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廷黻与“清华历史学派”
本文关键词: 蒋廷黻 清华历史学派 清华史学系 出处:《河北学刊》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清华历史学派"是清华大学历史学科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相似研究理念与研究方法的学者群体,其主要特征是:"历史与社会科学并重,西方史与中国史并重,考据与综合并重"。在"清华历史学派"建构与发展的关键阶段中,蒋廷黻在立言著述和治系行政两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清华历史学派"和蒋廷黻之间的良性互动,缘起于诸多深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接续传承"清华历史学派"的学术精神,对于当前中国史学的发展,具有一定借鉴及参考价值。
[Abstract]:"Tsinghua Historical School" is a group of scholars with similar research ideas and research methods, which is gradually formed in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y disciplin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Its main characteristics are: "paying equal attention to history and social science." Western history and Chinese history pay equal attention to textual research and integration "." in the "Tsinghua History School"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key stage. Jiang Tingfu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both writing and administration.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singhua Historical School and Jiang Tingfu. Due to the restriction and influence of many deep factors,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academic spirit of Tsinghua Historical School has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at present.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K092
【正文快照】: 一、清华学派与清华史学将清华学人称为学派,最早见于1935年孙道朸的《现代中国哲学界之解剖》一文,文中将清华哲学系等同为新实在论哲学学派[1]。自1988年王瑶首次提出“清华学派”这一称谓之后,随着诸多学人的勤奋耕耘,有关清华学派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针对“清华有无学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袁桔红,贾宇;清华国学研究院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 纪念清华学校研究院成立八十周年讨论纪要[J];博览群书;2005年08期
2 何兆武;也谈“清华学派”[J];读书;1997年08期
3 何炳棣;清华史学对我影响深远[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李伯重;20世纪初期史学的“清华学派”与“国际前沿”[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蔡乐苏;尹媛萍;;蒋廷黻史学理念释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刘超;;“清华学派”及其终结——谱系、脉络再梳理[J];天涯;2006年02期
7 刘桂生;关于“中西汇通”的义理和机制——受教、执教55年对清华历史系早年学风的回想与体认[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张岱年;回忆清华哲学系——“清华学派”简述[J];学术月刊;1994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冬梅;;略论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性质——兼谈中国古代无民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李建军;蒋廷黻的外交史观[J];安徽史学;2000年03期
3 冯尔康;;清代宗族的社会属性——反思20世纪的宗族批判论[J];安徽史学;2012年02期
4 何晓晔;;《独立评论》成功之道[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0期
5 王音洁;;餐桌文化与礼乐仪式 李安“父亲三部曲”中的日常中国[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王志;;宪法平等权中的统合标准刍论[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0年03期
7 陈新宇;;人生何处不相逢——瞿同祖与何炳棣的命运对照[J];比较法研究;2012年03期
8 孙宏云;孙宏英;;学风·场域·知识——关于抗战前清华知识人的考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2期
9 蔡乐苏;蒋廷黻与清华大学历史学系课程新模式的建立[J];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10 韦磊;;1940年代费正清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婉蓉;;费正清对中美关系史研究的特点及其思想变化探因[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2 陈媛;;我国大学教师角色地位的历史演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朱华;;简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权的政治腐败及其根源——以《唐纵日记》为中心的考察[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4 张礼恒;;论清朝对朝鲜政策的转变及评价[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一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9年
5 邓绍根;;浅谈社会责任论在我国的早期传播[A];新闻学论集(第20辑)[C];2008年
6 荣维木;;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的历程[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卷)[C];2005年
7 张太原;;20世纪30年代自由主义者对国民党的态度——以《独立评论》为中心的探讨[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金铮;;问题意识:中国近代农村经济史研究的起点[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9 谢慧;;《今日评论》的对美观察[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8年卷)[C];2009年
10 李金铮;;问题意识:中国近代农村经济史研究的起点[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瑛;李鸿章与晚清条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权;当代中国公立高校内部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毛德儒;中国模式兴起的逻辑[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程森;明清民国时期直豫晋鲁交界地区地域互动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莉;近代中国的媒介镜像:《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哈雷特·阿班中国报道研究(1927-1940)[D];上海大学;2011年
7 唐东堰;生命的迷狂与神秘智慧[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秀俊;“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D];山东大学;2010年
9 陈光春;制度生成与实践失范[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硕;从《四库全书》与《百科全书》比较透视十八世纪中欧文化差异[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沈波;明代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D];西北大学;2011年
3 刘丹;试论胡适实验主义治学方法的演化及成就[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4 王虔;民国时期女学生群体的媒介形象呈现[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5 闵韬;保罗·柯文等美国学者关于费正清“冲击—回应”模式的争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珊;战时大后方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怡;美国学者对中华民国史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宗奇;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1929-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新宁;尹达史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马宁;民国时期的专家参政[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李伯重;“年鉴学派”——一个重要的历史学派[J];百科知识;1996年06期
2 陈启能;“后现代状态”与历史学[J];东岳论丛;2004年02期
3 吴承明;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J];经济研究;1995年04期
4 罗志田;史料的尽量扩充与不看二十四史——民国新史学的一个诡论现象[J];历史研究;2000年04期
5 王学典;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学[J];历史研究;2004年01期
6 蒋廷黻;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4年04期
7 吴承明;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01期
8 吴承明;论历史主义[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02期
9 李伯重;历史上的经济革命与经济史的研究方法[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建;德国历史学派兴衰述评[J];经济科学;1999年02期
2 师文兵;乔瑞金;;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的政治意识[J];哲学研究;2007年03期
3 董乐山;历史不容遗忘和篡改[J];读书;1994年01期
4 张健;张菁菁;;从罗雪尔的《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看旧历史学派的特点[J];传承;2011年28期
5 李工真;德意志“历史学派”传统与纳粹主义[J];世界历史;2002年04期
6 罗慧生;现代科学哲学的“历史学派”[J];哲学研究;1981年11期
7 蒋国维;;论个体家庭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纪念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发表一百周年[J];贵阳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8 周强;浅论新时期性恋小说的性文明[J];乐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9 梁捷;;朱谦之的经济学[J];当代人;2008年06期
10 ;[J];;年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晓华;当代俄罗斯国际关系学的现实主义系统—历史学派研究[D];外交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马宜路;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的哲学探索[D];山西大学;2007年
2 黄飞;同情与幸福[D];扬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618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461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