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社会形态的划分_霍尔瓦特社会形态理论探析

发布时间:2016-10-25 09:10

  本文关键词:霍尔瓦特社会形态理论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硕士学位论文
霍尔瓦特社会形态理论探析 On Horvat’s Theory of Social Form

李媛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年 6 月 16 日

国内图书分类号:B21 国际图书分类号:14

学校代码:10213 密级:公开

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霍尔瓦特社会形态理论探析

硕 士 研 究 生: 李媛媛 导 师: 田径(副教授)

申 请 学 位: 哲学硕士 学 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所 在 单 位: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答 辩 日 期: 2013 年 6 月 授予学位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硕士学位论文

Classified Index:B21 U.D.C:14

Dissertation for the Master Degree in Philosophy

On Horvat’s Theory of Social Form

Candidate: Supervisor: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 Speciality: Affiliation: Date of Defence: Degree-Conferring-Institution:

Li Yuanyuan Prof. Tian Jing Master of Philosophy Marxism Philosophy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June , 2013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本文的研究主题是前南斯拉夫马克思主义者勃朗科·霍尔瓦特在其代表作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 当中所阐释出的社会形 态理论。 以霍尔瓦特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为背景,根据霍尔瓦特在该书中的运思 路向,本文包含以下三个主要部分: 首先, 关于资本主义与国家主义的批判, 这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 政治方面, 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形成历史及其现状,国家主义的政治体制结构、意识结构以及 组织模型与危机;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历史、组织模型及其效率 与危机,与国家主义政治组织模型同构的经济模式的效率;总体方面,资本主义 与国家主义的社会分层与在哲学上的异化、物化性质。 其次,关于自治社会主义理论的构建,这包括过渡理论以及自治社会主义的 建设理论:过渡理论方面,分析作为过渡的主体新工人阶级,并提出过渡的一般 契机、战略与具体的过渡途径;自治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一是对社会主义做 价值上的论证,二是对自治社会主义的组织模式、政治与经济制度的分析。 最后,结合前两部分,分析霍尔瓦特的社会形态理论意义与局限。就意义而 言,有助于反思历史决定论观点,为批判资本主义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总结了 苏东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 为未来理想社会所设计的蓝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有可供借鉴之处;就局限而言,劳动概念有一定局限性与模糊性,霍尔瓦特 所进行的资本主义与国家主义的区分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霍尔瓦特未就社会主义 的必要性与社会形态变迁的规律性之关系做出说明。 关键词:霍尔瓦特;社会形态;资本主义;国家主义;社会主义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The research topic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he theory of social form which is put forward 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ocialism: A Marxist Social Theory,which is magnum opus of Branko Horvat, a former Yugoslav Marxist. With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reality in Horvat's time and based on his logical path in the book , this dissertation includes three main parts: Firstly, the critique of capitalism and etatism. This part following consists of three aspects:political aspect including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apitalistic political system, and the political system, conscious structure, organization model and its crisis; economic aspect including the history of the capitalistic economic system, organization model and its efficiency, and the efficiency of economic model of Etatism which is isomorphic with its political organization model; and global aspect including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capitalism and Etatism, and their philosophical alienation and reification. Secondly,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on of autonomous socialism. This part includes the theory of transition and the constructive theory of autonomous socialism. The former contains the analysis of the new working class als the subject of transition ,and general moment, strategy and concrete approaches. The latter contains the argumentation in value for socialism, and analysises about organization model and political-economic system of autonomous socialism. Lastly, analysises of significance and limitations of Horvat's theory of social form. As for its significance, this theory contributes to reflection on the historical determinism, offers a new view for the critique of capitalism, summarizes the lesson of soviet eastern, and the blueprint of future ideal society is worthy for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limitations: his concept of labor is blurry; his distinction between capitalism and etatism is general; he does not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cessity of socialism and regularity of change of social form Keywords:Horvat, social form, capitalism, etatism, socialism

II

目 录





摘 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 Abstrac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I 目 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Ⅲ 第 1 章 绪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 1.1.1 课题的提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1.2 文献综述 ....................................................................................................................... 2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4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1.3.2 研究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第 2 章 霍尔瓦特社会形态理论的定位、背景与框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2.1 作为新马克思主义者的霍尔瓦特 .......................................................................... 6 2.2 霍尔瓦特社会形态理论的时代背景 ..................................................................... 7 2.2 霍尔瓦特社会形态理论的逻辑框架 ................................................................... 10 2.3 本章小结 ..................................................................................................................... 11 第 3 章 霍尔瓦特社会形态理论的批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3.1 对资本主义政治与经济的批判 ............................................................................ 12 3.1.1 政治方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3.1.2 经济方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3.2 对国家主义政治与经济的批判 ............................................................................ 16 3.2.1 政治方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3.2.2 经济方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3.3 对资本主义与国家主义的总批判 ........................................................................ 19 3.3.1 对资本主义与国家主义社会分层的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 3.3.2 对资本主义与国家主义的哲学批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 3.4 本章小结 ..................................................................................................................... 23 第 4 章 霍尔瓦特社会形态理论的建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4.1 过渡理论 ..................................................................................................................... 24 4.1.1 过渡主体:新工人阶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4.1.2 过渡的一般契机与战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



目 录

4.1.3 三种具体过渡途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 4.2 自治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 28 4.2.1 自治社会主义的价值论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9 4.2.2 自治社会主义的组织模型及效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0 4.2.3 自治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 4.2.4 自治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3 4.3 本章小结 ...................................................................................................................... 35 第 5 章 霍尔瓦特社会形态理论的意义与局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6 5.1 霍尔瓦特社会形态理论的意义 ............................................................................ 36 5.2 霍尔瓦特社会形态理论的局限 ............................................................................ 40 5.3 本章小结 ..................................................................................................................... 43 结 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 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6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权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69 致 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0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1章 绪



19 世纪中叶《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共产主义 思想在理论上的诞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苏维埃俄国以及之后的苏联建立, 标志着共产主义第一次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亚欧国 家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阵营形成,横跨欧亚大陆。各国的共产党人以 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出发点, 建立各自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进程。但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暴露 出越来越多的弊端。最终,社会主义阵营解体、苏联解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 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 这引起了众多中西方学者开始反思苏联体制、思考什么是 真正的社会主义。 一部分支持共产主义的学者们开始从各方面分析论证社会主义 存在的价值和重要性, 并为建设社会主义提出具体的规划。本文的研究对象霍尔 瓦特正在此列。 他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追随者,在他的研究成果中大量的运用了 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 特别是在本文所主要依据的文本、霍尔瓦特的毕生之作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 (以下简称为《社会 主义政治经济学》 ) , 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论和现实 依据。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的提出
19 世纪中叶《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使得共产主义思想的星星之火在欧洲 大陆燃起。随之,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主义 阵营形成,横跨欧亚大陆。各国的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出发点,建立各 自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各国的社会主义进程。但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特 别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苏联解体、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这引起了众多中西方学者 开始反思苏联体制、 思考什么是真正的会主义社会。一部分支持共产主义的学者 们开始从各方面分析论证社会主义存在的价值和重要性,本文研究的对象勃朗 科·霍尔瓦特(Branko Horvat)正是这一批共产主义学者中的典型代表。 霍尔瓦特1是前南斯拉夫(现克罗地亚)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政治 家和社会活动家, 经历了苏联及东欧的由盛及衰的全过程,并亲身参与了南斯拉 夫的民族解放战争和自治社会主义的建设, 因此对于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的 利与弊是极有发言权的。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正是对此进行反思、并试图在 理论上重建社会主义的产物。 正如译者所言:该书虽然是一部内容极为丰富的鸿
1

关于霍尔瓦特的生平及其它主要著述,可以参考《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译者所写的“代译序”及 Vojmir Franicevic 与 MilicaUvalic 所编的 Equality, Participation, Transition - Essays in Honour of Branko Horvat 中的 “Introduction: Branko Horvat – Beyond the Mainstream”与“Branko Horvat: Select Bibliography” 。 1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篇巨帙, 但其中的材料 “服从于一个更基本的目的——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及其意 识形态的无情批判和对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设计。对一种更美好、更人道 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设计是本书的基本思想”[1]代译序 4。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对霍尔瓦特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所阐释出 的社会形态理论的探讨。 意义:第一,理论意义。通过对霍尔瓦特社会形态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分析, 旨在阐释霍尔瓦特的社会形态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地位 与意义。 霍尔瓦特对社会主义的研究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较大,但又不是简单的 照抄照搬,是实践着的马克思主义,是深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所以又被称为“霍 尔瓦特主义” 。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还没有社会主义国家,所以马克思的研究 对象为资本主义国家, 通过对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分析批判,得出共产主义社会 是更适应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的社会,也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苏联建立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而霍尔瓦特是亲身经历了社会主义社会, 通过自己的实践, 得出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是一种国家主义。 第二,现实意义。社会主义社会从西方到东方,从近代到当代,它是一个敏 感而又无法回避的概念, 它是未来进步社会体制的代表者,而从马克主义的角度 批判现有社会制度存在的弊端, 研究如何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 拓宽我们的思维范围和研究视角, 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可持续性发展问题 的思考和解答提供一点借鉴。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界对霍尔瓦特思想研究的成果较为丰富,但主要是集中于经济方面, 甚至《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书也主要是被当作经济学著作,他本人也因此而 获得诺贝尔经济学提名奖。但是,如果要深入理解霍尔瓦特,绝对不能仅仅将之 当作纯粹的经济学家,至少要当作政治经济学家,甚至他本人也强调,如果不研 究社会关系与政治则不可能研究经济[2]xxiv。正是在这一理念下,霍尔瓦特完成了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因此它不仅仅是一部经济学著作,而是一部极富学术 价值的社会百科全书。 因本文是以霍尔瓦特社会形态理论为研究主题,故在以下 的文献分析中仅就所能搜集到的国外学界主要涉及到霍尔瓦特社会形态理论、 特 别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作一评述。 首先是书评类。艾布拉姆·柏格森(Abram Bergson)关注于自治社会主义的

2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经济特征,并认为霍尔瓦特是将劳动者管理作为自治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之一, 而且他在论述这一特征的过程中将南斯拉夫视为这一“蓝图”的一个不完整、但 却可供借鉴的样板。因而,柏格森指出,霍尔瓦特在这一过程中实际上缺乏了对 南斯拉夫的系统分析,没有具体分析“蓝图”与这现实样板的关系。 卡罗尔·E·索尔坦(Karol E. Soltan)认为,霍尔瓦特在这部书中提出的是一 条不同于资本主义与(斯大林模式意义上的)共产主义的、值得期待并且可行的 第三条道路。这部书最为出色的地方在于对诸多问题的详细分析,但是,其最为 薄弱的地方则在于社会主义规范性辩护方面, 其所给出的诸理由不仅不足以令人 信服,而且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未得到阐明。 拉多斯拉夫·塞卢茨基(Radoslav Selucky)认为,霍尔瓦特提出的自治社 会主义就其基本特征而言是与马克思保持了一致, 并认为霍尔瓦特所描绘的并不 是一个新的乌托邦。 但同时, 他并不赞同霍尔瓦特在相互排斥的价值与目标之间 所做的最优化的努力, 每一积极的系统性特征都不可避免的有其消极方面。而霍 尔瓦特观念中一个更大的问题在政治方面:他所主张的自我治理(直接民主)适 合于社区,但不适合于社会。 其次是思想研究类。塞缪尔·鲍尔斯(Samuel Bowles)与赫伯特·金迪斯 (Herbert Gintis)在“基于其自身的平等主义” (Egalitarianism On Its Own)一文 中, 对霍尔瓦特所持的真正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之一——平等——做了分析,他 们认为, 设计一种平等主义的政策的需要,具有与某种同道德情感相关的深层文 化基础。 之后又对这些情感的内容做了分析。霍尔瓦特关于社会主义价值方面的 论述实际上并不多,因而由此可以进一步充实霍尔瓦特的社会主义理论。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一方面对霍尔瓦特的经济学思想,如市场、资本、利润 等方面做出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在其中会或多或少涉及社会形态理论,以之作为 分析的背景与框架, 但并不是作为研究主题, 本文的研究虽然会涉及到经济方面, 但限于主题,并未涉及这些文献;另一方面,根据前面关于国外文献的引述情况 来看,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书的评论还是较多的,并针对其思想提出 了批判性见解,但限于篇幅,难以展开;而关于其社会形态理论方面,则是相当 少,而且也仅仅是专注于某一方面。因而,对其思想的整体性,或对霍尔瓦特社 会形态理论思想的系统研究尚待深入。

1.2.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大体上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看。 首先是霍尔瓦特著作翻译情况。霍尔瓦特著述颇丰,并且有多部著作译为多 种文字,但目前,国内仅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书译为中文,此外还有之 前已译为中文的三篇经济学论文:载于《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1985 年
3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 3 期的“从社会主义观点看世界经济” ,载于《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6 年第 1 期的“论宏观控制组织的结构”与载于《世界经济译丛》1993 年第 2 期的“什 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进入 21 世纪之后,霍尔瓦特著作及文章的译介工作处 于空白状态。正如霍尔瓦特自己所说,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其毕生之作。 但是, 霍尔瓦特的论著并不仅限于此,虽然这部著作囊括了霍尔瓦特在诸多领域 中的见解,但如果没有周边文献的支持,也难以对之做出十分深入的理解。而关 于霍尔瓦特思想的国外研究文献的译介则是空白。 其次是霍尔瓦特社会理论研究情况。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译者吴 宇晖对霍尔瓦特的生平及该著作的框架、思路与内容做了介绍,但仍谈不上有系 统的深入研究。而仅就期刊论文而言,涉及到其著作与思想的研究文献,仅有史 东明的“勃朗科·霍尔瓦特的经济发展观”以霍尔瓦特思想为研究主题,但也仅 关注于其经济发展观, 而这只是其整个社会思想理论之一部分,虽然是十分重要 的一部分。而其它论文则是在其它相关研究中,比如在对南斯拉夫实践派、经济 企业管理等的研究时会涉及到霍尔瓦特的思想,但如果没有系统分析为基础,这 种涉及也只能是浮于表面的。另外,就期刊网搜集情况看,关于霍尔瓦特思想研 究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则是空白。 综上所述,总体而言,相较于国外学界,国内关于霍尔瓦特的研究成果并不 显著, 与国外学界一样, 国内学界也缺乏关于霍尔瓦特社会形态理论思想的全面 系统的阐释,这正是本文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开展研究分析的方面。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难以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部著作做出详尽的细 致分析,而不得不简化、甚至舍弃部分技术上的分析与建构。本文认为,社会制 度的建设固然需要这些内容, 但霍尔瓦特本人也曾承认,本书的制度设计是局限 于民族国家范围内的[1]英文版前言 8,更准确地说,是以南斯拉夫为代表的自治社会主 义为蓝本的。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因此,不可能照搬霍尔瓦特已然设计出的 具体的组织、机构等,这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之要求、符合霍尔瓦特之初衷的。 故而, 本文在研究霍尔瓦特的社会形态理论时,所关注的是其基本的运思路向及 其意义、局限性,这对于我们的理论研究来说应当是更有价值的。因此,本文主 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首先, 霍尔瓦特社会形态理论的批判方面,包括对资本主义与国家主义的批 判。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包括:政治方面,对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形成历史及其现状 的批判;经济方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历史、组织模型及其效率与危机
4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做了分析批判;社会与哲学方面,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在社会基础层面进行分 析批判,并引申到哲学层面。对国家主义的批判包括:政治方面,对国家主义政 治体制进行了结构分析与意识层面分析, 并对其组织模型及危机1进行分析批判; 经济方面,揭露了政治组织模型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导致国家主义经济效率的低 下;社会与哲学方面,对国家主义经济、政治在社会基础层面进行分析批判,并 引申到哲学层面。 其次, 霍尔瓦特社会形态理论的建构方面,包括过渡理论与自治社会主义建 设理论。 过渡理论方面, 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体——新工人阶级——做出分析, 并提出过渡的一般契机与战略, 而后以资本主义国家、国家主义国家以及不发达 国家为对象进行具体的分析。 自治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一是对社会主义做价 值上的论证, 表明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是以正义为主导价值观的社会;二是对自治 社会主义的组织模式、 政治与经济制度的分析,这是对前一方面的制度化与具体 化。 最后,霍尔瓦特社会形态理论的意义与局限。就其意义而言,有助于反思马 克思主义传统当中曾盛极一时的历史决定论观点, 为批判资本主义提供了一种新 的视角,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失败、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并 为未来理想社会提供了一幅较为具体的设计蓝图, 对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 设来说,虽不能照搬,但无疑有可供借鉴之处。就其局限而言,作为其理论衔接 点之一的劳动概念有一定局限性与模糊性; 霍尔瓦特所做出的资本主义与国家主 义的区分就其适用范围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论证社会主义时,霍尔瓦特从价值 理论层面出发认为社会主义的建成是必要的, 但并未就其与长期存在的历史形态 变迁的规律性之关系做出说明,只做价值上的论证难免有所不足。

