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与“学术”的双重变奏——中国社会史论战研究80年
本文选题:中国社会史论战 切入点:革命阐释 出处:《党史研究与教学》2011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是中国现代学术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80年来,对它的叙述前后大致存在着两种取向:一是将之视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一场斗争,过多地强调这场论战的政治和革命意义;二是从"学术视野"的角度进行"重新审视",将其视为唯物史学内部的一场论战,更多地探讨论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等问题,希望寻回其背后本身所包含的学术意义。这一研究历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国现代史学从简单的"革命"叙述,逐渐发展到研究视野日益多元,还原研究对象丰富立体的历史面相的可贵进步。
[Abstract]:In 1930s, the debate on Chinese social history was a major event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academic and ideological history. There are two orientations before and after its narration: one is to regard it as a struggle between Marxist historiography and non-Marxist historiography, emphasizing too much the political and revolutionary significance of this controversy; Second, to "re-exam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ademic vision", regard it as a controversy within materialist historiography, and discuss more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controversy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historiography in China. In the hope of finding the academic significance behind it, this research process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iography from a simple "revolutionary" narrative to an increasingly diverse field of vision. To restore the object of study rich three-dimensional history of the valuable progress.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陈光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的一场争论——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回顾[J];东北师大学报;1983年04期
2 何刚;;郭沫若与中国社会史论战——侧重于学术史视野下的叙述[J];江淮论坛;2009年01期
3 侯外庐;;我对中国社会史的研究[J];历史研究;1984年03期
4 王学典;;唯物史观派史学的学术重塑[J];历史研究;2007年01期
5 王学典;;“二十世纪中国史学”是如何被叙述的——对学术史书写客观性的一种探讨[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陈峰;;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学术定位再认识[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陈其泰;郭沫若史学的时代精神[J];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01期
8 李勇;“中国社会史论战”对于唯物史观的传播[J];史学月刊;2004年12期
9 谢保成;重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立足于本世纪20年代思想文化的考察[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春燕;;生活审美化时代的艺术危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董龙昌;;论新理学美学思想的生成背景[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3 陶新勇;;论唯物辩证法与人生实践关系[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李新东;;郁达夫与玄镇健的小说创作的时代特征比较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5 高钤;李亚娟;;浅谈儒家文化圈内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以足文化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6 许琼琦;;胡风启蒙主义立场的困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7 赵星晨;;沉沦的选择——“他”的人物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8 杨立新;;论赵树理文学创作的教化动机与城市遭遇[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邵波;;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中国社会性质论争[J];安顺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10 贺海仁;;启蒙法理学与中国的法制建设[J];北方法学;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吴敏超;;“中国经济派”考[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2 苗连营;杨会永;;权利空间的拓展——农民迁徙自由的宪法学分析[A];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C];2005年
3 刘建国;;建国后党的指导思想是否有民粹主义影响问题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苏刚;;瞿秋白文化思想的内涵及其成因[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三辑)[C];2009年
5 刘海霞;;浅析生态文化建设的当代内涵[A];首届沂蒙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俞吾金;;走出“科学技术决定论”的误区: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一个反思[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7 郭德宏;;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研究述评[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王智;;1966—1978年中国党、政府与社会的结构关联:离散与畸变[A];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党与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3 夏义生;王蒙小说流变与当代政治文化[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蔺淑英;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创造性运用(1919-1949)[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宁;一体与异质[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高连福;孔子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及其会通[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双花;可能与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勇;反抗压抑与消解神圣[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广民;墨子思想及文艺观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廖圣财;扬弃与超越[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凤秋;在历史中重构女性的命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凤卓;王小波杂文话语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秀玉;陈翰笙与1930年代的中国农村社会大论战[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慧娟;《唐律疏议》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7 刘磊;唯物史观视野下的毛泽东与梁漱溟农民观比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8 孙丽;交流与融合[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山河;钱穆的朱子哲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许金花;启蒙与革命的合力之下[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学典;论历史研究的客观性问题[J];东岳论丛;2004年01期
2 胡逢祥;历史学的自省:从经验到理性的转折——略评20世纪上半叶我国的史学史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王学典;;唯物史观派史学的学术重塑[J];历史研究;2007年01期
4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学[J];历史研究;1996年02期
5 戴逸;世纪之交中国历史学的回顾与展望[J];历史研究;1998年06期
6 何兹全;我所经历的20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02期
7 陈峰;;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海外视角——评《革命与历史: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J];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02期
8 林甘泉;;郭沫若早期的史学思想及其向唯物史观的转变[J];史学史研究;1992年02期
9 罗新慧;《读书杂志》与社会史大论战[J];史学史研究;2003年02期
10 庄锡华;理论生态与归属困惑——20世纪文艺理论的思考[J];文学评论;200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战国,张静;略论德里克的“中国社会史论战”研究[J];历史教学;2005年10期
2 李开荣;;艺术专业学刊与当代艺术视野[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王次p,
本文编号:15745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574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