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20世纪历史学传统嬗变和方法论的计量化

发布时间:2018-01-24 22:56

  本文关键词: 史学传统 叙述的历史 分析的历史 方法论 计量化 信息转向 出处:《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历史学传统在20世纪,因年鉴派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研究实践而发生了科学性的嬗变,源远流长的"叙述的历史"由此转向了"分析的历史"。方法论的进步对此发挥重要作用,其中的计量化不容忽视。历史学在研究上引入计量化方法,自其崭露头角起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20世纪最后10年,当我国史学界大部分学者对其看衰之时,国际史学界将它的应用却已是常态化了。随着21世纪全球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信息社会的开启,如今同信息化结合的计量化方法,融入到了信息史学的方法论之中,正成为面临新变革——"信息转向"的历史学门诸多领域,必备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手段之一。
[Abstract]:In 20th century, the tradition of history changed scientifically because of the research practice of the yearbook school historians and Marxist historians. The history of narration, 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has thus turned to "the history of analysis". The progress of methodolo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and the metrology can not be ignored. The method of metrology is introduced into the study of history. Since its emergence, it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of development. The last 10 years of the 20th century, when most of the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history of our country look down on i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global information age in 21th century and the opening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metrological method combined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adopted. Integrating into the methodology of information history, it is becoming one of the essential research methods and means in many fields of history, which is facing the new revolution-"information turn".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20世纪的历史学和历史学家”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091
【正文快照】: 对于历史学而言,19世纪是让其成为学科的时代;而20世纪,则是令其走向一门科学的时代。跨入21世纪转瞬已逾10多年,再让我们回首过去了的一个世纪的历史学,不难发现其在与时代风云同步跌宕起伏中,自身业已演绎出从传统“叙述的历史”到“分析的历史”的嬗变。应当承认,今天的历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尚元;胡适思想批判运动及其消极影响——史学领域的一个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2 王旭东;;数字世界史:有关前提、范式及适用性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3 谭扬芳;;论波普尔的“历史意义”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吴怀祺;;史学话语权与20世纪的中国民族史学——兼说10卷本《中国史学思想通史》[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5 吴怀祺;;时代的期待与史学的自觉[J];安徽史学;2011年01期

6 朱从兵;;时代与史学流品[J];安徽史学;2011年01期

7 梅向东;发展论的文学史观梳理与质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苏亦工;法律史学研究方法问题商榷[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9 刘爽;当代俄罗斯社会史研究的特点及趋向[J];北方论丛;2004年06期

10 刘爽;19世纪俄国社会史研究及其意义[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玮;;廓清“文明”和“文化”的差异——从词源到现实意义[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2 李春青;;文学的与历史的:对两种叙事方式之关系的思考[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3 杨坚;胡文亮;刘旭华;;口述科技史料采集实践与体会[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4 毛曦;;全球史观与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范围的拓展[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5 袁成毅;;抗日战争研究中的若干“量化”问题[A];中华民族的抗争与复兴——第一、二届海峡两岸抗日战争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7年

6 邓京力;马敬;;试论影响历史评价的若干因素[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7 杨天宏;;系统性的缺失:中国近代史研究现状之忧[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8 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史理论研究再反思——关于社会学化、范式说以及多元化趋势的检讨[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9 赵庆云;;专业史家与“四史运动”[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10年卷[C];2011年

10 王永平;;全球史与中国史研究[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上)[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2 张大川;约翰·理查德·格林《英国人民简史》史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卓立;历史相对主义的脉络[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何旺生;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龙先琼;近代湘西的开发与社会变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魏连;胡绳与马克思主义[D];山东大学;2011年

8 王灿;《尚书》历史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王镇富;影像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齐欢;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D];云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宇;后现代史学对传统史学的挑战与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小妹;“自然状态”范式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王秀玉;陈翰笙与1930年代的中国农村社会大论战[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钱芳华;卡洛·金兹堡微观史学思想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成胜;试析西汉前期功臣列侯宗室诸王相制相依之局[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朱U,

本文编号:14612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4612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a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