1.3.2 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1)文本梳理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本文以霍尔瓦特的《社会主义政治经 济学》为主要文本依据,并对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把握其理论发展脉络, 及其理论意义与局限。 (2)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单纯的理论化 著作, 而是结合了资本主义与苏东社会主义的历史现实而做出的未来社会主义建 设方案。因此,本文在前一方法的基础上,剖析了霍尔瓦特对前两种社会形态的 批判。 这有助于理解霍尔瓦特社会形态理论的总体思路, 并对之做出相应的评价, 并有可能为当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借鉴。

1

霍尔瓦特关于资本主义与国家主义的危机的分析是在“第 4 篇:过渡时期”当中,作为过渡的契机。本 文也涉及到了霍尔瓦特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但为了本文逻辑结构的连贯,将其关于危机的论述放到第一 章的批判当中,而在第二章第一节的过渡时期理论当中仅会简单重述。 5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 2 章 霍尔瓦特社会形态理论的定位、背景与框架
霍尔瓦特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英文版前言中提到,这部著作是一种 马克思主义的探索, 但这不是简单重复马克思早已做出的结论,而主要指的是马 克思面对当今现实问题所可能采取的理论态度与方法。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我们 可以看到其强烈的现实关怀与批判意识。因此,在这部“实践着马克思主义”的 著作中, 同样显示出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霍尔瓦特对资本主义社会与苏东社会主 义建设的深刻批判,以及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强烈祈望。

2.1 作为新马克思主义者的霍尔瓦特
有学者将霍尔瓦特的思想称之为“马克思主义-霍尔瓦特主义” ,这一称谓某 种意义上是恰当中肯的, 因为通过这一称谓, 我们给予霍尔瓦特思想以基本定位, 即一名富有独特创建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 首先, 他为何是一位新马克思主义者?霍尔瓦特亲身参加了南斯拉夫的民族 解放运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可以说,与卢卡奇、葛兰西等这些早期新马克 思主义者一样, 他兼具马克思主义实践家与理论家的双重身份,因而其著作具有 理论深度的同时兼具强烈的现实关怀。目前,就国内学界而言,对于东欧新马克 思主义的研究虽然较为全面, 同时也涉及到了对南斯拉夫最重要的新马克思主义 流派——南斯拉夫实践派的研究,但却未将霍尔瓦特纳入研究视野,其原因可能 是由于国内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多数属于哲学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学科, 对于 主要是被作为经济学家的霍尔瓦特并不了解。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书的译 者在“代译序”中也并未将之定位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而只是简单地肯定了 霍尔瓦特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并未分析,因而也就没有真正意识到霍 尔瓦特社会形态理论的重大意义。因此,这都并没有给予霍尔瓦特准确定位。 “严格说来, 只有那些既具有马克思的思想理论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 马克思关于人和世界的理论进行新的解释和拓展, 同时又具有马克思理论的实践 本性和批判维度, 对当代社会进程进行深刻反思和批判的理论流派或学说,才能 冠之以‘新马克思主义[3]7’ ” ,就霍尔瓦特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论述来 看,无疑,他应当是属于新马克思主义者之列的。在本书的英文版前言中,霍尔 瓦特提到“至少有两条理由使本书应该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 :一是, “本书基本 上是一部马克思主义著作” ,无论是其标题还是其基本主张、所应用的基本原理 都是马克思主义的,而且作者也并不讳言这一点;二是,本书的论述不是从零开 始的, 它是以马克思所已取得的成果为基础的,当然不是全盘接受全部马克思所 得出的结论, “不是‘教’出来的马克思主义者” ,而是“实践着马克思主义[1]英文
6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版前言 6

” ,也就是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为基础,在具体的理论思考中,结

合现实实践,而没有丝毫顾虑的修正马克思的理论。正如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 意识》当中所主张的那样, “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 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 无保留地接受所有这种新结论, 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 的马克思主义正统[4]47” , 而这种正统指的, 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研究方法 (虽 然二人所指的方法并不尽相同) ,由此亦可见,霍尔瓦特尊奉了新马克思主义的 基本立场。 其次, 霍尔瓦特是否从属于某个学派?众所周知,新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严格 的学派概念, 而是盛行于欧洲的、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们在新的形势下运用马 克思主义所形成的潮流。 在这一潮流中,更为人熟知的新马克思主义者主要是卢 卡奇、葛兰西、柯尔施等开创者以及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而原社会主义国家集 中的东欧,虽然也有不少的新马克思主义者,但至少就国内学界而言,知名度并 不高, 也就关于此的研究也尚未形成系统。本文在此也只能仅就时间上来界定霍 尔瓦特的理论活动范围。 曾有学者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的活动做出时期分界:20 世纪 50 年代到 70 年代中期,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人物在东欧各国从事理 论活动的时期, 也是他们比较集中、比较自觉地建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时 期;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以来,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不再作为自觉的学术流 派围绕共同的话题开展学术研究,而是逐步超出东欧的范围??分散在英国、美 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地,汇入到西方各种新马克思主义流派或左翼激进主义思 潮之中, 作为个体,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分别参与国际范围内的学术研究和社会 批判[3]8” 。结合霍尔瓦特理论活动时间以及主要著作的写作时间来看,霍尔瓦特 固然不属于某个学派(限于材料有限,其与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关系还有待考察, 但可以肯定的是, 他并不属于这一学派主要人物之列,但二者之间观点上仍有许 多共通之处, 特别是关于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的思考。 ) ,而较为符合第二个阶 段,这也可以以他 1975 年之后在国际上几十所大学做访问学者、客座教授或讲 学等,其著作被译为十几种语言作为旁证。就其影响力及参与度而言,霍尔瓦特 应当归入重要的新马克思主义学者行列,其思想值得我们研究。 以上两方面只是从较为外在的方法来考察霍尔瓦特的理论定位, 如果要进一 步明确这一点, 还需基于此继续考察其提出社会形态理论的时代背景及其理论框 架。

2.2 霍尔瓦特社会形态理论的时代背景
任何理论的产生都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分不开的, 都有其一定的社会历史根
7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源。正如恩格斯所说, “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 一种历史的产物, 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 容[5]113。 ” 霍尔瓦特社会形态理论的提出也不例外,这与他所面对的资本主义社会 现状、 苏联与东欧的斯大林体制及其祖国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密 切相关。 首先是资本主义社会现状。 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 标识之一,对此,霍尔瓦特无疑是满足的。资本主义制度自产生之日起,经过数 百年的发展,已然创造出了以往任何社会形态都无法比拟的经济、文化、政治等 诸方面的巨大成就,人们的生存方式通过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现代性”这个标签 而与传统社会鲜明地区分开来。 这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否定的积极方面。 但同时, 马克思、 恩格斯及具有批判意识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在发展过 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并通过不同的理论形式对之做出了回应、批判,并试图解 决,甚至以一种更为美好的制度来取而代之。简单来说,这些弊端可以做如下概 括:在经济生产方面,劳动分工日益精细化、机械化,虽然生产的发展相应地推 动了劳动条件的改善, 但劳动碎片化对劳动者所造成的消极后果并未得到彻底改 变;在文化方面, “一种为资本所控制的商品化、技术性的文化生产[6]116” ,即文 化工业大行其道,表面上文化产业繁荣、产品丰富,但实则内容匮乏,消费需求 被少数文化产品生产控制者主导;在政治方面,资产阶级宪法赋予公民自由表达 政治意愿、平等参与政治活动的权力,特别是在二次大战之后,发达资本主义国 家的民主政治体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 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当中的被剥削阶级 ——工人阶级也获得了一定份额的权利,革命意识逐渐消退,但这并未改变资本 主义政治权力为少数人所掌握的本质。 以上这些问题可谓是霍尔瓦特等新马克思 主义相较于马克思、恩格斯来说所面对的新情况,虽然就本质而言,霍尔瓦特对 资本主义的批判并未超越马克思、恩格斯所做的基本判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 批判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正如霍尔瓦特所言,马克思的理论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 修正, 在这种修正中不变的, 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而不是马克思等所做的结论。 其次是斯大林体制下的社会主义社会。从较为宽泛的意义上来说,资本主义 与社会主义是相伴而生的。 从最早的乌托邦社会主义者托马斯· 莫尔 (1478-1535) 算起,社会主义的历史亦有五百余年,而即便从三大空向社会主义者算起,也有 三百余年的历史。资本主义从其在地中海沿岸萌芽再到成为现代社会的典型形 态,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是实践先于理论,并且理论往往扮演的是辩护士的角色; 而与之不同的是,在社会主义的历史中,理论却往往是先于实践的,空想社会主 义者们依据其形形色色的理论所进行的各类社会主义实验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直 到马克思、 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之后,社会主义具有了由理想走向

8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现实的理论可能性,而 1917 年的俄国十月革命第一次以革命的方式将马克思主 义的社会主义理论落到现实当中。但是,革命之后逐渐建立起来的斯大林体制虽 然在短时间内使得苏俄及后来的苏联取得了重大的经济建设成就, 但其弊端也逐 渐显现, 如: 长期单一的公有制与刻板的计划经济体制, 导致经济发展活力低下; 党内教条主义倾向强化,在个别国家,特别是在苏联还与个人崇拜相结合,政治 民主法治得不到充分发展,等等[7]156-157。特别是在二次大战之后,苏联出于本国 利益的需要, 将这一模式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广泛推广,由于不顾国情而刻板地 照搬,使得东欧各国与苏联一样始终徘徊在固守与改革之间。最终,上世纪八十 年代末,各国执政的共产党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主义建设失败,国际社 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作为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国家,对 于无论是传统马克思主义者还是新马克思主义者来说,都是一个较为棘手的问 题,因为对于其进行准确的定位是困难的,而如果没有定位,那么无论是批判还 是辩护都是站不住脚的, 而这则是马克思、恩格斯乃至列宁这些马克思主义经典 作家从未遇到过的现实问题, 而如果不理清这一问题,真正的社会主义也难以产 生。因此,斯大林模式成为当前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建设时必须考虑的历史经验, 特别是对于我国这一最大的、并采用过这一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尤为必要。 同时, 对这一模式的反思也是马克思主义学者所必须面对的理论问题。霍尔瓦特 对斯大林主义的辩证分析,虽不能言之为定论,甚至有其自身的局限,但无疑有 助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反思。 最后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建设。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南斯拉夫实行社会 主义,由铁托出任总统,铁托执政下的南斯拉夫,与苏联保持距离,坚持独立自 主和不结盟运动, 这使得南斯拉夫变成欧洲唯一没加入华沙公约的共产党执政的 国家, 因而在社会主义阵营当中,南斯拉夫是较早摆脱斯大林模式而开始探索符 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国家, 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治社会主义方 向,这“作为社会一种组织方式,有利于培养人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8]179”。前面提到,霍尔瓦特参加了南斯拉夫的民族解放战争与社会主 义革命,并在战后参与了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建设。因此,在包括《社会主义政治 经济学》在内的许多著作中,霍尔瓦特都或多或少地涉及、甚至专门研究了南斯 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自治”也就成为霍尔瓦特式社会主义的关键 词。这一点,同作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流派之一的南斯拉夫“实践派”是基本相 同的,因此,虽然不能确定霍尔瓦特与之是否确有联系,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背景为霍尔瓦特的社会形态理论提出提供了不可 或缺的维度,而霍尔瓦特也为我们研究南斯拉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文献。 以上三方面背景被综合地纳入到霍尔瓦特社会形态理论当中, 成为其构建未

9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来真正的社会主义并为之辩护的现实依据与经验素材。

2.2 霍尔瓦特社会形态理论的逻辑框架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可谓是一部集中展现霍尔瓦特思想的百科全书式著 作,同时也是他的毕生之作。因而,这部著作是理解霍尔瓦特思想的基础,是具 有某种纲领性的文献, 而在其中所提供出的社会形态理论无疑成为其思想的总体 框架与背景。 而正如前文所说, 国内东欧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与霍尔瓦特思想研究 者实际上都没有认识到这一层面, 因而也就不能真正地给予霍尔瓦特社会形态理 论以合理地位、不能真正深入到其理论当中。在此,有必要预先概览霍尔瓦特社 会形态理论的总体情况。 在这部著作中,霍尔瓦特的社会形态理论总体上包含批判与建构两大部分, 这也分别对应于本文的第三章与第四章: 首先, 与前述背景当中的资本主义与苏东社会主义相对应, 霍尔瓦特从政治、 经济角度对二者利弊进行了分析,并着重对二者的弊端进行了批判,最终将之归 结为现代社会的两种异化了的、 充满物化现象的阶级社会,因而就此将批判上升 到哲学层面。可以说,在批判方面,霍尔瓦特采取了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方法, 因为资本主义与苏东社会主义都是现存的社会制度, 而最后的抽象不仅有助于对 二者的定位与理解, 同时, 这也在否定方面为未来社会主义提供了论证及其实现 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问题。所以说,批判方面的终点成为了建构方面的起点。 其次, 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相应,霍尔瓦特将未来社会主义的特征 归结为政治上的自我治理和经济上的自我管理, 并根据这一特征对社会主义做了 详尽的政治经济制度设计。 虽然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某种意义上为未来的 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可供参照的样板,但在他看来社会主义还未现实地存在,因 而建构方面更多地是一种理论化的设计。同时,由于在资本主义、国家主义同社 会主义之间需要一个过渡阶段, 因此他借鉴以往的过渡理论、过渡实践并结合现 代社会的现实提出了相应的过渡理论。在此方面,霍尔瓦特采取的是与批判方面 相反的逻辑进程,即从抽象下降到具体。至此,霍尔瓦特社会形态理论不仅就内 容上而言是完整的,而且其逻辑也是环环相扣,较为严密的。 总体而言, 霍尔瓦特的社会形态理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分析资本主义 与苏东社会主义以及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建设而形成的理论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的 社会形态理论, 而关于霍尔瓦特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做出了哪些发展,同时又 有哪些局限, 则要依据对其理论内容的具体分析,因而本文将这部分内容放到第 五章来集中论述,故而这里暂不涉及。

10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2.3 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将霍尔瓦特定位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并在此定位的基础上,对 其社会形态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进行了考察,包括资本主义、苏东社会主义与南 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 在这一系列背景下,本文对霍尔瓦特的社会形态理论进行 了概括: 一方面针对资本主义与苏东社会主义的异化现实进行了批判,另一方面 又借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对未来社会主义做了价值论证与制度设 计。

