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挑战——访刘家和教授
本文选题:中国史学 切入点:黑格尔哲学 出处:《中国史研究动态》2016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以史为鉴"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史学的核心价值之一。约200年前,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对"以史为鉴"提出了批评和质疑,中国学术界却少有关注。刘家和先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将之视为是一种学术挑战。经过多年的准备,刘先生对这一挑战进行了回应,可惜仍未引起深入的讨论。现在,他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回应挑战是学术研究不断创新发展的一种推动力量,本次访谈中,刘先生再次对黑格尔"以史为鉴"挑战作了回应,我们可以从中感知到史学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
[Abstract]:Learning from history is a fine tradition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and one of the core values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About 200 years ago, Hegel criticized and questioned "learning from history" in his philosophy of History.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have paid little attention to it. Mr. Liu Jiahe has noticed the problem and regarded it as an academic challenge. After years of preparation, Mr. Liu has responded to this challenge, but unfortunately has not aroused in-depth discussion. Now, In this interview, Mr. Liu once again responded to Hegel's challenge of learning from history. We can sense the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of the historian.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分类号】:K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云灏;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史学的基本走向[J];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01期
2 近藤一成;东京举行“第一届中国史学国际会议”[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年12期
3 周祥森;21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三大趋势——“21世纪中国史学学术研讨会”侧记[J];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03期
4 瞿林东;关于影响21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几个问题[J];史学月刊;2001年06期
5 葛洪源,王德朋;展望21世纪的中国史学——“21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趋势学术研讨会”侧记[J];史学史研究;2001年04期
6 马彪;超越战后日本中国史学模式的谷川史学[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02期
7 李小树;论李大钊在中国史学多元格局中的理论选择[J];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8 王以欣;“雷海宗与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举行[J];历史教学;2003年01期
9 郑师渠;在“二十世纪中国史学与中外史学交流”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J];史学史研究;2003年04期
10 钱茂伟;近20年中国史学研究的一些设想[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姜义华;;当代中国史学:从帝王之学走向普遍性的人学[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2 刘重来;;试论中国史学“大一统”历史观——从《华阳国志》宣扬“大一统”思想说起[A];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7辑)[C];2008年
3 罗志田;;“文革”前十七年中国史学的片断反思[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4 尤学工;;历史教育: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5 程利田;;袁枢对中国史学的贡献[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李弘祺;;后现代/后殖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和中国史学:濠梁上Q5鱼的悖论(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毛佩琦 本报记者 陈菁霞 整理;回顾二十世纪中国史学进程[N];中华读书报;2012年
2 常金仓;“文化科学”理论与中国史学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徐松巍;十九世纪中国史学变革的历史启示[N];光明日报;2000年
4 李振宏;“二十一世纪中国史学研讨会”综述[N];光明日报;2001年
5 张越 蒋正虎;“二十世纪中国史学与中外史学交流”研讨会简述[N];光明日报;2003年
6 李振宏;21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趋势展望[N];人民日报;2001年
7 侯且岸;中国史学与文化研究的若干反思 (之三)[N];学习时报;2003年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蒋大椿;中国史学转型需找准定位[N];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杨艳秋 廉敏;中外学者研讨中国史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10 浔邑;专家学者研讨唯物史观与新中国史学发展[N];光明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陈峰;社会史论战与现代中国史学[D];山东大学;2005年
2 刘俐娜;20世纪初期中国史学的转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谢进东;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的历史学解释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谷学峰;1958年“史学革命”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吴忠良;南高史地学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樊庆臣;现代中国史学专业学会的创建与运作[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松;历史跨学科研究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的现代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梦舒;朱希祖与现代中国史学的科学化[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 徐春夏;抗战时期延安地区的史学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吕作用;越界取火[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冰;柴德赓与中国史学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刘雅芹;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史学功用观之嬗变[D];山东大学;2009年
7 王维佳;唯物史观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大陆历史学变革[D];扬州大学;2012年
8 杨发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史学风气的变动与童书业的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刘秀俊;实证与诠释的会通[D];山东大学;2006年
10 刘冬蕊;章学诚与中国史学的近代转型[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740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574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