仁;是恩师,还是仇敌?——胡适与吴晗的恩恩怨怨[J];滁州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3 杨向奎;太公望与“天亡■”[J];东岳论丛;1996年02期

    4 孙宅巍;中央研究院的来龙去脉[J];民国档案;1997年01期

    5 俞旦初;简论十九世纪后期的中国史学[J];近代史研究;1981年02期

    6 罗志田;走向“政治解决”的“中国文艺复兴”──五四前后思想文化运动与政治运动的关系[J];近代史研究;1996年04期

    7 王学典 ,王钢城;历史学若干基本共识的再检讨及发展前景——访王学典教授[J];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01期

    8 罗志田;从科学与人生观之争看后五四时期对五四基本理念的反思[J];历史研究;1999年03期

    9 沈长云;先秦史研究的百年回顾与前瞻[J];历史研究;2000年04期

    10 王学典;;唯物史观派史学的学术重塑[J];历史研究;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维本;;中国史学的形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6期

    2 张艳国;略论中国史学的流变[J];中州学刊;1989年06期

    3 卢忻;;史苑新葩——喜读《中国史学名著评介》[J];历史教学问题;1991年01期

    4 王晓清;;中国史学的世纪末特征[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3年04期

    5 黄朴民;;中国史学比附传统析论[J];学术月刊;1993年01期

    6 肖季文;谈谈中国史学经世致用传统[J];历史教学;1997年06期

    7 陈立柱;;刘知几的“六家”论[J];文史知识;1997年08期

    8 周文玖;朱希祖与中国史学[J];史学史研究;1998年03期

    9 夏志刚;史学的世界与世界的史学——中国史学世界化的回顾与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S5期

    10 李洪岩;中国史学的近代化[J];学术研究;199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志田;;“文革”前十七年中国史学的片断反思[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2 傅德华;于翠艳;李春博;;《中国史学论文索引》:人物传记文献资料目录的分析研究[A];2010年中国索引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周文玖;;论中国传统史学直书精神的形成和特点——兼谈直书何以服从“名教”[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4 林恩·斯特拉夫;;对《中国近八十年明史论著目录》的评论[A];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C];1991年

    5 李红岩;;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三个三十年[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6 程利田;;袁枢对中国史学的贡献[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刘巍;;抗战期间钱穆所致力的“新史学”——以《国史大纲》为中心的探讨[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8 王家范;;历史检讨的视域及其多义性[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9 宋学勤;;“梁启超式的输入”的真意义——兼论中西史学文化的接轨与融合[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10 张荣明;;历史学是否科学——以阿克顿史学为例[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且岸;[N];学习时报;2003年

    2 李振宏;[N];光明日报;2001年

    3 记者 周剑虹;[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4 赵世瑜;[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肖黎(光明日报社);[N];北京日报;2001年

    6 记者任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7 记者 倪四义 韩洁;[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8 廉敏 杨艳秋;[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9 德朋 洪源 苗家生;[N];光明日报;2001年

    10 侯且岸;[N];学习时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俐娜;20世纪初期中国史学的转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易兰;兰克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陈峰;社会史论战与现代中国史学[D];山东大学;2005年

    4 吴忠良;南高史地学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松山;两晋史学发展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朱发建;中国近代史学科学化进程研究(1902—194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晓华;近三十年中国大陆史学主潮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蒋海升;“西方话语”与“中国历史”之间的张力[D];山东大学;2006年

    9 陈宝云;学术与国家:《史地学报》及其群体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李凌翔;新中国的旧史学[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冰;柴德赓与中国史学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新宁;尹达史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顾晓玲;尹达史学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吴成领;恒慕义的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岳帅;杜维运的中西比较史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6 姜爱智;现代新史学理论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林镇国;20世纪中国通史编撰史导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姜凌宇;宋代蒙学中的历史教育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雅宁;罗德尼·希尔顿的史学思想探论[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吕作用;越界取火[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史学风气的变动与童书业的史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32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332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c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