11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 3 章 霍尔瓦特社会形态理论的批判
前文已述, 霍尔瓦特的基本理论目的是设计出一种真正的社会主义,为此就 需要对当今现存的社会制度做出评判,以为这一目的扫清道路。在这一部分中, 霍尔瓦特对资本主义和国家主义展开了全面批判。 本章前两节分别是关于对资本 主义与国家主义政治、 经济层面的批判的分析,而由于资本主义与国家主义在社 会分层及哲学层面上的类似性以及论述方便起见, 本章将这一部分分析独立为第 三节。

3.1 对资本主义政治与经济的批判
在 19 世纪,马克思与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随着思想 的日益成熟, 这一批判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具体应用的重要内容,二人对资本 主义的批判相对于其他社会主义更为深刻与科学。但不可否认的是,囿于当时社 会现实条件所限, 他们的批判的具体内容虽然对于当时时代是有效的,但毕竟无 法完全预见资本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因而,我们有必要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方法时,进一步根据当今现实做出推进、补充。霍尔瓦特正是试图运用马克思主 义的方法来批判资本主义的,即实现一种政治经济学批判。

3.1.1 政治方面
关于资本主义政治方面的批判, 霍尔瓦特是从追溯资产阶级革命与政治自由 化的历史开始的, 由此分析了资产阶级革命中产生的自由、平等与博爱这三种价 值观之间的悖论, 进而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组织模型、特别是政党制度做了分 析与批判。 资产阶级革命“是在自由、平等和博爱这三面旗帜下进行的[1]6” ,其政治目 的在于实现政治自由与民主。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人权与公民权宣言》宣称人生 而自由,自由被认为是天赋人权。但这种自由只是一种“免于??的自由而不是 为??的自由 ” ,即是一种消极自由。霍尔瓦特认为,这样的自由“不仅不会 自动地产生平等和博爱,相反却常常会毁灭平等和博爱[1]7” 。因为资产阶级的自 由更多地是自由主义意义上的自由, “自由主义的基础与出发点是个人主义[9]147” , 同时, “个人主义学说中的个人是抽象的人、普遍的人[9]197” ,由此而来的则是对 一种形式性平等而非实质性平等的确信,在这种情况下,原子式的个人得到了强 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需要的关系则被忽视了。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资产阶 级革命或改革虽然取得了成功, 但其所追求的需要公民积极参与的政治民主化却 是举步维艰。 形式上的自由与平等基础上的资产阶级民主也就是“一种将多数人
[1]6

12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形式上的意志转变为少数人的实际意志的制度

[1]9

” 。在这样的制度下,资产阶

级所宣扬的博爱精神也就难以实现、荡然无存了,以往阶级社会的不平等以改头 换面地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当中继续存在, 这种形式主要是指资本主义的政党制 度。 在资本主义政治体制中,政党的出现“代表着对自由的民主理论的失望” , “没有党作中介的政治制度[1]400”在资本主义政治自由化的发展过程中被证明是 不可能的。一般而言,当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存在着多个政党,形式主要有 两党制与多党制。 政党的存在表明是由政党来代替人民行使国家权力,这意味着 大多数人的权力让渡给了少数人组成的政治集团,后者通过宣传、执政而引导民 众的政治观念、政治欲求与政治选择。但是,正如霍尔瓦特所言,资产阶级民主 的创立者们 “从来没有想到过政党,也没有在他们设计的民主制度当中为政党保 留任何的位置??利益集团或政党与其说提高了促进公众利益的机会, 不如说提 供了促进某些特殊利益的机会[1]400” 。政党主导政治民主,这意味着政治民主与自 由的异化。这样一来,通过允许不同政党发声,不断将各种反对力量整合进入现 存制度当中, 从而确保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性,同时也抑制了社会主义组织的 发展潜能。

3.1.2 经济方面
相对于政治方面, 对经济方面的批判是霍尔瓦特批判资本主义的重点。因为 资本主义的政治民主化固然存在着问题,但由资产阶级开创的现代政治民主,相 对于以往的专制体制而言,存在着最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的条件的[1]541,使得人 们经历了政治民主的洗礼。 而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则不然,它虽然使得社会生产 力突破了封建自然经济的限制, 创造了以往难以想象的经济财富。但资本主义的 经济制度将阶级剥削发展到极端, 在遭遇危机时又试图以各种福利手段来掩盖其 剥削本性。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的基本原则是等级制,作为经济基础,资本主义 经济上的等级制确保了政治上层建筑的等级制,因此,只有对资本主义经济做出 更为深刻的批判, 才能充分发挥现代民主政治的活力, 为社会主义建设扫清障碍。 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这一批判的思路与对政治批判的思路类似,追溯 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史及其组织模型的发展过程。 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史以从如下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是微观层面,即经济主体的变化过程,可归结为“对独立生产者的剥 夺和经济权力的集中化[1]12” 。资本主义的积累表现为无产者化的过程,这“导致 个人经济自由的毁灭,导致对私人生产者的大量剥夺[1]12” 。资本主义经济是以市 场竞争为发展机制的,但随着资本积累的扩大,自由的市场经济常常“毁灭其自 身的基础,逐渐被大公司的寡头垄断计划所取代[1]13” 。逐渐地,竞争资本主义变
13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成了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权利逐渐集中于少数大公司,特别是其管理层手中。政 治上形式的自由与平等,在经济领域中则不复存在。 另一方面是宏观层面, 即一般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霍尔瓦特将之与资本主 义的政治方面结合起来分析。 他将资本主义的发展分为商业资本主义、竞争资本 主义、垄断资本主义与国家资本主义。商业资本主义处于受管制的阶段,竞争和 垄断资本主义处于自由放任阶段,国家资本主义也处于受管制的阶段,故又可称 为“有组织的或受管制的资本主义[1]25” 。在西欧,资本主义最初的发展是与民族 国家的形成同时的,后者保护了前者展开商业贸易。 “但贸易扩大,终将破坏限 制和垄断的基础[1]18。 ”由此经历了自由竞争与垄断的辩证法,而随着经济交往和 企业规模的扩大,国家再度发挥其组织、管制作用。 “大企业意味着大劳动,这 两者又意味着大政府。在资本主义背景下,政府是以政党为基础的[1]22。 ”如此一 来,政党便具有着将自己与经济垄断集团联系起来并代表其利益的倾向,由此, 民众的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遭到了很大程度的削弱。 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史同时意味着其组织模型为适应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化 的历史。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不变的是其基本原则——等级制。其在不同时期具 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 (大致相当于商业资本主义阶段, 即第一个管制阶段) ,封建社会那种依附性的家长式意识形态非常盛行,而“当 资本的原始积累进行时,这个意识形态成为资本主义的有效经营的障碍”[1]216, 封建社会那种家长式的等级制不再能够满足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大量的 自由劳动者,由此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意识形态, “即服从和剥削是在契约关系的 自愿基础上完成的[1]217” 。 雇佣劳动发展起来, 社会也就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这种阶级分裂以金字塔式等级制的形式表现在资本主义企 业中: “雇主??在金字塔的顶端,而工人??在塔的底端[1]219” 。这是自由放任 阶段的资本主义的特征。毫无疑问,这种组织模式是不稳固的。因此,在这一时 期,工人运动风起云涌,不仅在理论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实践中开展了各 种形式的革命斗争, 建立起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政党和工会组织。 在这一过程中, 工人阶级获得了政治斗争经验, 而且随着工业和科技的发展, 工人文化素质提高。 他们不再接受把“自己当作劳动力商品来对待[1]222” ,工人组织的规模日益扩大, 资本主义进入了有组织的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即第二个受管制的阶段) 。虽然工 人们憎恨等级制及这种制度下的无意义的劳动, 但资本主义的全部制度都是以此 为基础的。因此,资本主义不可能放弃等级制,但为了维持自己的制度稳定、掩 盖其剥削性,它需要文明地对待工人,即把工人不再当作劳动力商品、而是当作 人来看待,这“正好就是旧的家长制度的新形式[1]223” 。在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中, 工会也被纳入到了其组织结构当中, “工会并没有超越资本主义制度的界限”[1],

14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由此而形成了双重金字塔结构,企业的老板与工会的“老板”处于金字塔顶端, 位于底端的工人处于前二者共同的监管之下。 在结束资本主义组织模式发展过程的分析之后,霍尔瓦特以“效率”为关键 词对资本主义组织模式进行了批判。 这种批判包括微观的企业层面与宏观的国民 经济层面。 在企业方面, 组织的低效率的根本原因在于雇主与雇工之间的社会阶 级冲突,这至少导致五种类型的低效率:工人劳动缺乏动机而不努力工作,雇主 监督工人劳动而加大管理成本, 管理当局对创新活动的推动力很弱,对经理的制 裁机制存在问题,雇主与工人之间的讨价还价浪费了劳动时间与资金[1]239-243。在 国民经济方面, 低效率的原因可归结为七个方面:社会阶级对抗妨碍了人力资源 的最佳运用, 私有经济产生了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决策基本由少数人做出导致社 会控制与计划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寡头和垄断导致了资源的不合理配置,私有制 妨碍了社会计划的实行, 资本主义经营过程存在着浪费,劳资之间的利益冲突需 要成本极高的国家调节机制[1]244-248。 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与组织模式的变化过程可以看出, 资本主义社会的经 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 盾也显现出来了,企业层面与国民经济层面的低效率便是明证。霍尔瓦特认为, 这种矛盾的最为核心的表现是资本主义未能满足劳动过程本身中出现的需要, 因 而劳动者要素不能得到最优化发挥。 这在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 形式, 在第一个管制阶段及自由放任时期,被当作劳动力商品的工人们维持着作 为商品的最低生活水平,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论及这种情 况: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 “产生着需要的牲畜般的野蛮化和最彻底的、 粗陋的、 抽象的简单化[10]340” 。创造了产品的工人的生活境况与他们所创造的产品的精致 化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他们甚至连动物性的需要都被剥夺了,被异化为彻底的工 具、机器,而其生存还能得以保全则在于这种工具性、在于其创造产品的机械活 动, 占人口大多数的工人的需要被尽可能地降至最低。晚期资本主义鉴于工人文 化素质及政治经验的提供与丰富、 出于避免破坏性不满而改善了工人待遇, 但是, 这“并没有触动问题的本质——生产场所内部的专制等级。劳动仍然是异化的, 工人仍然不满,生产制度仍处于危机之中[1]546” 。 然而,这种危机并不仅限于经济生产当中,由于劳动生产的基础性地位,劳 动过程中的不满会扩散到整个社会生活当中。资本主义制度不仅在劳动中,而且 在社会生活中都是等级制的, 因而不能满足人们自由的需要,这是一种人之为人 的基本需要。 资本主义制度的合法性危机便由此产生, 这表现经济、 政治、 文化、 道德等各个方面。 如吴宇晖教授所言, “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霍尔瓦特显然超不过马克思。但

15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对国家主义的批判,霍尔瓦特更胜一筹。因为这是马克思无法完成的任务
11

[1]代译序

” 。 霍尔瓦特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批判可视为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批判的

现代补充,而其对国家主义的批判则是其新创见。固然,关于国家主义的典型— —斯大林体制——的反思与批判,从斯大林死后直到当今一直在继续。而霍尔瓦 特的创见在于, 将国家主义视为一种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又不同于国家主义的、在 当代与资本主义并存的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 国家主义同资本主义一起构成了社 会主义发展的双重阻碍, 因此, 霍尔瓦特也对国家主义的政治与经济方面展开了 批判。

3.2 对国家主义政治与经济的批判
本文前面已经多次提及“国家主义”一词,那么在霍尔瓦特那里,国家主义 意味着什么?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他给出了国家主义的定义: “如果 一个社会的统治阶层信奉??传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原则, 但在国家的作 用这一至关重要方面做了改动,这个社会就是国家主义的[1]24。 ”他认为“国家主 义是传统社会主义和权威性国家的混合物[1]26” 。就其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而言,这 样一种所谓的社会主义, 虽然在许多方面与资本主义是截然相反的,但并未真正 地超越资本主义的局限。 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类似,霍尔瓦特也是从追溯国家主 义产生的历史开始的,所不同的是,这种历史追溯更偏重于政治方面,在政治上 国家主义体制的结构与意识层面的分析以及对其组织模型的批判也是他对国家 主义批判的重点,而经济方面对国家主义经济模型的批判则属次要方面。

3.2.1 政治方面
根据定义, 国家主义是信奉传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原则的,这包括消 灭私有制、解放被剥削阶级、最终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主义等。在 19 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当中, 随着各种改良尝试的失败,暴力革命逐渐成为工人阶 级实现自身解放的惟一选择, 如 《共产党宣言》 所说, 作为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 “共产党人??公开宣布: 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 达到[5]307” 。但是,此时社会主义运动在实际的展开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表现为: “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往往变成了对资产阶级社会及其价值观念的幼稚 的、直截了当的否定[1]27。 ”私有制为公有制取代、市场经济为计划经济所取代、 个人主义为集体主义所取代、个人应当服从于由国家来代表的社会,如此等等, 被视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应有之义,这与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相结合,同时由于马克 思主义的创立者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运用并不清晰,建立在资产阶级经济基 础上的民主也遭到了直接否定, 代之以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压制个人自由的 无产阶级专政,即实际上的一党专政,集体主义演变为极权主义。结果,社会主
16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义政治实践的发展 “不是对资产阶级民主不完善性的清理,而是对民主本身的拒 绝[1]32” 。这种情况多数是发生在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国家当中,这是由于这样 的意识形态更容易与其类宗教的意识结构相结合。 在一定意义上, 现代性的展开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同一的,其意识结构的基 础是理性的工具性方面的片面发展1,它是对前资本主义的宗教的意识结构的否 定。霍尔瓦特将这种结构规定为: “重权威不重证据,重信仰不重事实的前理性 或非理性的思维方式[1]33” 。而国家主义的意识结构,在霍尔瓦特看来,不过是披 着社会主义外衣的宗教意识结构的变种, 它对资本主义意识结构的否定只是简单 地直接否定, 因而走向了类似于前资本主义的宗教式的意识结构,因而国家主义 所坚持的是与科学社会主义截然不同的 “神学社会主义[1]34” 。 这可以从党的组织、 党的领袖、党员个体及党的敌人四方面来看。在宗教体系中,教会组织代表着宗 教, 对前者的否定会被认为是对宗教的否定; 在国家主义中, 执政党类似于教会, 个别的党员会犯错,而党则不会,对党的批评被视为背叛行为。在教会中需要高 级教士来领导组织的发展;在国家主义政党中,这一角色是由党的首脑来担任, 他,或者更为准确地说,这一角色,作为组织的代表,也永远是正确的。由于这 两方面, 并鉴于组织团结与斗争的需要,一方面权力以服从信仰的名义集中于少 数领导——他们代表着党组织——人手中, 组成党组织的党员个体, 与教徒一样, 必须服从上层所做出的对信仰的解释, 任何背离行为都被视为修正主义——这在 宗教中被称为异端——,这就是所谓的党性论;另一方面,除了内部的等级制与 控制之外,还需要外界“敌人” ,正如宗教中所设定的神的对立面——魔鬼—— 那样。 “敌人一般是不确定的, 它不是指具体的个人, 它是一切邪恶的人格化?? 敌人在国家主义环境中有很大的功能性价值。 他的存在实际上是领导人政治专制 的惟一理由[1]40-41。 ” 以上是国家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意识结构基础, 而其真正的实现还需要落 实到具体的组织制度当中。因此,与对分析资本主义组织模型相对应的,霍尔瓦 特以苏联为参照系,对国家主义的组织模型进行了批判分析。 俄国“十月革命”作为社会主义运动所公认的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 与马克思、 恩格斯理论上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成功的条件并不相符:不是在资本主 义充分发展了的西欧发生、 而是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的沙俄发生的,不是在多 国同时取得胜利的、而是在一国取得胜利。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 革命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对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来说,都没有多少可供借鉴 的经验, 加之当时新生政权客观上面临着诸多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威胁,封建专制 传统在此时发挥了某种替代作用。国家作为强力组织能够在短时间内集中人力、
1

