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寿彝先生的学术风格
本文关键词: 白寿彝 中国通史 马克思主义史学 学术风格 中国史学史 历史学家 史学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 新中国 教育家 出处:《史学史研究》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期设立"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研究"专栏,刊登三篇文章,论述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刘大年、白寿彝、龚书铎的学术特点、学术风格、学术人生。三位史学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学建设,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产生了重要影响。黄仁国先生参与过撰写《刘大年传》,积累、掌握丰富的刘大年研究资料。他从刘大年的学术著作、会议讲话、学术活动中所提炼出的刘大年治学特点,很好地反映了刘大年的学术风貌。薛莹(刘雪英笔名)老师在白寿彝先生身边工作十七年,是白寿彝先生晚年学术工作的得力助手。她写的《白寿彝先生的学术风格》,于解读白先生的论著中寓有自己的观感,严谨而富有情感。龚书铎先生于2011年11月不幸病逝。杨共乐、张昭军、邱涛三位先生以凝练的笔触,高度概括了龚先生的学术人生,是对这位卓有贡献的著名教授辞世期年的深切缅怀和祭奠。马克思主义史学是中国现当代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刊热切希望学界同仁更加关注和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之研究。
[Abstract]:In this issue, a special column on Marxist historiographers was set up, in which three articles were published on the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and academic style of famous Marxist historians Liu Danian, Bai Shouyi, Gong Shuduo, Academic life. All three historians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istory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nd have had an important impact. Mr. Huang Renguo participated in the writing of the biography of Liu Danian and accumulated. Master the abundant research materials of Liu Danian. He abstracted the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Liu Danian from the academic works, conference speeches, and academic activities of Liu Danian. It is a good reflection of Liu Danian's academic style. Xue Ying (Liu Xueying's pseudonym) worked with Mr. Bai Shouyi for 17 years. Bai Shouyi is the right assistant to the academic work of Mr. Bai Shouyi in his later years. Her "academic style of Mr. Bai Shouyi" has his own impression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Mr. Bai's works. Mr. Gong died of illness on November 2011. Yang Tongle, Zhang Zhaojun and Qiu Tao highly summarized Mr. Gong's academic life with concise strokes. Marxist historiograph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iography, and we earnestly hope that our academic colleagues will pay more attention to and participate in the study of Marxist historiography.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白寿彝教授在大会上的讲话[J];史学史研究;199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瞿林东;继承白寿彝先生的史学史思想遗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崔存明;疏通知远,解决实际问题[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张永瑾;袁轶青;;文献学的多途发展与学科整合[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7年05期
5 陈其泰;张爱芳;;马克思主义史家论历史编撰[J];东岳论丛;2008年02期
6 王振红;;变、通、常:《史记》记述历史的层次性[J];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7 李良玉;;中国古代的蒙学历史读物[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8 刁卫华;;《三字经》与历史教育[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李良玉;;略论先秦时期的历史教育[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王志刚;;“五四”时期唯物史观传播热潮的时代特点[J];河北学刊;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赵梅春;;二十世纪史家对“通史家风”的继承和发展[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邓京力;历史评价论研究——以中国古代评价问题为中心[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3 蒋海升;“西方话语”与“中国历史”之间的张力[D];山东大学;2006年
4 戴从喜;朱子与文献整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史爱兵;20世纪:学人与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6 王晓华;近三十年中国大陆史学主潮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李德楠;工程、环境、社会:明清黄运地区的河工及其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魏衍华;原始儒学:早期中国的大成智慧[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文源;朱子《易》注考源[D];浙江大学;2009年
10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华;明代历史教育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2 范国强;试论白寿彝先生对中国古代优良史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3 樊庆臣;白寿彝通史编纂实践及其理论体系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4 尹逊勇;白寿彝历史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周毅;李则纲《史学通论》的史学思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闫贵荣;运用历史地理知识提升中学历史教学质量探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代霞;由唐至元婚姻观念的演进对崔张故事流变的影响[D];贵州大学;2009年
8 张国元;夏曾佑历史教育思想评述[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钱莹科;《仪礼经传通解·丧礼》整理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程程;侯外庐清代学人研究的再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学史研究》1983年总目[J];史学史研究;1983年04期
2 瞿林东;;通识和器局——纪念白寿彝先生百年诞辰[J];史学史研究;2009年01期
3 樊庆臣;;白寿彝与中国通史编纂[J];民办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4 樊庆臣;;白寿彝通史编纂实践及其理论体系初探[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刘乃寅;读《史学概论》[J];史学史研究;1985年04期
6 ;编者的话[J];史学史研究;1989年01期
7 瞿林东;白寿彝史学思想浅论[J];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8 陈其泰;白寿彝先生学术创新的风范[J];史学史研究;2005年02期
9 吴怀祺;;白寿彝先生关于发展史学的论述[J];史学史研究;2009年01期
10 ;祝贺白寿彝从事学术活动70周年暨多卷本《中国通史》全部出版大会举行[J];回族研究;199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梅春;;二十世纪史家对“通史家风”的继承和发展[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2 李红岩;;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三个三十年[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3 郭沫若;;战时中国历史研究[A];郭沫若研究第二辑[C];1986年
4 张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推动中国历史学的新发展[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5 张荣明;;历史学是否科学——以阿克顿史学为例[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6 彭刚;;相对主义、叙事主义与历史学客观性问题[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7 刘巍;;抗战期间钱穆所致力的“新史学”——以《国史大纲》为中心的探讨[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8 张宪博;;从王毓铨先生的两封信看他的学术观[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9 张承宗;;六朝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胡如雷;;时代赋予历史学家的中心使命[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孙立新 于晓华;国家崇拜与民族灾难[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流动大学的跨国史[N];社会科学报;2008年
3 郑文;历史研究与历史学家的现实关怀[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陈恒 常程;知识的容器、观念的传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俞吾金;历史主义与当代意识[N];文汇报;2010年
6 杨波;让历史重回公众视野[N];解放日报;2004年
7 子雨;从西方的几本历史书看他们的历史叙述特色[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唐小兵;旁观者的自由介入[N];中华读书报;2010年
9 本版编辑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任 研究员 程恩富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叶险明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林剑 福建三明学院副教授 王立端;历史能否假设[N];人民日报;2007年
10 刘全仲;正视自己者为圣贤[N];抚顺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慈恩;20世纪上半期通俗史学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林国华;范文澜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D];山东大学;2007年
3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齐山德;苏联时期史学研究初论[D];吉林大学;2010年
5 黄广友;刘大年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邢战国;周谷城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盖志芳;《历史研究》(1954-1966)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王兴斌;历史事实的结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谈丽;小阿瑟·施莱辛格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赖国栋;历史记忆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庆臣;白寿彝通史编纂实践及其理论体系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2 尹逊勇;白寿彝历史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郑s,
本文编号:14987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498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