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视域探析唐前《史记》的儒化现象
本文关键词: 《史记》 接受美学 谤书 正史 儒化 出处:《史学月刊》2011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运用接受美学理论研究中国历史问题是目前史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史记》的传播与接受自其问世就在褒与贬的双声道中展开,时至今日,学术界对唐前《史记》的传播与接受状况关注较少。按照接受美学理论,唐代以前为《史记》史学经典化时期。由于接受主体的期待视野和时代的审美趣味不同,使《史记》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接受风貌,唐前《史记》的接受便经历了一个由谤书到封建正史的转化过程。在这个意义转换的过程中,《史记》文本被接受主体置于儒家的意义世界中予以解构和意义建构,以儒家思想文化填充《史记》文本的空白和不确定性,使之最终获得了正统意识形态和主流社会文化所认可的价值判断。
[Abstract]:The application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history is a hot topic in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theory. The spread and acceptance of Records of History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dualism of praise and derogation since its birth. The academic circles pay little attention to the dissemination and reception of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 before Tang Dynasty,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Before the Tang Dynasty, it was a period of classical historiography. Due to the different expectations of the subject and the aesthetic taste of the times, the Historical Records showed different reception style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Before the Tang Dynasty, the acceptance of the Book of History went through a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from slander to feudal history. The text is deconstructed and constructed in the world of meaning of Confucianism, which fills the blank and uncertainty of the text with Confucian ideology and culture. So that it finally got orthodox ideology and mainstream social culture recognized by the value judgment.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历史编纂学的历史、理论和方法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7JJD770092
【分类号】:K092
【正文快照】: 当审视《史记》在唐代以前的传播与接受历程时,我们发现,其间存在着一个由谤书到正史的意义转换过程,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儒化”,即文本被纳置于儒家的意义世界中予以解读,使之获得某种正统意识形态所认同的价值判断。按照接受美学理论的观点,文本若在接受过程中形成意义转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燕起;《史记》的时代特色[J];人文杂志;198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尚莹辉;新时期中国重彩艺术语言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3 张鹤;《国语》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4 唐景珏;两汉远游文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5 金建锋;释赞宁《宋高僧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6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晓翔;汉传因明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胡俊红;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9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雄威;杯酒之间:1906年南昌教案的叙事、考证与诠释[D];上海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慧敏;“米点技法”带给现代青花创作的启示[D];景德镇陶瓷学院;2009年
2 左卫尹;“生态园”园林设计及审美的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09年
3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朱淑姣;商周时期青铜器夔龙纹艺术符号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09年
5 栾丽;汉画像石几何形边饰纹样设计艺术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09年
6 申淑兰;安阳地区古代园林探研[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7 曲婕;赵本夫对小说艺术的探索之路[D];河北大学;2009年
8 马诗书;梁启超与乾嘉学派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文秀;淮北地区汉画像石神话图式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高婧;董仲舒文艺美学思想探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艳;;三毛作品魅力谈——在接受美学的视角下解读三毛及其作品[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 ;是忍耐还是无奈[J];领导文萃;2010年01期
3 赵继宁;;《史记》标点研究论略[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4 何亮;;《史记》对伍子胥形象的塑造[J];书屋;2010年01期
5 王成军;;轶事与宏大叙事的对立与统一——《史记》和《名人传》轶事观念之比较[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丁万武;王俊杰;;司马迁的战争观(一)[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杜永梅;;《史》《汉》之际史书编撰形式的发展[J];史学月刊;2010年01期
8 于瑞君;;《五号屠场》的不确定性[J];山花;2010年06期
9 代珍珍;韦巍;;《史记》之悲剧美[J];魅力中国;2010年01期
10 韩梅;李允;张兴梅;;接受美学观照下的英汉数字习语翻译[J];文教资料;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建美;;挫折面前也从容[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贵州卷)[C];2010年
2 柳斌杰;;做无愧于时代的新型编辑[A];中国编辑研究(2009)[C];2010年
3 董玉梅;;管仲里籍考论[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4 龚武;;“颍上”与“慎”的来龙去脉[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5 胡天生;;三论管仲故里在颍上——颍阳管氏族谱辨析[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6 韩宏韬;;论“孔子删诗”公案的发生[A];诗经研究丛刊(第十八辑)[C];2010年
7 邹福清;;屈原自沉诠释中的言说自我与言说他者[A];2010年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中国古代文学部分)[C];2010年
8 梅政清;;从原始盖天说到数理盖天说[A];社会·经济·观念史视野中的古代中国 国际青年学术会议暨第二届清华青年史学论坛 论文集上[C];2010年
9 李欣;;秦汉时期“赘婿”和“女户”的综合考察[A];社会·经济·观念史视野中的古代中国 国际青年学术会议暨第二届清华青年史学论坛论文集中[C];2010年
10 夏炎;;试论唐代北人江南生态意象的转变——以白居易江南诗歌为中心[A];唐史论丛(第十一辑)[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陆文虎 辽宁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打通而拈出新意[N];人民日报;2011年
2 陆文虎 辽宁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打通而拈出新意[N];人民日报;2011年
3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张建伟;阴曹地府里的无法无天[N];人民法院报;2011年
4 石楠;以真为骨 以美为神[N];文艺报;2011年
5 刘冬颖;一表五千年[N];中华读书报;2011年
6 魏_扯,
本文编号:14843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484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