工具理性的发展固有其弊端,但这与此处关系不大,故在此不予论述,而将在本章第三节中提及。 17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物力、财力,能够满足保卫政权、建设经济的需要。这样,革命初期的社会主义 要素逐渐为国家主义要素所取代:以社会主义的名义, “国家的权力毫无阻碍地 发展,直至社会的所有方面都受到了国家的调价和节制。以这样的方式,一个国 家主义的组织体系发展起来了[1]227” 。这样的组织是以“一个人管理原则为基础的 铁板一块的模式。指令是单方向的:从社会金字塔的顶部向它的底部贯彻[1]227” 。 因此, 国家主义虽然与资本主义一样都是等级制的, 但它却是单一的金字塔结构, 在这结构中, 执政党成为联系顶端与底层的装置,执政党的组织模式扩展为整个 国家管理社会的模式, 而执政党则在这个模式中扮演了精英集团,成为这个组织 体系的核心,整个社会生活也就日益政治化了。 在这样的组织模式之下, 民众同样是不自由的,不过这种不自由并不像资本 主义社会中那样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而是体现在政治领域,即没有政治自由。 国家主义宣称信奉并忠于社会主义,那么,民众就应当享有充分的、真实的政治 自由权利, 至少国家应当推进这种权利的实现。党—国家—社会三者所形成的环 环相扣的金字塔式等级模式使得政治自由名存实亡, 甚至连资本主义已经创造出 的民主政治也被一并取消了。因此,国家主义陷入了自己所制造出的矛盾之中, 无论执政党在发展经济方面成功与否,民众对政治改革的要求都只会是越来越 高。

3.2.2 经济方面
国家主义的“集权的政治体制要求集权的经济管理[1]475” ,因此,国家主义的 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都是一致的。国家主义的这样一种极具政治性的组织模式, 其效率的低下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而在经济方面——一个可以相对量化 的领域——中尤为明显。 从苏联的历史来看, 由于沙俄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落后,加之政权建立之初所 面对的国内外严峻形势, 若按照西欧资本主义模式来发展经济,不仅不符合社会 主义的基本原则, 而且难以短时间内摆脱经济落后情况,政权的稳定性也就受到 了威胁。因此,国家,更准确地说,执政党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因而, 在苏联的经济建设中, 政治之于经济的反作用相较于经济之于政治的规定作用更 为明显, 经济组织模型是按照政治组织的模型建构起来的,因而其组织原则也是 相同的。因此,霍尔瓦特同样按照企业和国民经济这两个层面,对国家主义的组 织效率进行了分析。 首先是在企业这一微观层面:国家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一样,是划分为 不同的阶层的, 它同样面临着缺乏激励机制的问题;除了像资本主义企业当中的 内部监督成本之外, 同时要监督企业各级经理, 他们不同于资本主义企业的雇主, 因为他们受雇于国家, 这就增加了企业的监督成本;由于实行指令化的经济而无
18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需考虑市场,企业没有创新的动力;由于企业经理主要考虑的是政治上的效率, 因而必须执行上级的指令, 这浪费了为企业做出经济决策的时间并提高了经济的 复杂性; 国家主义经济虽然极大地避免了资本主义经济当中出现的讨价还价以及 罢工,但为此所付出的各种灌输、教育、宣传等的成本却是存在的;国家主义经 济不能恰当地利用市场与价格体系[1]249-252。其次是国民经济这一宏观层面:国家 主义经济实行国家的完全垄断, 因而消费结构遭到扭曲,人民的特殊消费需要得 不到满足; 国家主义的僵硬的行政计划阻碍了有效地调控经济的可能性,官僚组 织对国民经济的协调能力低下; 由于国家控制整个社会,因而其仲裁及相关费用 要高于资本主义国家[1]243-254。

3.3 对资本主义与国家主义的总批判
在前两节中, 我们论述了霍尔瓦特关于资本主义与国家主义的政治、经济批 判的大体轮廓。 政治与经济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两大方面,同时二者也是社会生 活中相互联系的两个基础领域。 在前面的论述中也已简单提及经济基础与政治上 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而要更为深刻的理解二者的关系,需要将它们置于社会这样 一个更为宽泛的框架之中, 在霍尔瓦特的理论中则是将它们落到社会权力及其所 导致的社会分层方面。 因此, 霍尔瓦特研究了资本主义与国家主义的社会分层问 题,并将问题上升到哲学层面,与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卢卡奇的物化思想联系起 来。

3.3.1 对资本主义与国家主义社会分层的分析
在进入对资本主义与国家主义的社会分层的分析之前, 霍尔瓦特首先论述了 他分析这两种阶级社会中阶级关系的关键概念:社会权力。 在霍尔瓦特看来, 资本主义与国家主义都是不平等的阶级社会,阶级对抗依 然存在。但是,他并没有沿用马克思所规定的、主要以财产为根据的阶级概念, 也没有使用其他分析家所提出的诸如权威、统治等范畴,而是采用了囊括以上范 畴在内的社会权力,其涵义是: “通过以一种重要方式影响他人生活的决策,为 社会体制的运行动员必要资源的能力[1]66” 。霍尔瓦特指出,权力是关系性概念, 在关于社会分层的分析中,权力通常是指相对于他人的“超量权力(excess power) ” ,这种权力产生等级、阶级斗争。具体说来,社会权力包括政治权力, 其“基本特征是它以使用或威胁使用物质力量为基础[1]70” ;经济权力,其“以对 生产性财富(生产工具)的所有或控制为基础,这些生产性财富是权力关系的工 具[1]67” ;操纵性权力,它是对人的思想观念的控制。在阶级社会,社会权力的分 配是不平等的, 这导致另外两种重要的社会平等,即消费财富和社会名望的不平 等。权力、收入与名望构成了社会阶级的组成要素,并由此而产生出一种阶级意
19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识。 虽然一般说来,资本主义与国家主义都是具有等级制的、金字塔式1的社会 分层结构的社会形态,但由于这种结构产生的历史、机制等原因的不同,而产生 了不同的分层结构。 一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层结构, 它是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起 来的, 因此霍尔瓦特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单位——企业——开始分析的。 “企 业是一种典型的具有等级结构的组织[1]76” ,其包括顶端的所有者、中层的职员与 底层的操作者, 同层次的人的交往与联系以及保卫共同利益的需要,这样一种企 业内部的分层放大到了整个社会当中,社会分层采取了与之类似的结构,即分为 统治阶级、中间阶级和工人阶级2。关于中间阶级,霍尔瓦特同意又将之称为服 务阶级,顾名思义,处于这一阶级的人是将自己的工作指向统治阶级的,这样, 服务阶级便将自己与统治阶级联系在一起, 他们之间的区分远小于他们同工人阶 级的区分。接着,霍尔瓦特用一种中间性的精英概念来定位统治阶级。所谓“精 英”是指“在一个较大的功能性团体内具有最高社会地位的团体[1]79” ,相对于其 他阶级掌握,他们掌握着更多的社会权力,特别是其中的经济精英。 二是国家主义社会的分层结构,与资本主义不同,这种分层结构虽然也表现 在企业当中, 但其来源于国家体制的扩展。 国家主义的社会分层包括顶端的领袖、 中间的官僚和底层的群众(工人阶级) 。领袖是享受着各种特权,同时也是官僚 阶层权力的授予者, 他们共同构成官僚性上层建筑或统治阶级,他们各层次之间 也有着权力的差异。 而作为基础的工人或群众——官僚性上层建筑宣称是代表他 们而统治的——则处于服从的地位,虽然这与官方宣传的意识形态是截然相反 的。因此,分析资本主义统治阶级的、与权力相关的精英概念同样适用于国家主 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是,在国家主义中, “政治精英是主导性的,起着统合作 用[1]95” ,各种功能性团体的精英都是执政党成员。 最后,霍尔瓦特对资本主义与国家主义的社会分层做了对比总结: “在资本 主义中,政治权力大多来源于经济权力。在国家主义中,这种元素颠倒过来了。 在前者,国家归根结底是由富豪统治的;而在后者,统治由政治贵族统治??在 资本主义中,工人阶级服从于资本;在国家主义中,工人阶级服从于国家。处于 支配地位的两个阶级分别是资产者和政治贵族。 前者包括经理和其他统治精英以 及服务阶级;后者包括政治领袖和官僚[1]97。 ”总而言之,这两种存在着阶级剥削 的体制的主要区别在于: “在资本主义中,剥削和社会权力的分配主要是通过经
1

在此有必要将之与组织模式当中提到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双重金字塔结构与国家主义社会的单向金字塔结 构区分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分别处于金字塔顶端的企业老板与工会领导人,就其权力、财富与名望来 判断,是处于同一阶层的;而在国家主义社会中,这两种金字塔结构是重合的。 2 由于在第二章第一节“过渡期理论”当中还需要讨论作为社会主义过渡的主体的工人阶级,因此在对资 本主义与国家主义的社会分层的讨论中,不涉及工人阶级的分析。 20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济手段进行的;在国家主义中,这些则更多地是通过政治手段实现的

[1]98

。 ”

3.3.2 对资本主义与国家主义的哲学批判
在关于资本主义与国家主义的批判最后, 霍尔瓦特将一系列批判上升到了哲 学层面。在此,他一方面像马克思、卢卡奇那样,用异化、物化概念来分析资本 主义社会, 而另一方面他又将这些概念运用到对国家主义的批判当中。在霍尔瓦 特看来, 资本主义与国家主义同样是异化的社会形态,而这种异化在二者中却有 着不同的物化形态,即资本主义的商品拜物教与国家主义的职位拜物教。 3.3.2.1 异化 异化,就其基本涵义来说是指“人类存在与本质的分离
[1]99

” 。这一概念是黑

格尔哲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 后来马克思将之运用到对资本主义经济乃至整个社 会的分析当中。因此可以说,在马克思主义传统中, “异化”这一术语虽然产生 于哲学中,但它却表征着整个阶级社会的各个方面。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 稿》中,马克思以“劳动”概念——其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当中已经提出但 并未得到重视——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霍尔瓦特认为,虽然异化现 象错综复杂, 并且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马克思所批判的资本主义社会,而且存在 于马克思未曾想到的国家主义社会当中, 但是马克思以劳动为基本分析范畴的做 法是一条有价值的捷径。因此,他按照马克思的思路,结合资本主义与国家主义 的现实情况,重新阐释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马克思一样,他认为,异化表现 为“劳动的异化、劳动产品的异化和人与他人和社会关系的异化[1]103”1。首先是 劳动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当中,工人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私人雇主, “与 自己的劳动力分离时, 异化劳动就出现了[1]103” 。工人的劳动不是为了满足劳动本 身的需要, 作为雇佣劳动这样一种强制劳动,它是为了满足雇主获得剩余价值的 需要。在国家主义社会当中,劳动同样是异化的,不同的是,工人将劳动力出卖 给的是国家,并由各级官僚来管理。其次是劳动产品的异化,这是劳动异化的直 接后果。在雇佣劳动中,所有劳动产品为雇主所占有,后者同时占有剩余价值, 这增强了雇主的权力。但是, “产品一旦与直接生产者疏离,它便倾向于逃避各 种控制,开始过一种完全独立的生活,成为一种自主的、威胁性的力量[1]105” 。经 济上人们所创造的产品、市场、政治上人们所创造的政党、工会、国会,逐渐成 为独立于人的、非人的力量统治着人,控制着人的社会关系。最后是人与人关系 的异化、 疏离, 这是前两种异化的必然结果。 前两种异化造就的是异化了的社会, 身在其中的社会成员表现为相互竞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在资本主义社会 当中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抗,而在国家主义社会中则表现为工人(群
1

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中关于异化劳动的表述,除了这里的三方面之外, 还包括人同自己类本质相异化。 21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众)与官僚阶层的对抗。因此, “异化既影响着统治阶级,也影响着被统治阶级
[1]106

” 。 那么异化的原因何在呢?霍尔瓦特认为,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

稿》 当中给出的原因是模糊不清的, 因此他给出了自己关于异化原因条件的理解: 条件 1,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售;条件 2,存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条件 3, 劳动和政治活动以一种使纪律和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方式等级式地组织起来。 条件 1 表明劳动力不归劳动者本人所有,那么这就是对自我决定的否定,条件 2 使得某些劳动是强迫性的, 劳动者选择劳动类型的自由受限,条件 3 则使得前两 者制度化了。 霍尔瓦特同时认为,异化的这三方面条件在资本主义和国家主义当 中都是存在的[1]106-107。因此,真正的社会主义必须消灭这三大条件才有可能消灭 异化。 而这又需要具体分析资本主义与国家主义当中的异化现象的表现,霍尔瓦 特在此运用了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所提出的“物化”概念。 3.3.2.2 物化 众所周知,在卢卡奇提出“物化”概念时,他并未见到《1844 年经济学哲 学手稿》 ,而是根据马克思《资本论》当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得出了这 一与“异化”极为相近的概念。因此,卢卡奇关于物化现象的批判,与马克思一 样, 也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 卢卡奇认为,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了这一事实: “人自己的活动, 人自己的劳动, 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 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 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 同人相对立??这种情况既发生在客 观方面, 也发生在主观方面[4]150” 。因此他是从客观的物化世界和主观的物化意识 两方来批判资本主义的物化现象,而霍尔瓦特指出, “物化是指这样一种状态,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表现和体验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社会关系失去其社会性 质,被神秘化为技术的、交换的或行政的关系[1]108” 。可见,他的批判关涉到了经 济权力至上的资本主义与政治权力至上的国家主义。当然,在这两种社会中,物 化现象的表现是不同的, 前者集中表现为商品拜物教,后者集中表现为职位拜物 教。 霍尔瓦特认为, 在资本主义物化过程中, 市场关系的泛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所有能够出卖和不能出卖的东西,在资本主义社会当中,都成为了可以用金钱来 衡量的商品。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但在资本主义的物化社会当中,社会关系 为商品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遮蔽: “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 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 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 系[11]138。 ”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当中到处弥漫着的商品拜物教。 如果说在关于物化的分析中,霍尔瓦特更多地是沿用了马克思、卢卡奇的方

22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式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物化现象,那么在国家主义方面, “霍尔瓦特的贡献就是把 马克思-卢卡奇对资本主义的物化分析运用于分析国家主义的意识形态,从而完 成了对职位拜物教的分析[1]代译序 18” 。霍尔瓦特认为,关于资本主义物化的论述大 都适用于国家主义的物化,但是根源不同,在国家主义中,物化之所以发生,是 由于 “官僚关系的泛化??人被简化为他所拥有的职位??官僚制引起了生活方 式和劳动方式以及作为其结果的意识适应国家主义社会基本条件而进行的调整
[1]114

