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璧德思想的“中国化”转换及其意义
本文关键词:白璧德思想的“中国化”转换及其意义 出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白璧德的中国弟子不仅受到白璧德的深刻影响,而且基于中国的文化语境和问题对其思想进行了"中国化"的转换,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吴宓着重于对白璧德的道德宗教思想进行转换,梅光迪注重自由的自主性,梁实秋则强调理性的作用。转换过的白璧德思想呈现出多面向、多维度的特征。他们的"中国化"的转换体现了中国学人对中国"重新定向"的探索,以及五四学人思想的一致性、相通性和互补性,这将有助于凝聚五四学人的思想共识,对当下的中国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Abstract]:Babbitt's Chinese disciples were not only deeply influenced by Babbitt, but also "Chinese" based on Chinese cultural context and problems. Wu Mi focuse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Babbitt's moral and religious thoughts, Mei Guangdi pays attention to the autonomy of freedom, Liang Shiqiu emphasizes the role of reason. The change of their "Chinese" reflects the Chinese scholars' exploration of China's "reorientation" and the consistency, commonality and complementarity of the May 4th Scholars' thought. This will help to condense the ideological consensus of the May 4th Scholars and hav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present Chinese cultural construction.
【作者单位】: 广东东莞理工学院外语系;
【基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基地纵向攻关培植项目“美学变革的前沿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091
【正文快照】: 白璧德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期美国人文主义运动的思想奠基者。通过借鉴东方文化资源,白璧德构建了他的人文主义,以解决西方的现代性难题,特别是美国的现代性难题。在东方学人纷纷求学于西方的时候,白璧德却从古老的东方文化中寻找到现代性资源,并且对东方思想进行了“美国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乐黛云;;梅光迪与学衡派[J];新文学史料;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丽;;“人性”与“存真”——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视界中梁实秋的译莎活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2 江守义;;李长之解放前的文化批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王亚敏;;目的论视角下莎剧意象翻译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门红丽;;精神危机中的坚韧——浅析《吴宓日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5 徐希军;;九一八事变后胡适对日外交政策的理性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徐希军;;学术、人事与私德:陈独秀被免除北大文科学长论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刘继安;;陈独秀去世:社会各界的态度与反应[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温儒敏;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探求与焦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周勇;;哲学、诗歌与智术——柏拉图的千古课程难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4期
10 刘龙心;;寻求客观对话的空间——1930年代中国期刊报纸中的史学类书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薛毅;;论鲁迅的文化论战[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2 李长林;;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3 李喜所;;中国留学生与现代新儒家——以冯友兰、吴宓为中心的个案研究[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4 伍明春;;论汉语散文诗的文类边界[A];当代散文诗的发展暨“我们”文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乔志航;;学术与政治冲突中的王国维[A];东方丛刊(2004年第2辑 总第四十八辑)[C];2004年
6 王珂;;诗论比较研究:胡适与英美意象派[A];东方丛刊(2005年第1辑 总第五十一辑)[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学谦;酒神狂歌与刑天之舞[D];吉林大学;2011年
2 黄晓通;近代东北高等教育研究(1901-1931)[D];吉林大学;2011年
3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4 潘水萍;古典主义在中国[D];暨南大学;2011年
5 赵双花;可能与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7 张入云;问题史:中国新诗的音乐性(1917-1949)[D];复旦大学;2011年
8 孙绪敏;论新诗体式之演变[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永泉;《儿女英雄传》考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新国;清末民初京津地区中下层士绅的心路历程(1860—1920)[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舒畅;论梁启超与清华国学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娜;论李健吾“咀华式”文学批评风格[D];河南大学;2011年
3 马俊杰;抗战浪潮中的“玫瑰红”[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雷生;钱宾四《论语新解》探微[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李苗苗;张季鸾报业活动中人脉网络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席力飞;论马修·阿诺德的文学功用观及其中国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开普;晚清民国学界师徒关系之守与变[D];北京大学;2011年
8 钟绍清;从梁实秋的道德实践和文学实践中探析其文化理想[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9 叶明思;论李健吾的诗化批评[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年
10 吴晓明;李长之传记批评之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泉根;;吴宓主编《学衡》杂志的初步考察[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2 陈怀宇;;陈寅恪著述中的西典[J];书城;2009年09期
3 张文建;学衡派的文化保守主义及其影响[J];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04期
4 陈怀宇;;陈寅恪与赫尔德——以了解之同情为中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王瑞;;论张其昀新人文主义史学产生的背景[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3期
6 范红霞;;“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理念下异中求同——柳诒徵与学衡派关系考论[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胡逢祥;科学与人文之间——关于现代史学建设路向的一点思索[J];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03期
8 王敦书;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在华之最初传播——吴宓题英文本《斯宾格勒之文化论》手迹读后[J];历史研究;2002年04期
9 刘炎生;永恒的感情——郁达夫尊崇鲁迅事迹评述[J];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05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李春雷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 陈圣屏 台湾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徐希军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生 简明海 台湾政治大学历史所博士生 葛亮 香港大学历史系博士生;追寻近现代学者的思想轨迹[N];社会科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秀丽;反科学主义思潮下中国现代史学的人文指向[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彩萍;柳诒徵与中国传统史学[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573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357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