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时势与理路:“整理国故”运动与吕思勉的史学道路

发布时间:2018-01-02 08:33

  本文关键词:时势与理路:“整理国故”运动与吕思勉的史学道路 出处:《史林》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吕思勉 “整理国故”运动 史学道路


【摘要】:"整理国故"运动是吕思勉史学转换的关键和枢纽。吕氏的学术理路受其拉动,并在内外交织的紧张与调整中,走上了新的研究道路。对于吕氏史学来说,"整理国故"运动的意义不仅在于这一学术潮流带来了外在时势的推动,更与自身的学术理路实现了对接并轨。在这一进程中,吕思勉走出了"国粹"派影响,他以考据为基础,以通贯研究为特色,以科学方法为支撑,终于在20世纪20年代实现了史学方法论的建构,成为民国"新历史考证学"的代表。随着史学研究的精密化及中国化日益加深,作为植根于传统的吕氏史学,与胡适为代表的"西洋汉学"在学术取径上渐行渐远,其间既有人事、学路之纠葛,更反映了中国学者的独立思考和日渐成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史学及国学研究中要求积淀,讲求内在深入研究与速成、外在式路径之间的一种对立。
[Abstract]:The movement of "collating the national heritage" is the key and pivot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Lu Simian's historiography, and Lu's academic theory is pulled by it, and in the proces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tertwined tension and adjustment, he has embarked on a new research path, which is for Lui's historiography.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ovement not only lies in that this academic trend has brought about the impetus of the external situation, but also realized the integration with its own academic theory. In this process, Lu Simian walked out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national quintessence" school. On the basis of textual research,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earch and scientific methods, he finally realized the 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methodology in 1920s.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New Historical textual Research"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study of historiography in China, Lui's historiography is rooted in the tradition. "Western Sinology", which is represented by Hu Shi, has gone further and further in the academic path, during which the disputes between personnel and academic path reflect the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maturation of Chinese scholars. To some extent, it reflects the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maturation of Chinese scholars. This is a kind of opposites between the internal in-depth study and the accelerated, external path in the research of historiography and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分类号】:K092
【正文快照】: 自晚清以来,伴随着“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学术开始由传统向近代转型。①在这一进程中,中国新史学开始酝酿、发展,一大批学术大师应运而生。其中,吕思勉是一位值得高度关注的史家。他被誉为“史学四大家”,却长期为人所忽视,作为一位“默默枯守,不求闻达”的学人,旧学之厚为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爱山,徐国利;简论清末民初新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2 徐希军;;省界 业界 政治——20世纪20年代胡适与安徽省教育厅长的选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章永俊;历史盛衰总结中的世界史眼光——以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边疆史地学者为中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4 陈占彪;;王的诤臣——胡适论知识分子的角色及使命[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5 冀爱莲;郭炳通;;胡适海外汉学观研究[J];安徽史学;2010年03期

6 吴怀祺;;时代的期待与史学的自觉[J];安徽史学;2011年01期

7 陈丽;;偶尔露峥嵘——权力话语理论与胡适译《最后一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徐希军;;学术、人事与私德:陈独秀被免除北大文科学长论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林齐模;顾建娣;;胡适出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的经过[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田恩铭;;两《唐书》文学家传记书写过程中史家身份与叙事指向关系[J];北方论丛;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孙金燕;;“如何 再短一点”——评洛夫的诗《昙花》兼谈小诗[A];洛夫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赵立彬;;崇洋心理与全盘西化思潮——20世纪上半叶社会变迁的一个侧面[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3 黄海烈;;顾颉刚“古史层累说”研究的不足与展望[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4 张海晏;;杜威的历史方法及胡适对它的诠释与应用[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5 罗检秋;;西潮冲击下晚清汉学的调适与演进[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6 刘俐娜;;晚清政治变革视角下经世致用史学的研究[A];晚清政治史研究的检讨:问题与前瞻[C];2014年

7 黄锐;;如何理解中国村落——以村落为中心的社区研究及其问题[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5 邓文;雷震与战后台湾社会运动[D];武汉大学;2010年

6 成庆;晚清的历史意识与乌托邦意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鹏;中国史学界对日本近代中国学的迎拒[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何悦玲;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史传”传统及其历史变迁[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惠萍;严复与中国近代文学变革[D];河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爱芬;胡适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吕宗敏;何秋涛《朔方备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马德权;夏燮《明通鉴》论赞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岳山;《努力周报》时评专栏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5 邓万学;清末滇东名士何桂珍理学经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张金林;论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改造国民性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韩毅勇;蔡尚思学术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亮;胡适文学教育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任永亮;钱穆的中国史观[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孔亚飞;《孟子》修辞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耕华,李永圻;吕思勉先生简谱[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孙敏震;吕思勉先生历史教学思想与实践述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何周;;吕思勉古书通例思想[J];兰台世界;2011年19期

4 李波;;吕思勉与清代常州学术[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张旭东;;新旧之间的吕思勉先生[J];读书;2012年02期

6 文葆;;“吕思勉现象”[J];读书;1989年10期

7 张耕华;治学 修身 改革社会——略论“吕思勉的文化遗产”[J];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01期

8 卞孝萱;;吕思勉自述治学[J];文史知识;2006年05期

9 严耀中;在社会中认识宗教——浅谈吕思勉先生的佛教研究[J];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01期

10 虞云国;论吕思勉的新史学[J];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吕健;重新发现吕思勉[N];北京日报;2005年

2 张耕华;吕思勉谈阅读史书[N];社会科学报;2000年

3 周远斌;吕思勉与《经子解题》[N];光明日报;2007年

4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张耕华;吕思勉治学的创造精神[N];文汇报;2011年

5 陈天林;勤勉为学疏通知远[N];学习时报;2012年

6 李洪岩;开明通达 史思深厚[N];中华读书报;2008年

7 程念祺;“合同而化”的历史通感[N];东方早报;2013年

8 张耕华;一位被冷落的史学大师[N];光明日报;2005年

9 程念祺;吕思勉先生的通史旨趣与“史界声光”[N];南方周末;2008年

10 李永圻邋张耕华;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后记[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波;吕思勉与二十世纪前半期的新史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何周;吕思勉的文献学成就[D];安徽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波;吕思勉与《白话本国史》[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温晓静;吕思勉历史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文博;浅论吕思勉的史学思想[D];山东大学;2010年

4 金顶挑;吕思勉的历史研究特征及其启示[D];西北大学;2014年

5 何周;浅论吕思勉史学思想的几个问题[D];安徽大学;2007年

6 王婷婷;吕思勉通史编纂的成就及其价值[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7 袁振堂;吕思勉的史学成就及史学思想述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8 陈辉娟;二十世纪20-40年代中国历史学家对中国宗族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魏艳峰;吕思勉高级中学本国史教科书的编纂研究[D];河南大学;2014年

10 王莎;论吕思勉《史通评》中的史学史及史学理论问题[D];扬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684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3684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1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