” 。如果用“职位” 、 “任职者”等政治性术语来取代“货币” 、 “所有者”等这

些经济学术语,则可以发现,马克思关于异化的分析同样适用于国家主义社会。 因此,简单来说, “职位拜物教是将人的实际关系隐蔽在非人的官僚规则的面纱 背后,是对任职者活动的一种神秘化[1]115” 。当然,这样一种拜物教在资本主义社 会当中也是存在的,但远远不如国家主义那样普遍、那样具有基础性地位。 总而言之,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与国家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官僚结构都是 独立于人的、非人的并控制着人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下, “整个社会而不仅仅是 其个体成员,就成了病态的[1]116” 。

3.4 本章小结
至此, 本章完成了霍尔瓦特关于资本主义与国家主义的批判的论述。暂不论 其正确与否,可以说,他的批判是全面的:首先,对资本主义与国家主义的政治 经济两大方面做出了批判, 并且,这种批判是根据两种社会形态的特定所做出的 各有侧重的批判;其次,通过前述批判,霍尔瓦特发现资本主义与国家主义在社 会分层结构上的类似性, 即二者都是一种不平等的、 依然存在着阶级的社会形态, 在这种社会形态中,人是异化了的,并由于各自特性而表现为不同的物化形式。 在霍尔瓦特的社会形态理论中, 对资本主义与国家主义的这一系列批判是清理地 基的工作,在此基础上要设计出不同于二者的、真正的无阶级的自治社会主义。

23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 4 章 霍尔瓦特社会形态理论的建构
在霍尔瓦特看来, 资本主义与国家主义无论表现得如何不同,归根结底都是 异化的、 物化的阶级社会。 社会主义是一个无阶级的社会, 只有在这样的社会中, 人才有可能消除异化,实现马克思所设想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可以说,无论是 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这样的社会是一切马克思主义者的最高理想。因此,在完成 对资本主义与国家主义的批判之后,霍尔瓦特开始其社会形态理论的建构任务, 试图设计出自治社会主义理论蓝图。这一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过渡理论,以 之作为承接现存社会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桥梁, 二是自治社会主义建设理 论, 这是关于社会主义本身的价值必要性、 组织模型、 政治经济制度建设的理论。

4.1 过渡理论
无论是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还是利用议会斗争的形式,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之后并不能立刻建立起社会主义,因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 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从作为阶级社会的资本主义、国家主义到无阶级 的社会主义需要一个过渡阶段, 而关于这一阶段的理论则是过渡理论。在霍尔瓦 特的社会形态理论当中, 过渡理论是其正面建构的第一个环节。这一环节又包括 三个具体方面:分析作为过渡主体的“新工人阶级”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向社 会主义过渡的一般契机与战略;最后,根据不同国情,提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具体途径。

4.1.1 过渡主体:新工人阶级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以无产阶级作为消灭剥削制 度、实现人的解放的革命主体。自此之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 义运动中,无产阶级,更准确地说,工人阶级,成为理论与实践的主体。但是, 在霍尔瓦特看来,这面临着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一战之后,社会主义运动分 裂为革命派(以苏俄为代表)和改良派(以西欧社会民主党为代表) ,后者并未 提出系统的过渡理论, 前者虽然提出了相关理论,但其实践的结果却是建立了国 家主义而非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随着社会福利制度的日 益完善, 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工人阶级的革命意识与社会主义觉 悟日益下降, 这也与马克思所描述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工人阶级状况形成了极 大反差。马克思主义传统的过渡理论似乎不再适用了。因此,如果我们还承认工 人阶级在过渡期以及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当中能够发挥主导作用, 那么就有必要 对这一主体根据当前现实变化而做出对应分析。

24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霍尔瓦特指出,在当代,劳动力结构出现了根本性变化,这表现为: 一方面,就工人阶级内部结构而言,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进展,以往革命理 论与实践所依靠的体力工人团体的份额在不断下降, 他们已不再可能提供新社会 制度的发展基础。因此,如果教条地坚持传统的过渡理论, “成功了,往往导致 国家主义;流产了,则导致法西斯主义[1]492”1。 另一方面, 就社会阶级关系而言,马克思关于社会阶级简化为资产阶级与无 产阶级两极的设想不再完全适用,在当代资本主义与国家主义国家中, “旧有的 中间阶级确实似乎消失,但代之而起的却是由专业人员、技术人员、职员和销售 人员以及政府官员所组成的新中间阶级” 。 为适应以上变化,霍尔瓦特提出了“新工人阶级”的概念。这一概念“意味 着体力劳动和非体力劳动之间以及劳工和工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 新工人阶级将 包括越来越多的社会团体, 直至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工人??到那时,我们将拥 有完全的社会主义了[1]516” 。由此可以发现,这一概念实际上是动态的,并且,如 果我们联系霍尔瓦特对资本主义、国家主义在哲学层面的批判则可发现,这一概 念还具有哲学意义。 “新工人阶级”概念表明资本主义、国家主义同社会主义之 间的断裂,这种断裂就逻辑上而言,在资本主义、国家主义当中,随着异化、物 化现象的深入也越来越大, 而就实践而言,这种断裂恰可以使得越来越多的团体 认识到当前体制对于自身的压制,从而开始为向社会主义过渡而斗争。社会主义 实现标志着新工人阶级的范围达到最大,同时也标志着这一阶级的消失,因为在 社会主义社会当中,异化劳动消失了。

4.1.2 过渡的一般契机与战略
4.1.2.1 过渡契机:需要危机 人类历史是人自己创造的,因此,社会变革也必须是由人来完成。在这一宽 泛的意义上来说,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承担者就是人本身。人只有通过对自身所处 环境的反思才能意识到向新社会制度过渡的必要性, 由此而加入到 “新工人阶级” 当中。 而涉及到环境则必须提及需要。 人只有满足一系列的需要才能存在、 发展, 而一个社会如果不能满足、甚至抑制这些需要,毫无疑问,这样的社会是异化了 的、需要变革的社会。因此,霍尔瓦特根据社会学家伯拉罕·马斯洛的所提出的 “需要理论” ,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契机做了阐述。 人的需要可以分为微观个人层面与宏观社会层面。 霍尔瓦特根据马斯洛的理 论,认为个人有四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情感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或自敬
1

也有学者将以苏联为代表的国家主义(或斯大林体制)与以纳粹德国为代表的法西斯主义一同视为极权 主义(这一点可以参见汉娜·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 ) 。这也在一定意义上支持了霍尔瓦特关于反资 产阶级革命的之结果的看法。 25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四种需要形成了一个由低到高的等级序列。霍尔 瓦特认为, 如果个人的这四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成为病态的人,那么由病态的 个人所组成的社会无疑也是病态的,进而言之,这种不满足或是阻挠满足还会生 产改变现状的动机。这样,需要问题便进入了社会层面。霍尔瓦特对社会需要做 了总结,同样也包括四个方面:物质需要、文化需要、政治需要以及对真实性和 自我决定的需要, 这同样是由低到高的需要等级序列。虽然资本主义与国家主义 这两种制度满足以上需要的方式、顺序有所不同,但都以如下这种方式“走向同 一状态: 物质的、 文化的和政治需要的相对满足将产生使社会在自决方向上彻底 变化的压力[1]531” , 换言之, 需要的危机为自治社会主义的出现提供了动力。 那么, 一般而言, 这样的变化, 或者说, 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应当如何实现呢?前面提到, 过渡的主体是新工人阶级, 虽然它在结构构成上不同于旧的工人阶级,但二者相 同的一点是,它们都是由劳动、准确来说是异化劳动所标示出来的。因此,问题 就可以具体化为,如何能够通过劳动而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4.1.2.2 过渡战略:劳动自治 霍尔瓦特指出, “需要由劳动满足” ,这包括两方面的涵义:在满足物质、文 化与政治需要时,劳动表现为工具性的;在满足自决需要时, “劳动成了享受和 需要,劳动本身就是目的[1]496” 。因此,对劳动的分析不仅是批判资本主义、国家 主义异化的捷径, 而且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突破口。在资本主义与国家主义 中, 劳动变成异化劳动, 而在社会主义当中, 与劳动作为享受、 需要与目的相应, 则要求消灭异化劳动,前面已经提到异化的三大原因1。那么,如何处理劳动才 能消灭异化的三大原因呢? 我们已经知道,在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下,劳动力是出售给私人雇主,而在 国家主义的国家所有制下,劳动力是出售给国家雇主。因此,在这两种所有制形 式下, 劳动力都只是作为商品, 因而劳动也就不可能是作为满足自决需要的劳动。 因此,消灭条件 1 就必须先将这两种所有制变为社会所有制, “这意味着不存在 一个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特殊阶级??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一个所有者?? 每个人都平等地进入合乎所拥有的生产资料[1]300-301” 。这样,自决劳动得到了所有 制保障,相应地,支持条件 2 与条件 3 的所有制基础被消灭。因此,在社会所有 制下, 劳动力归属于劳动者, 劳动分工不再因权力层次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社会 阶级。那么,这一点如何实现?霍尔瓦特经过考察列宁的先锋政党战略、马尔库 塞的知识分子革命战略之后,提出了第三种战略,即劳动自治,进而达到在市场 部门以及非市场部门的普遍自治。他认为, “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自治??如
1

参见本文第 18 页,为行文方便,这里依然使用条件 1、2、3 来代指异化的三个原因。 26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果普遍自治被植入资本主义社会或国家主义社会,它将逐渐瓦解旧的生产关系, 被瓦解的制度最终将被某种与自治更相容的事物所取代[1]537” ,只有这时,社会主 义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至于自治如何引入以及引入的形式,则要视不同国家的情 况再做出具体的规定。

4.1.3 三种具体过渡途径
在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具体途径的分析中,霍尔瓦特区分了资本主义国 家、国家主义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过渡途径。简单说来,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实现 满足人的自由需要的经济民主, 国家主义国家需要保护政治自由,建立有效的政 治民主,而不发达国家则需要面对以上的双重任务。 首先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了政治民主,其过渡 的阻碍主要是在经济方面,因此,结合一般过渡战略,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战略 是在经济中实现劳动者自治。在此,霍尔瓦特是从现存的有利条件出发,即利用 资本主义是民主制度, 设想工人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创造的两大组织——工会 和社会主义政党的——得以发展壮大,前者包括了大多数工人,后者通过选举而 赢得大选、控制政府。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政党主导或控制的政府至少可以 采取七个方面的政策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霍尔瓦特将这七方面政策分为了 两大类, 即创造过渡的前提条件的四种政策与实现实际过渡的三种政策。前者包 括: 增进社会富裕的高增长率, 这是产生过渡动力以及实行一定的社会计划的物 质基础;为消除贫困而进行收入再分配,有助于促进平等,为高级需要的出现提 供条件; 使所有人接受不受除了其自身努力和动机之外的任何限制的、能够发展 自己潜能的各种水平的免费教育;大力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1]555-557。后者包括: 产业民主政策,即一方面在企业中实行雇主与劳动者的共决制: “共决制意味着 在车间内部和公司一级的参与,工人直接介入前者,而工会参与后者[1]559” ,另一 方面工会参与国民经济政策的制定;生产资本社会化政策,实行与资本主义私人 所有制根本不同的集体所有制; 建立生产合作社, 它是一种并以集体财产为基础、 “介于私人所有企业和社会所有企业之间的形式[1]574” , “是一般社会主义改造战 略的组成部分[1]577” 。 其次是国家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与资本主义相反,国家主义发展了经济 计划的方面, 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风险与危机,其过渡的主要障 碍在政治方面,因此,结合一般战略,国家主义的过渡战略是改变政治上的集权 统治, 实现人民的民主自治。 霍尔瓦特首先否定了以秘密结社的方式实现过渡的 方案,因为历史证明,这带来的是国家主义而非社会主义。他在此看重的是知识 分子的引导、启蒙作用与工人阶级的实际行动相结合。他认为,在国家主义中体 制当中, 作为社会主义者的知识分子所应当做的,是恢复社会主义语言的本来意
27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义, 描绘社会主义的蓝图, 使得人民认识到国家主义自身忠于社会主义而反社会 主义的悖论。进而,在这种启蒙氛围下,工人阶级认识到,只有在政治自由的制 度下,工人阶级的利益才会实现,因此他们加入到知识分子的斗争当中去。工人 阶级的斗争实现工人的自我管理,这是权力分散化过程的开始,随之社会的大多 数人与前二者一起要求政治权力的分散化,即政治民主。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主 义自身的矛盾及其向着有利于政治民主方向的解决, 推动了国家主义向社会主义 的过渡。 最后是不发达国家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由于不发达国家既没有政治民主,也 没有经济民主,因此其向社会主义过渡就需要解决政治、经济两方面的问题。霍 尔瓦特认为, 这些国家要实现社会主义,不必以资本主义或国家主义作为过渡途 径, 而是可以选择一条更直接地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条道路可以分为政治和 经济两个方面。政治方面首先需要夺取政权,这就要求建立政党(根据不同的政 治情况,可以是公开的或秘密的) ,其包括革命的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流氓 无产者,如果不存在这样的政党,则可以由军队来完成夺取政权的任务;其次是 实现政治稳定, 建立起由社会主义政党支配的政治制度。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 一个基本先决条件,但它并不会自动导致经济增长。因此,霍尔瓦特在经济方面 为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做了一些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政策设计,如促进工业化、农 业上的土地改革、建立中央计划机构,资本主义过渡中的工人管理等等。 完成了霍尔瓦特关于当下过渡条件以及未来过渡形式的分析之后, 我们便可 以正式进入其社会形态理论的建构方面的第二个、 亦是核心环节——自治社会主 义建设理论。在这一部分,霍尔瓦特“奠定了政治上以自我治理为基本特征、经 济上以自我管理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1]代译序 21” 。

4.2 自治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在对资本主义与国家主义的批判中,霍尔瓦特基本上是从政治、经济、组织 模型 (根据情况不同而侧重于政治组织或经济组织)以及社会分层与哲学这几个 方面来进行的。 霍尔瓦特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的运思路向与此基本一致,而 又有所不同。既然要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有相应的结构支撑,因此关于自治社 会主义的建设也包括了政治、经济、组织模型这三方面,这构成了本节的后三部 分。 由于社会主义社会不再是存在等级的阶级社会,因而前二者那里存在的社会 分层在社会主义当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因此这部分没有所谓的社会分层问题。 而与对资本主义、国家主义的哲学批判相对应的,是关于社会主义的价值论证, 这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价值论基础,因此这构成了本节的第一部分。

