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思想形成背景_《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董仲舒与两汉史学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北京师范大学》 2002年
董仲舒与两汉史学思想研究
汪高鑫
【摘要】: 董仲舒是西汉前、中期杰出的思想家和经学大师,在汉代有“为儒者宗”、“为群儒首”之称誉。他博通经籍,学术思想博大精深,对于两汉学术思想的影响至广至深。本文以《董仲舒与两汉史学思想研究》为题,旨在论证董仲舒不但具有丰富的历史思想,而且这些历史思想对于司马迁、刘向、刘歆、王充、班固、何休和荀悦等两汉史学家、思想家的史学思想和历史思想都产生过重要影响,从一定程度而言,两汉史学思想的发展和走向,是与董仲舒历史思想的影响分不开的。 董仲舒历史思想的基本主旨,一是系统宣扬天人感应论,借助这种神学形式来表达其历史盛衰观。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基本内涵是宣扬天命王权论和天人谴告说。前者是出于尊王的政治需要,而后者则是出于警示帝王的需要。因此,董仲舒天人感应论实质上不是一种宇宙哲学,而是一种政治哲学、历史哲学。二是通过对“三统”说的系统阐述,以表达其历史更化思想。董仲舒“三统”说表面上宣扬的是一种历史循环变易论,因为它认为历史王朝是按照黑、白、赤三统顺序循环更替的,而实际上它却是以更化救弊为目的的。三是宣扬“大一统”说,以此阐发其政治历史秩序论。董仲舒“大一统”说的形上之义在于立“元”正始,而其形下之义则是建立起王者一统的政治历史统治秩序。 董仲舒历史思想对于汉代史学思想的影响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关注历史盛衰是两汉史学主题之一,董仲舒通过构建天人感应理论,对这种历史盛衰观作了神学式的表述,这对两汉史学家、思想家的史学思想和历史思想无疑是产生了重要影响。从一定程度而言,正是由于受了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启发和影响,才有了两汉史学家、思想家们注重去“究天人之际”,从而在两汉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股“究天人之际”的思潮。其二,董仲舒的“三统”说不但启发了两汉史学家和思想家们注重运用变易和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历史,而且“三统”说的具体思想内涵往往或者直接被两汉史学家和思想家们用以表达他们的历史变易观,或者被他们作为用以构建其历史变易学说的重要素材。其三,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内蕴的尊王论、民族一统论和思想一统论对于两汉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两汉史学家、思想家们正是沿着董仲舒的理论路径来对大一统思想进行阐发的。纵观两汉史学思想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注重以天道论人道、探究历史的变易及其特点和着力阐发大一统思想,这是两汉史学思想贯穿于始终的三条主线或三大主潮。而两汉史学思想的发展何以会演绎成这三大主潮,显然是与董仲舒历史思想的影响分不开的。 值得注意的是,董仲舒不仅是经学大师,而且其历史思想也是以经学的形式加以阐发的。董仲舒这种经学化的历史思想之所以能对两汉史学思想有如此重大影响,这一方面与中国经学言理重事、理不离事的特点有关,另一方面主要还是与董仲舒经学的学术成就与官学地位密切相关。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K092.3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川;杨宁宁;;论司马迁的孝道及孝道思想[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2 姜祝桂;;司马迁的眼泪[J];杉乡文学;2011年07期
3 魏文华;;纪念董仲舒诞辰2200周年暨董仲舒思想国际研讨会综述[J];齐鲁文化研究;2009年00期
4 党艺峰;;屈原形象的塑造与古典时代的浪漫主义传统——《史记》阅读札记之二[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5 张新科;王晓玲;;《史记·五帝本纪》与西汉文化的建构[J];求是学刊;2011年04期
6 冯馨瑶;;《史记》《汉书》中作者精神倾向比较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7 敖雪岗;;从《关雎》注看美刺观念在西汉元成时的变迁[J];古典文献研究;2005年00期
8 ;韩国老人痴迷中国《史记》[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18期
9 任蜜林;;论《春秋纬》中的春秋学思想[J];中国哲学史;2011年03期
10 ;2006年高考作文暴笑秀[J];男生女生(金版);2006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司马迁;;史记·董仲舒传[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2 陈志;;董仲舒的思想和主张[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3 董承耕;;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积极意义[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4 卢美松;;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综述[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5 杨树;;董学初探[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6 徐心希;;浅谈董仲舒“大一统”理论与汉代史学观念的更新[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7 何乃川;;试论董仲舒的宇宙生成说[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8 傅小凡;;试论董仲舒“多元综合,兼容兼蓄”的伦理道德思想[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9 黄圣;;董仲舒“大一统”思想探微[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10 胡沧泽;;董仲舒调节贫富的主张[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铭 杨德春;[N];人民政协报;2006年
2 吴献中;[N];扬州日报;2006年
3 王耀;[N];民主协商报;2005年
4 商报记者 刘志英;[N];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
5 记者 武茵茵 刘娜;[N];渭南日报;2009年
6 魏文华 衡水董仲舒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N];衡水日报;2009年
7 记者 张占祥 实习记者 李硕芳;[N];衡水日报;2009年
8 魏文华 河北衡水董仲舒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董仲舒研究室主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N];衡水日报;2009年
9 魏文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贵州历史学者 范同寿;[N];西部时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高鑫;董仲舒与两汉史学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林苏闽;西汉儒学的自然主义转型董仲舒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崔涛;董仲舒政治哲学发微[D];浙江大学;2004年
4 白效咏;汉代的易学与政治[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5 孙秀伟;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与汉代的天人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潘定武;《汉书》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毛宣国;汉代《诗经》阐释的诗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7年
8 张宏斌;秦汉国家形态建构中的儒教因素[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9 张文英;董仲舒政治哲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朱玉周;汉代谶纬天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宗权;董仲舒政治哲学思想探源[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连瑞霞;儒学与政治之间[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尹婧文;董仲舒天人观及其对汉代社会秩序的影响[D];河北大学;2011年
4 黄应根;美善合一[D];安徽大学;2002年
5 王影;以阴阳论人性[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鹏;论董仲舒的大一统政治思想[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7 周绍华;董仲舒君主观念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举英;董仲舒《天人三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王赛艳;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霍炬;董仲舒与西汉前期文论理论前提的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关键词:董仲舒与两汉史学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27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52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