28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4.2.1 自治社会主义的价值论证
对资本主义与国家主义异化、物化现象的批判,不仅揭示出需要危机成为过 渡的契机, 而且与自治社会主义的价值论证密切相关,因为社会主义必须是对异 化、物化的克服,是一个以正义为核心价值观的、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实现人 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 霍尔瓦特认为,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国家主义,作为异化的、物化的社会, “阶级关系的存在产生了同样的推理模式和同样的价值导向[1]257” , 此即功利主义 的或效用主义的伦理学, 它将所有价值像经济价值那样量化了,无论它服务于资 本主义的个人主义, 还是国家主义的集体主义, 都是将最高善指向了人本身之外, 这显然是与社会主义不符的。 因此,功利主义或效用主义不能成为社会主义的主 导伦理学。 霍尔瓦特通过对革命和解放战争的分析认为,这些行为背后是一种追 求公正、正义的理想作为精神动力,而“由于社会主义只能作为一个真正的革 命??的结果建立起来, 所以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可能会发展其一种正义的伦理 学[1]257” , 正义是真正人类生活的一个前提。霍尔瓦特所提出的正义理论可以分为 逻辑分析与实践运作两个方面。 首先是分析正义概念本身的内部关系。霍尔瓦特认为,正义是由自由、平等 和团结这三方面构成的。 通过对资本主义和国家主义的批判可以发现,这三者表 面上是作为其主导的、或追求的价值理念,但实际上都没有得到实质上的实现, 因而它们都不是真正的正义社会。之后,霍尔瓦特又对这三者的关系做了考察。 首先, 自由与平等是 “紧密地相互补充的。 如果每一个人都应当是自由的, 那么, 每一个人必须的平等地自由的” 。特权的存在不仅意味着不平等,而且意味着不 自由, “平等的自由意味着自由的平等[1]287” 。其次, “团结使(实质的)自由和平 等成为可能, 自由和平等使团结成为必需[1]288” 。这三者构成了社会正义的充分且 必要条件,而且,虽然三者联系密切,每一者都包含其它两者,但它们之间不可 相互替代、偏废其一。 其次是提出实现正义的一般方法。霍尔瓦特指出, “如果要设计一个正义的 社会,我们首先必须使它的概念具有可操作性[1]290” 。霍尔瓦特的方法是,根据正 义概念三部分的关系, 并考虑可操作性, 来选取其中之一的平等作为突破点, “平 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1]355” 。 “平等必须在生产领域中、在消费领域中和在社会领 域中实现[1]293” ,亦即生产者平等、消费者平等和公民平等。相应地,实现着三个 领域的平等的一般措施如下: 关于生产者平等, 这意味着平等地使用生产性资本, 因而其必须为社会所有, 这又要求生产者自我管理与社会计划; 关于消费者平等, 这意味着公正的收入分配, 这需要以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相结合为基本原则;关 于公民平等,这意味着权力的平等分配和对政治决策的有意义的参与[1]293-295。
29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当然, 完美的、 正义的伦理学只有通过具体的结构支撑才能得以实现。 因此, 以这种关于正义的伦理学为价值基础,, 霍尔瓦特接下来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结构方 面展开了论述。

4.2.2 自治社会主义的组织模型及效率
霍尔瓦特指出, 社会主义的组织模型的原则必须消灭产生阶级分层的权力等 级制。无论是资本主义的双重权力结构,还是国家主义的单一权力结构,最终所 带来的都是权力向少数人的集中,从而形成了社会阶级。而社会主义组织的权力 结构是真正多元的。那么这样的组织模式是什么样的呢? 霍尔瓦特认为, 社会主义不等于无政府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当中依然存在 等级制度, 但这种等级制度是起协调作用的、 而不是产生权力不平等分配的制度, 这样的等级制度保障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正常运行。 这样的等级制度是在多元化权 力结构的制约下的, 因而不会产生资本主义与国家主义等级制下的阶级。社会主 义的等级制具体表现在两个活动或决策领域当中: “第一个领域与价值判断有关, 因而,每一个人都应包括在内;在第二个领域内,有关技术方面的决策,是在技 术的能力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做出的。第一个领域的决策是政策方面的指示,第 二个领域的决策是技术方面的指示。 前者是在组织的所有成员都行使的政治权力 的基础上做出的; 后者是在每个成员在劳动分工中生长起来的特殊的专业权威的 基础上做出的[1]236-237。 ” 在霍尔瓦特看来,显而易见的是,社会主义是与当代存在的资本主义、国家 主义的社会秩序完全不同的。 其效率也就同时避免了二者的消极方面而是高效率 的。当然,由于没有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建立起来,因而其效率没有准确的现实 论据来证明。在此,霍尔瓦特以南斯拉夫为标本来分析,因为它经历了资本主义 市场经济、国家主义式中央计划经济,并最终开创了自治经济。经过分析南斯拉 夫自治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 霍尔瓦特总结了社会主义组织模式在企业与国民经 济层面上的效率特征:在企业层面,工作动力即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监督成本 降低, 束缚创新动力的因素被去除, 制裁相对较快和适当, 帮助困难企业制度化, 避免破产,罢工稀少;在国民经济层面,教育公平化使得社会垂直流动性提高, 收入分配更平等,社会控制最有效力,社会计划与市场相互协调,国家干预降调 最低[1]262-263。总而言之,在社会主义组织模式“至少和每一个其它的经济制度一 样的有效率, 并且有能力取得这两个替代制度之外的利益,所以它是更有效率的
[1]264

” 。这同时也加强了对社会主义建设之必要性的论证。 在完成了对社会主义组织模式及效率的阐释之后, 霍尔瓦特进而对自治社会
30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主义的具体制度建构做出了详细的设计 ,总体而言包括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两 大方面。

1

4.2.3 自治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我们通过对社会主义正义伦理学的考察已经知道, 实现社会正义关键在于平 等,其中政治方面是实现公民平等。为了实现这一公平,霍尔瓦特针对现代政治 体制的两个组成部分——国家和政党——来做出具体的设计。 首先是国家组织制度方面。在现代政治当中,国家是主要的政治机构,按照 马克斯·韦伯的定义, “国家是在既定的领土之内具有合法地使用暴力的一种垄 断的社会组织
[1]364

” 。因此,在一个阶级社会当中,国家是为维护统治阶级、依据

该阶级所指定的法律而使用强制或暴力的。那么,在社会主义这样一个无阶级的 社会当中,国家扮演何种角色呢? 按照传统马克思主义观点, 在无阶级社会当中,国家也应随着阶级的消灭而 消灭。如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中认为,政治解放所创造出的 政治国家依然是异己于人的、 “是用间接的方法把人们联结起来的,这仍然是人 的类本质异化的表现[12]22” 。这种理念,在资本主义的观点中被视为乌托邦,而在 国家主义观念中则被推到可望而不可及的“未来” 。结果,国家权力得到了加强。 霍尔瓦特坚持了这种传统的观点,并认为,在未来社会主义当中,国家的镇压, 主要是政治镇压功能应当消灭,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却应当保留。因此,社会 主义的国家主要地不再是韦伯所规定的使用暴力的社会组织, 而应当是提供公共 服务的社会组织,这就要求将国家的权力分散化,削弱中央集权。为此,霍尔瓦 特设计了国家各组成部门之间的横向分权2,以及中央(联邦)同地方之间的纵 向分权。 在横向分权方面, 霍尔瓦特借鉴并修正了洛克、 孟德斯鸠等提出的分权学说。 传统分权学说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这对应于三种不同的活动,即规则 的制定、执行与裁决。霍尔瓦特认为,这一分权原则在本质上是正确的,但需要 经过修正才能适应自治社会主义的国家组织需要。为此,霍尔瓦特设计了六个基 本的职能部门: 立法机构负责做出关于整个国家的基本政治决策,具有完全的政 治控制力;三权分立学说中的行政机关改为执行委员会与执行公共管理的部门, 前者对由议会做出的政治目标的实现负责,拥有充分的实施主动性,后者负责应 用法律与实现执行委员会的决策,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司法机构对应于 公民、国家机构、自我治理团体与自我管理团体四种犯罪主体,因而有四种对应
1

鉴于引言中所说原因,这里不能将霍尔瓦特所提出的机构一一列举,而只会论及其中一些较为重要的机 构。 2 为了较为全面地说明霍尔瓦特所做出的国家各部门之间的权力制衡机制,故仅以中央(或他所提及的联 邦)为例说明。 31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审判机构,即民事与刑事法庭、行政法庭、宪法法院与联合劳动法庭,司法机 构必须是中立和独立的; 为了保障以上四者的正常运转,除了它们之间的相互控 制之外, 还需设立两个单独的控制机构,实施对金融事务及其他的每一个事务方 面的控制;这样形成了五个公共管理部门,对于在这些部门工作的人员的选拔、 招募需要再增添一个部门,即招募委员会[1]372-386。 在纵向分权方面, 霍尔瓦特区分了三种国家的组织形式: “公社、 共和国 (或 地区)和联邦(联盟)[1]387” 。之后,他由高到低对各个层次的组织职权做了划分: 联邦负责国防安全与对外关系, 并负责协调国家内部关系的协调,因此联邦必须 “统一所有的子系统的运行, 以保证整个系统的全面运行[1]456” ,联邦层面上的六 大机构与共和国层面上执行相应职能的机构没有等级上的隶属关系; 共和国一级 的组织结构与联邦大体相同, 共和国管理需要国家管理的一切活动,核心是制定 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政策,并在其管理范围内予以执行,因而主 要是负责内部事务;公社直接与人民相联系,更多的管理、服务活动是在这一层 级完成的, 其职能包括社会经济和协调职能、社会政治和管理职能与保护和监督 职能。 其次是政党制度方面。 “政党是公民组织起来的、以获得国家政权为目的、 以反复的选举为手段的协会[1]393” ,政党构成了现代政治(无论是资本主义的还是 国家主义的) 得以正常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甚至控制着整个社会的运行方 向。在西方学界,关于政党的职能有过如下总结:政治社会化(包括将个人整合 进国家与反对权威) 、作为利益代言人和集合体以及帮助对政治职位进行更新、 选拔。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我们还需要政党吗?如果没有政党,其职能如何实 现?霍尔瓦特认为,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当中,政党的上述三项职能,完全可以 通过联邦及地方的各级政治组织以及公民的参与而实现,并且, “在一个与所有 权、 收入相关的不平等已经实质性大为降低的社会主义社会当中,政治进程不再 有理由需要与阶级差异、不同权力相关的政治党派[13]319” ,因此政党是不需要的。 无论是个人主义的, 还是集体主义的,政党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离间社会关系的存 在物, 阻碍了公民自由参与政治生活、阻碍了真正属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形成与发 展。因此,政党的废除不仅没有废除政治,而且“会使更加紧密的政治参与成为 可能[1]415” 。 总而言之,社会主义的政治与资本主义、国家主义都是不同的。虽然后二者 的政治制度是明显不同的,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都是精英统治 论??都是建立在每个社会都分为精英和群众这样一个基本假设的基础上的
[1]411

” ,并且都以作为“合法”暴力组织的国家与政党作为政治中介来将公民联系

起来。而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参与制的、自我管理的民主制度,在这种民主制度

32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 公民是基于其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自愿联合起来的,公民的自我发展的利益得 到充分表达,他们所组成的各级共同体的利益也得到保障。这是“南斯拉夫实践 派”学者柳鲍米尔·塔迪奇所倡导的“自治民主” : “普遍利益与特殊利益之民主 统一的过程不可抑制地得到发展,除了为获得人的自由外,别无其他目的,也就 是说,使人类的幸福和尊严真正实现,使人类摆脱一切奴役力量的威胁[14]277” 。

4.2.4 自治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相较于对政治制度的设计,身为经济学家(虽然这不是他惟一的身份)的霍 尔瓦特用了更多的篇幅来论述关于自治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的设计,因为“免除 匮乏是成功建设一个无阶级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第一个前提
[1]659

” 。 政治制度是为确

保公民平等的实现, 而经济制度的设计则是为了实现另外两种平等——生产者平 等与消费者平等。这一设计包含四个大的方面:生产领域、分配领域、宏观资源 配置方式及宏观经济组织。 首先,生产者平等。生产领域内平等的实现,其所有制基础是社会所有制。 以这样一种所有制形式为基础, 社会主义生产组织实行工人管理的自治制度: “作 为生产者的人有权决定其工作的结果,国家无权占有和处理劳动剩余产品,只有 在企业中工作的全体工人和雇员才有权管理企业[15]237” 。霍尔瓦特认为,在一个 由劳动者经营和管理的企业中, 民主最大化与效率最大化能够得以实现,而这需 要如下六项组织原则:一阶决策权在劳动单位(或经济单位) ;当前者决策影响 到其它劳动单位(或经济单位)时,决策权授予它们联合而成的劳动共同体(或 企业) ;权利与制裁相一致;决策的具体执行是专业领域的问题,与民主无关; 决策与执行领域适用不同决定原则;在整个体制中将控制和解决冲突制度化
[1]306-308

。之后,根据以上原则,霍尔瓦特设计出了一个由劳动者管理的企业的组

织框架,包括:决策,由包括从中央、企业内的工人委员会直到劳动单位的层层 递进的决策体系,并且原则上,所有决策应当在尽可能低的层次上做出;执行, 除了劳动单位自我决策、 自我执行外,还需设立执行工人委员会决策的执行委员 会;仲裁与控制,负责监督企业人员行为、解决冲突[1]308-316。生产领域中的工人 管理,有助于社会经济平稳而快速的发展,因而“是社会变迁的最有力的工具
[1]355

” ,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 其次,消费者平等。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消费领域当中, “按劳分配的原则必

须辅之以按需分配的原则[1]359” 。 顾名思义,在消费领域当中的分配是针对社会产 品的分配, 因此这两个原则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社会产品, 前者对应于市场产品 (或 商业产品,或利润动机产品) ,后者适用于对个人能力的发展由基本贡献的个人 消费方面,对应于与社会福利相关的非市场产品[1]354-355(非市场产品当中还包括 作为社会一般管理开支的部分,但这部分产品与按需分配无关) 。按劳分配原则
33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是按照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而分配以相应的产品。因此,在执行这一原则时,对 劳动及劳动收入的分析是关键。 霍尔瓦特认为,劳动由个人劳动与集体劳动两部 分组成,前者由劳动的强度、长度以及劳动技能决定,后者是多个劳动者联合为 集体而进行的劳动。 在劳动收入中,它们二者构成了个人收入——劳动者个人贡 献部分(工资)+企业集体努力的结果(分红利润) ,此外,企业为了维持运转及 发展,还需保留一部分利润,这三者共同构成整个集体的总的劳动收入。集体劳 动收入中未分配利润的份额由集体的自我管理机构做出决定, 因此这里的关键问 题是如何确定个人收入的分配。这一任务落到了具有独立自主权的劳动集体身 上, 通过商议、 谈判和相互说服, 从而形成可接受的工资差别。 相对于按劳分配, 按需分配的情况较为简单,福利部分主要是指影响智力及个人能力发展的方面, 这包括:教育、医疗、社会福利、文化、身心发展和环境保护与娱乐,这些是按 需要分配给每一个人,具体的需要内容可由个人或专家决定,总之, “需要的决 定总是在既定的社会制度框架内进行的[1]359” 。 再次,资源配置方式。资本主义与国家主义的经济发展历史表明,无论是单 纯的自由市场还是国家计划,都难以确保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经济的稳定运行。 二次大战期间及之后欧美国家凯恩斯主义的流行与中国改革开放后进行实行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表明, 有必要将这两种资源配置有效地组合起来。霍尔瓦 特认为, 社会主义经济的资源配置原则应当是利用市场机制的社会计划。这一原 则具体表现为最优化的利用以下五种资源配置方式: “看不见的手” ,即在资本主 义经济当中充分发展起来的自由市场; “看得见的手”,即在国家主义经济当中 发展起来的中央计划或行政计划; “间接的手” , 即引进作为经济政策机构的国家, 部分地对经济进行干预;改善了的“看不见的手” ,即以有组织的信息传播对市 场功能的完善;改善了的“看得见的手” ,即市场外的非行政协调(包括合同、 咨询、仲裁等) 。霍尔瓦特最后总结说:在资源配置方面, “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 应是,最优化利用所有五种类型的调节机制,以使社会成员的福利达到最大化
[1]436

” 。 最后, 宏观经济组织。 在关于生产者平等的论述中涉及到了劳动者管理的企

业的组织架构,这是经济组织的微观层面。那么,在宏观经济层面还需要一系列 经济组织。首先,霍尔瓦特设计了四个基本机构:负责生产信息的计划局,向经 济提供货币支持的国家银行,完成投资计划、专业项目流动资金的短期投资、实 行补贴和补偿、 影响总需求与供给的发展基金组织,解决争端的收入和价格仲裁 机构[1]449-453。其次,霍尔瓦特将以上四个基本机构的职能具体落实到联邦、共和 国与公社这三个国家组织层次。当然,由于分权的原因,各个层次上所侧重的职 能以及相应的机构也是不尽相同的。联邦负责国家整体的经济政策制定与运行,

34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具体职能有: 均衡经营条件, 以保证按劳分配, 避免垄断剥削; 保证市场均衡, 以确保劳动组织的自治不被破坏;保证经济增长,以确保社会主义建设的持续进 行,虽然“增长不能等同于发展,然而是发展的必要前提[16]23” 。中间一级的“共 和国的基本任务是实现共和国的均衡发展[1]462” 。作为基层组织的公社,其任务是 配置公社资源已解决各种具体的经济问题, 并通过提供相关的社会服务来保证公 社经济的运行发展。 总而言之,霍尔瓦特认为, “社会主义经济从经济角度看是最有效的经济制 度” ,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因经济效率低下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以 至于最终改旗易帜,则是因为它们的“经济制度不是社会主义的,所以它们不可 能是有效率的[16]21” 。

4.3 本章小结
本章是对霍尔瓦特社会形态理论建构方面的论述。 其总体上包括过渡理论与 自治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建设。 通过本章的论述可以发现,虽然批判与建构的内 容大体上是一致的,但霍尔瓦特采取的顺序却是相反的。资本主义与国家主义是 现实存在的两种社会形态, 因此能够从二者的历史与现实出发来予以批判,并最 终上升到哲学层面的关于异化、物化批判。与之不同,在霍尔瓦特看来,社会主 义的相关的制度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以萌芽的形式存在(比如在南斯拉夫) ,但它 毕竟还是一个尚未建成的未来社会,因而当前的制度建构更多地是理论上的任 务,需要从一个理论基点逐渐落实到具体制度的设计,在此,霍尔瓦特是从对社 会主义的价值论证出发, 进而围绕正义的价值观建构起社会主义的组织模式、政 治与经济制度。

35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 5 章 霍尔瓦特社会形态理论的意义与局限
通过前两章的论述, 本文基本上完成了对霍尔瓦特社会形态理论运思路向的 总体概况。 正如学者有言,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和自发 研究阶段, 较之对卢卡奇等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来说尚不深入,而作为东欧 新马克思主义者的霍尔瓦特,因其“经济学家”的标签而几乎是无人问津。但这 并不意味着霍尔瓦特的社会形态理论是没有价值的。恰恰相反。东欧之前主要是 曾深受苏联斯大林体制控扼的社会主义国家, 而南斯拉夫却摆脱这一体制而走上 发展本国自治社会主义的道路。 如果说,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如何面对本国的社会 主义历史是一重大课题的话, 那么南斯拉夫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如何面对本国历史 的三级跳(即资本主义、斯大林主义与建设中自治社会主义)则更是一个复杂的 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为霍尔瓦特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提供了样板。 曾有学者将霍尔瓦特的思想称为“马克思主义—霍尔瓦特主义” ,以标明其思想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以及适应时代而做出的理论创新,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概 览其运思路向的基础上对之做出相对全面的评价。 社会形态理论是霍尔瓦特思想 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在当代的发展与创新具有积 极意义。而同时,正确评价其思想的局限性也是重要的方面。因此,本章是在前 两章论述的基础上,分析霍尔瓦特社会形态理论的意义与局限。

5.1 霍尔瓦特社会形态理论的意义
关于霍尔瓦特社会形态理论的意义,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一是抽象层面, 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传统当中,曾片面坚持历史决定论,不仅在实践上导 致了第二国际所谓的“等待革命”的观念,而且在理论上这难以与马克思曾强调 过的人的能动性相兼容, 从而陷入了马克思所批判的旧唯物主义的窠臼。霍尔瓦 特社会形态理论当中的相关思想虽未解决这一问题,但也能为之提供借鉴。二是 具体层面, 对比研究资本主义与国家主义,这既为批判资本主义提供了一种新的 视角, 同时也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失败的经验教训,并提供了研究这两种社 会形态的新方法; 关于自治社会主义未来蓝图的规划,总结了南斯拉夫自治社会 主义建设的经验, 同时, 对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来说亦有可供借鉴之处。 因此接下来, 本节将从这两个方面、三个具体层面来论述霍尔瓦特社会形态理论 的意义。 首先, 关于历史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 在西方哲学史上, 一直存在着如何处理自由与必然之间关系的问题, 只不过因不同的哲学形态而有 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宽泛地说,在马克思主义当中,这一
36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关系表现为历史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18]42

。在马克思、

恩格斯的文本中,特别是晚年的《资本论》 ,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做出 了科学地探讨, 这被第二国际以及后来的斯大林进一步发挥为抽象化的、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又并未否定人的主观能 动性, 特别是前期文本当中所体现出的人类学思想充分高扬了人的能动性,并批 评旧唯物主义没有发现的这一点,反倒是唯心主义抽象的发挥了。因而如何统一 这看似矛盾的表述这一关系问题成为之后马克思主义者坚持并发展唯物史观时、 甚至是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所必须面对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 表面看来, 在霍尔瓦特的社会形态理论当中,历史决定论与能动论之间的关 系并未成为其论述的主题, 但在其整个运思过程中,这一关系暗含在他对社会形 态变迁的理解中。比如:在他看来,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不能简单 地认定为历史的必然, “在人类事务中不存在简单的决定论,除了资本主义和社 会主义,还有其他可能[1]54” ,我们现在知道,这所谓的“其他可能”就是指国家 主义的产生。最终社会主义的建成,虽然是必要的,它符合人类所孜孜以求的正 义价值观,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必然的。霍尔瓦特虽然设计出了实现社会主义 的诸必要条件,但这些条件是否充分,还需经过历史的检验,还需人们在实践中 去实现。总而言之, “一种事件在发生以前是不能写进教科书的。一切决定于社 会行动;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1]507” 。 可见,霍尔瓦特虽未直接集中论述历史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 系, 但他对此关系的立场还是清晰的。这一关系问题是不能在单纯理论范围内得 到合理解决的,它实际上是一个关于行动的问题。在理论上,这两个方面,如果 是在一个成系统的、自身闭合的理论当中,必然是不能相互兼容的,必须以一方 为理论的核心。但是,在实践中,将一方归结为另一方、甚至是取消另一方,无 疑是无助于实践目的的实现。因此,在实践活动中,二者必须是结合着的,但这 种结合并不是由理论来规定的,而是受限于实践活动的各要素。理论与实践,单 就其本身而言,是两种异质性的人类活动:理论本身要求同质性,实践活动本身 具有异质性特点。理论无论如何具体,但这也还是在理论内部的,只是对现实的 具体实践的理论重构, 因此不能代替现实的具体实践,而理论多大程度上能够落 实为实践, 是与这一进程所在阶段上的现实历史条件相关联的。霍尔瓦特在社会 形态的更替方面并未像传统马克思主义体系那样强调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 必然性, 而是将之淡化, 社会主义在价值上相对于资本主义、 国家主义的优越性, 这是一种可能性和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性,而这需要社会主义具体制度的支撑, 但其本身也仅仅是理论上的设计,其建立与运行需要因时因地、依据不同的实践 条件而定。因此,在实践的视域下,作为无阶级社会的社会主义对作为阶级社会

37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资本主义、国家主义的取代,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必要性,这种必要性又与人们 的努力追求美好未来社会的实践行动密切相关,只有在实践行动中,人们才有可 能实现值得追求的社会主义社会。当然,不再强调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同样 存在着缺陷,这将在本章第二节中再行论述。 其次,关于资本主义与国家主义的研究。这包含两个层面上的意义: 一是就内容而言, 霍尔瓦特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批判,并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的失败教训做了总结。 霍尔瓦特依据唯物史观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 理的一方面,即前者决定后者,侧重于对资本主义经济方面的批判,并认为建立 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只是形式的,因此,实现资本主义向社 会主义的过渡必须主要从经济方面着手来进行,这与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 以及卢卡奇等早期新马克思主义者是一致的。 这在某种程度上说并无太多创新之 处。另一方面,与许多新马克思主义者一样,霍尔瓦特对以苏联为代表的高度集 中的中央集权体制做出了批判, 而有所不同的是,他并不将之视为社会主义建设 的失败范本, 而是视为一种与资本主义并立的、本质上不同于社会主义的一种独 立的社会形态——国家主义, 并依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的另一方 面,即后者反作用于前者,侧重于对国家主义政治方面的批判,在政治化的社会 结构中, 经济发展虽短期内取得了明显进步但却难以为继,而且这种进步也促成 了要求政治改革的动力, 因此, 实现国家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须主要从政治 方面着手来进行。 这样一来, 有助于将斯大林体制同真正的社会主义制度区分开, 便于对前者做出更为详尽的分析批判,而对后者则能提供更为有力的辩护。所以 说, 霍尔瓦特对国家主义的批判固然并不只针对某一个具体国家, 但他认为, “苏 联是最古老的国家主义国家[1]226” 。因此,他关于国家主义的批判也为我们在当今 的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反思苏联的经验教训提供了借鉴。总之,霍尔瓦特在坚持马 克思主义信念的同时, 面对不同的具体国情,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 方法,并在这一过程中做出补充与修正,正如他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英 文版前言中所说的: “我自发地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自己的思考方法,所以,在 实践需要修正理论时,我丝毫没有顾虑
[1]英文版前言 7

” ,因而是实践着的马克思主义。

霍尔瓦特在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锋芒的同时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内容, 也为我们如何在新形势下运用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借鉴意义。 二是就方法论而言, 关于资本主义与国家主义的批判,霍尔瓦特采用的对比 研究的方式。 无论是马克思、 恩格斯以及之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关于资本主义 的批判, 还是苏东剧变之后关于斯大林体制的反思,都没有将二者内在地关联起 来加以分析。可以说,霍尔瓦特的这一研究方式可谓独具匠心。这一方式集中体 现在批判资本主义、斯大林体制的第 1 篇“当代社会经济体制”以及关于二者组

38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织模式、效率的分析当中。通过这样的研究方式,我们既可以发现这两种体制在 政治、经济以及组织模式方面的差异,同时又认识到这两种体制在社会、乃至哲 学层面上的局限性, 最终在比较研究的方式下,对这两种体制有了更为深刻的理 解,从而也就为彻底超越这二者提供了可能,为真正的、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社 会主义指出了方向。 最后,霍尔瓦特的社会形态理论为自治社会主义设计了一幅较为详细的蓝 图,根据不同的国情以及随着时代的变化,这幅蓝图并不能作为一成不变的“灵 丹妙药”来套用,因此,这一设计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 一是对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霍尔瓦特曾说,他所设计的社会 主义的许多机构是以其在南斯拉夫所从事的工作为经验基础的, 而且自治社会主 义的理念正是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导观念。因此,在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 中, 霍尔瓦特借助了许多南斯拉夫建设过程中的资料,如关于社会主义组织模式 及效率的分析;同时,对其建设过程中的利弊得失做了分析,如在《社会主义政 治经济学》 的中文版前言说到, 南斯拉夫是将作为自治社会主义特征之一的工人 管理运用到全国范围的惟一国家,其自治经济成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认为南 斯拉夫失败的原因不在于自治经济,而在于国内民族主义泛滥[1]中文本前言 5。就国内 相关研究而言, 对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建设关注不多,霍尔瓦特对此的理解无疑可 以为以后这方面研究的展开提供一定的材料支持与思路上的启示。 在某种意义上 来说, 曾经建设社会主义的南斯拉夫与中国有着诸多类似之处,比如较早地摆脱 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以发展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都是多民族的社 会主义国家;但同时,二者的结果却是不同的,南斯拉夫共产党丧失政权、联盟 国家分裂,而中国则经受住了苏东剧变所带来的冲击,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正如霍尔瓦特自己所说,对于包括中国在 内的现存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来说, “南斯拉夫的例子应当作为一个历史的警告
[1]英文版前言 5

” ,因此,对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建设得失的研究,是有助于我国当前

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 二是对于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支持与实践上的借鉴意义。 就理论上 而言, 霍尔瓦特所主张的自治社会主义与我国当前进行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并不 完全相同, 但其所倡导的价值观理念却能够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 建构提供理论支持。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 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处于统摄和支配 地位, 对经济社会建设、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发挥着引领和主导作用[19]5。 ”霍尔 瓦特主张以正义的价值观为核心建立起社会主义的主导伦理学是其所设计的自 治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前文已述,霍尔瓦特认为,正义观包括自由、平

39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等与团结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内涵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其根本结合 点在于人,是对人之为人的尊严和意义的尊重。因此可以说,这样一种观念“要 求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和真实的自我” ,这体现出了霍尔瓦特“以 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发展思想[20]58” ,而这一点无疑是与科学发展观相符合的,因为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中的核心和灵魂[2112]” 。而同时,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22]5。 ”理论上的相关点也为实 践上借鉴霍尔瓦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提供了基础。就实践上而言,霍尔瓦特在政 治、经济上设计出了运行模式、详细的机构及其职能。当然,对于此,由于不同 的国情,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当中不能照搬照抄,但其中不乏值得借鉴之 点。比如,资源配置方式中计划与市场的结合,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 设过程中实现经济平稳持续发展; 社会产品分配中实现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的结 合, 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恰当地处理初次分 配与再分配关系,如此等等。此外,通过本文第一章对霍尔瓦特中文译作的综述 情况可以发现,大陆学界只翻译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及三篇经济学论文, 而对霍尔瓦特思想的研究相当之少,而且仅限于经济学方面。可见,对霍尔瓦特 思想、 特别是经济学思想的介绍与研究主要集中于八九十年代,最近仍是十年之 前,其时正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形成时期,亟需相关理论资源,而一当 我国市场经济逐渐成熟、步入正轨,学界就不再重视其思想,这正是由于国内学 界并未真正认识到霍尔瓦特思想的精髓, 不是在其社会形态理论框架下来宏观把 握霍尔瓦特的经济学思想, 而仅是零星地予以介绍,并试图从中发掘出可用直接 利用的要素, 即便是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之译者的文章, 也未摆脱这一局限。 而只有深入研究霍尔瓦特社会形态理论之后,才能以此为背景框架,更为深刻地 理解霍尔瓦特的具体的思想,以为我所用。

5.2 霍尔瓦特社会形态理论的局限
任何思想家的理论都难免有其局限,霍尔瓦特自然也不例外。根据本文的论 述,霍尔瓦特社会形态理论的局限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就理论整体而言, 霍尔瓦特形成了一个由资本主义、 国家主义与社会主义三大形态构成的完整社会 形态理论。在这当中,劳动概念,正如其贯穿马克思思想之始终那样,构成了其 理论环节之间的重要衔接点, 但霍尔瓦特所理解的劳动概念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与模糊性。就理论各环节而言,在对斯大林体制进行批判时,霍尔瓦特将之作为 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来考察, 由此形成了关于资本主义、国家主义与社会主义的 三大社会形态划分, 这虽然为反思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提供了新的视角、方 法,但这一做法是否恰当仍然值得商榷;在论证社会主义时,霍尔瓦特从价值理 论层面出发认为社会主义的建成是必要的,并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但这并不意
40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味着社会主义是必然的, 那么社会形态变迁的规律性应当如何理解,关于此霍尔 瓦特并未给出明确解释。接下来,本节将从这两个方面、三个具体层面来论述霍 尔瓦特社会形态理论的局限。 首先,劳动概念的局限性与模糊性。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 马克思提出的异化劳动概念由于其借助了黑格尔的异化概念, 从而潜在地设定了 一种未异化的、真正的劳动概念,这种劳动是一种人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是 人本身的体现。 而在后来的思想发展中,马克思逐渐认识到物质生产领域始终是 一个必然王国,人在劳动中难以摆脱自然必然性。但同时,这样的领域并不是与 自由领域无关的, 因为它为后者提供了物质基础,后者为它提供了一个理想性维 度。因此,在未来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当中,人依然处在必要劳动时间与自由 发展时间的矛盾之中, 但这种矛盾与资本主义、国家主义中二者的矛盾是有本质 差异的, 因为它们之间不再是不可调和的对立,而是有限的人为了自身发展所必 须付出的代价。可见,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劳动概念走过了一个由模糊化到 清晰化、由宽泛化到狭窄化、从理性化到现实化的过程。而霍尔瓦特所理解的劳 动概念实际上并未超出马克思《44 年手稿》时期,他借助了马克思关于异化劳 动的思想, 将对资本主义与国家主义的批判上升到了哲学层面,但并未对马克思 之后思想的发展予以重视。他依然将劳动本身作为目的,因为在他看来,未异化 的劳动与真正自由自决的需要的满足是同一的。 这种局限也导致霍尔瓦特劳动概 念的某种模糊性。前面提到,霍尔瓦特将劳动对物质、文化以及政治需要的满足 视为工具性的, 因而是异化的, 而对自决需要的满足则是真正的劳动本身。 但是,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难道不存在前三种需要吗?既然存在,那么劳动也就必然还 是异化的,而这显然与社会主义能够消灭异化的结论是相悖的。本文认为,这正 是由于霍尔瓦特没有整体地理解马克思的劳动观念, 从而在自己的理论设计中出 现了片面化理解。 亦有论者对霍尔瓦特运用异化理论来为社会主义做论证提出异 议, 认为他所试图仰赖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人类学太过简单而难以为他提供出令 人满意的结果[23]334,没有将异化的消除与需要的满足、社会主义结构的设计紧密 地联系起来。这一解释指出了霍尔瓦特的问题,但同时并不够准确,实际上造成 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霍尔瓦特本人对异化劳动做出合理解释, 才造成理论环节之 间的断裂。 其次,霍尔瓦特关于资本主义、国家主义的区分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在处 理国际关系方面会遭遇难题。 在过渡理论当中,霍尔瓦特设计了不发达国家向社 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由此可见, 他对资本主义与国家主义的区分只是针对发达国 家的。这一点在其关于二者的批判中也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必须承认,发达国家 虽然就其数量只占全球国家数量的一小部分,但就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

41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实力而言,却是出于某种意义上的领导地位。所以,未来社会主义一旦能够在发 达国家得到实现, 那么其在全球实现的可能性也就大为提高,而且发达国家相较 于不发达国家而言存在着更加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条件。 所以霍尔瓦特的分析 重点在发达国家, 其做出这两种形态规定也是以发达国家为对象的,而需要向社 会主义过渡的还有不发达国家。因此,在其社会形态理论当中,资本主义与国家 主义作为现存社会形态, 其所涉范围小于未来的社会主义, 因而在此意义上而言, 前二者与后者并不处于同一层次上。但是同时,为了保证理论的在逻辑上的完整 性,又必须涉及到不发达国家,就社会形态而言,不发达国家必然不能是与资本 主义、 国家主义处于同一层次上的概念,霍尔瓦特虽然指出不发达国家在向社会 主义过渡时,同时面临着资本主义、国家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困难,但对不发 达国家的社会形态却并未做出规定。虽然在逻辑上可以说资本主义、国家主义向 社会主义过渡时所遭遇的困难在不发达国家中都是存在的, 但这两方面困难是如 何结合着的?应当优先解决哪一个还是需要同时解决?等等。简言之,霍尔瓦特 为保证其逻辑完整性而添加的不发达国家部分反而造成了更多的理论难题。此 外,正如霍尔瓦特自己所承认的,这部著作的“制度设计局限于民族国家的范围
[1]英文版前言 8

” ,虽然在新版中加入了探讨国际方面的“新国际秩序”一章,但仍然

是泛泛而谈, 希望联合国在这一方面发挥核心作用,但国际关系的复杂性以及众 多国家利益之间的相互博弈,使得这一设想更加具有空想色彩。 最后, 仅从价值角度论证社会主义不够充分,未能摆正人的实践能动性与历 史规律之间的关系。在前一节中提到,霍尔瓦特在关于资本主义、国家主义向社 会主义过渡, 乃至社会主义的实现问题上,淡化了为传统马克思主义者所强调的 客观必然性, 而仅从价值角度论证了社会主义是一种必要的可能选择。即便说他 之后做出的制度设计也可以为社会主义做辩护, 但这些设计本身就是以这一价值 论证为基础的,如此一来则陷入了循环论证。因此,霍尔瓦特强调实践行动的重 要性, 这固然为突破传统中历史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二难悖论提高了可能 的解决之道, 但他并未将之深入下去,这也就导致他不能进一步在实践的视域下 来理解历史的客观规律性,甚至可以说,他把这一方面取消掉了,这与其关于社 会形态的划分也是相关的。因此,他便寻求从价值角度对社会主义进行论证。这 种论证实际包括两方面, 即社会主义主导价值理念是一种正义论,社会主义是一 个正义社会,相对于资本主义、国家主义来说,它能够更好地、更充分地满足人 的各项需要。但问题是,社会主义的正义论尚不存在,这种正义论能否经受实践 考验尚待商榷, 同时需要学说本身是否周全亦尚待考察,这就使得这一论证本身 的力度弱化了。 并且,实践上的必要性如果没有理论上的必然性作为理论基础与 引导,实践效果的达成情况也是值得怀疑的,因为毕竟,理论是实践活动要素中

42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如果没有理论的正确引导,不能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 系, 也就难以有一种整体的全局观, 那么就难以避免行动所可能产生的负面结果、 难以应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意外因素, 实践最终也只能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 “人 们只有把对对象、 客体的改造建立在对对象、客体的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的基础 之上, 只有实现了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才能在实践活动中达到预想的 目的[24]10。 ”苏东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败已然说明了这一点,因而,无论是社会主义 理论建设还是实践展开, 都依然需要面对客观必然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矛盾关 系。

5.3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是根据前两章的论述,分析霍尔瓦特的社会形态理论的意义与局 限。 意义方面: 霍尔瓦特社会形态理论为解决长期困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传统 的历史规律性与人的能动性之关系难题的解决提供了启示; 对比研究资本主义与 国家主义, 这既为批判资本主义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同时也总结了苏联社会主 义建设失败的经验教训;总结了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由此而看, 霍尔瓦特形成了一个由资本主义、 国家主义与社会主义三大形态构成的完整社会 形态理论。局限方面:在霍尔瓦特的社会形态理论当中,劳动概念构成了其理论 环节之间的重要衔接点, 但在霍尔瓦特所理解的劳动概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模 糊性; ,霍尔瓦特将斯大林体制下的社会主义视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来考察, 由此形成了关于资本主义、 国家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三大社会形态划分,但这种划 分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在论证社会主义时,霍尔瓦特从价值理论层面出发证明 了社会主义的必要性, 并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但同时并未给予历史规律以合理 的地位。

43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结论
众所周知, “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整个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唯物主 义历史观的核心构件”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传统当中,对社会形态的研究一直 是重大理论课题, 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衰变化,这一课题的重要性也日 益凸显。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 《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和《 〈政治 经济学批判〉序言》等著作中所集中阐述的是真正科学的社会形态理论,提出了 研究的正确方法,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马克思所提出的社会形态理论,就其具 体内容而言, 亦有其社会历史的局限, 因而需要补充新的内容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作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的霍尔瓦特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书当中所阐述 的社会形态理论正是这种努力之一。 根据本文的论述可以发现, 在霍尔瓦特的社会形态理论当中,一方面沿用了 马克思主义传统当中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这两大形态术语,另一方面创造性地提 出了国家主义这一与资本主义并存的、而且不同于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三者共 同构成了三大社会形态。 资本主义是以资本的力量为基础打破了封建主义的桎梏, 经济权力成为阶级 统治当中的核心权力, 两个或多个政党为不同的经济利益集团服务,整个社会处 于市场结构的统治之下, 形成了商品拜物教的意识形态;而国家主义则是以政治 的或国家的强制力量, 在较短时间内打破就有的统治秩序和生产关系,因此政治 权力起到了统合其它权力的作用,国家主义的执政党是惟一的政党,它控制着社 会的各个方面和层面, 社会处于官僚体制的控制之下,形成了职位拜物教的意识 形态。因此,资本主义与国家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相互独立的社会形态,即便如 此,二者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它们都是异化了的、以等级制为组织原则的阶级社 会,无产阶级(工人和群众)在其中都是处于金字塔结构底层的,它们“所共有 的惟一重要利益是在各处阻止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发展” 。 与前二者相反,社会主义正是要消灭异化、等级制与阶级结构,它是真正的 革命的结果, 这虽然并不意味着其建立的方式是暴力的,但却表明它必然是与前 二者根本不同的。 霍尔瓦特认为, “社会主义是一个参与的、 自治的社会” , 因此, 霍尔瓦特是以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建设为蓝本而设计出的自治社会主义。 在这样 一种社会中, “它的成员将不可能愿意重建我们现在的异化的生活条件??这样 一种社会是值得为其奋斗” 。为了这样一种社会的实现,霍尔瓦特设计了现存社 会形态向之过渡的相关理论以及这样一种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至此, 本文完成了关于霍尔瓦特社会形态理论的考察,既对之运思思路做了 梳理,又试图对之做出评价。总体而言,这一理论的意义在于,为解决长期困扰
44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历史规律性与人的能动性之关系难题的解决提供了启示; 对比 研究资本主义与国家主义, 这既为批判资本主义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同时也总 结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失败的经验教训; 总结了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建设的经 验。而其局限在于,在霍尔瓦特的社会形态理论当中,劳动概念构成了其理论环 节之间的重要衔接点, 但在霍尔瓦特所理解的劳动概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模糊 性; 霍尔瓦特将斯大林体制下的社会主义视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来考察,由此 形成了关于资本主义、 国家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三大社会形态划分,但这种划分并 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在论证社会主义时,霍尔瓦特从价值理论层面出发证明了社 会主义的必要性, 并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但同时并未给予历史规律以合理的地 位。 遗憾地是,由于文献搜集范围所限,这使得本文的研究仅以《社会主义政治 经济学》 为文本依据并简单涉及霍尔瓦特的已经译为中文的三篇论文及一篇英文 文献, 而没有涉及霍尔瓦特其它周边文献, 导致这里的研究是初步的。 虽然如此, 通过本文的研究, 也能窥探出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霍尔瓦特深刻的思想洞见,以 及他对能够实现人自由发展的未来社会的不断追寻1。这一点,无论是否身为马 克思主义者,都是应当坚持的社会理想。

1

虽然有学者认为,霍尔瓦特所提出的自治社会主义理念,更接近于马克思所批判的蒲鲁东,参见 Karol E. Solta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ocialism A Marxist Social Theory by Branko Horvat”, Ethics, Vol. 94, No. 2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35。 45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 勃朗科·霍尔瓦特.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 [M]. 吴宇晖、马春文、陈长源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2] Milica Uvalic & Vojmir Franiacevic.Introduction: Branko Horvat – Beyond the

Mainstream[C].Equality, Participation, Transition: Essays in Honour of Branko Horvat. Vojmir Franicevic and Milica Uvalic, eds.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2000: xx-xxxii. [3] 衣俊卿.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J].求是学刊,2010(1) :5~11. [4]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一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 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恩室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 姚文放.文化工业:当代审美文化批判[J].社会科学辑刊,1999(2) :116-123. [7] 孙以虹、陈娇云.斯大林模式之弊端及对我们的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02 (5) :156-157. [8] 胡雪萍.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再探[J].理论月刊, 2012 (1) :179-182. [9] 李强.自由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恩室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恩室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 李淑梅 . 人类解放:消除对政治国家、宗教和金钱的崇拜 . 学习与探索, 2010(4):21-25. [13] Michael. W. Howard.Market Socialism and Political Pluralism: Theoretical Reflection on Yugoslavia.[C]Studies in East European Thought 53,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1: 307–328. [14] 柳鲍米尔?塔迪奇. 官僚机构——异化的组织.[C]实践——南斯拉夫哲学和 社会科学方法论文集.米哈伊洛?马尔科维奇、加约?彼得洛维奇编.郑一 明、曲跃厚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266-277. [15] 卢迪?苏佩克. 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的某些矛盾与不足.[C]实践——南斯 拉夫哲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文集.米哈伊洛?马尔科维奇、加约?彼得洛维 奇编.郑一明、曲跃厚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233-252. [16] 布兰科·霍尔瓦特 . 论宏观控制组织的结构 [J].陈长源译 . 经济社会体制比
46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较,1986(1):20-23. [17] B ·霍尔瓦特 . 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J]. 陈思译 . 世界经济译丛 ,1993 (2) :20-21. [18] 王南湜.我们可以在何种意义上谈论历史规律与人的能动作用[J].学术月 刊,2006(5):41-50. [19] 袁贵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中国社会科学,2008(1):4-9. [20] 史东明.勃朗科·霍尔瓦特的经济发展观. [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6(9):56-58 [20] 陈先达 .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J].马克思主义研 究,2006(9) :5-12 [21] 马俊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科学发展观[J].教学与研究, 2009(3): 5-10. [22]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ocialism: A Marxist Social Theory by Branko Horvat. [J]Review by: Karol E. Soltan Ethics, Vol. 94, No. 2 (Jan., 1984), pp. 333-335. [23] 吴元梁.唯物史观: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J]哲学研究,2005(7) :8-14. [24] 肖潇.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与发展. [J]武汉大学学 报(人文科学版).2009(9),Vol.62(5):569-573. [25]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 [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 版社.2003. [26] 布兰科·霍尔瓦特.从社会主义观点看世界经济. [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 文版).1985(3) :65-88. [27] 史东明.勃朗科·霍尔瓦特的经济发展观. [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 报.2006(9) :56-58. [28] 于海清.经济民主: 一种社会主义的分析框架——国外左翼经济民主社会 主义理论评析. [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2) :89-97. [29] 杨雪冬.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简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J]2004(2) 114-124. [30] 徐海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J] 长白学刊.2007(2) :30-33. [31] 庞卓恒.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四次论说及历史哲学意义. [J]中国社会科 学.2011(1) :18-28. [32] 周穗明、马志良. 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社会结构理论三大形态 . [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6) :27-32. [33] Branko Horvat & Helen M. Kramer.Two Widespread Ideological Deviations in Contemporary Yugoslav Society. [J] Eastern European Economics, Vol. 23, No. 1

47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Autumn, 1984):45-57. [34]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ocialism: A Marxist Social Theory by Branko Horvat. [J]Review by: Radoslav Selucky. Soviet Studies, Vol. 35, No. 4 (Oct., 1983): 578-579. [35]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ocialism: A Marxist Social Theory by Branko Horvat. [J]Review by: Karol E. Soltan Ethics, Vol. 94, No. 2 (Jan., 1984):333-335. [36]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ocialism: A Marxist Social Theory. by Branko Horvat. [J]Review by: Abram Bergson.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ol. 21, No. 1 (Mar., 1983):93-95. [37] Equality, Participation, Transition: Essays in Honour of Branko Horvat by Vojmir Franicevié ; Milica Uvalic. [J] Review by: Stephen C. Smith.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ol. 41, No. 1 (Mar., 2003):215-216. [38] 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林骧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2008.

48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49

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历时近一年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 困难的和障碍, 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 老师田径老师, 他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文的修 改和改进。 另外, 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 支持与帮助。再次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 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 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与我了很多思路和灵感,还在 论文的撰写和排版等过程中提供了热情的的帮助。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 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 评指正。

50



  本文关键词:霍尔瓦特社会形态理论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25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525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b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