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研究 (1949
本文关键词: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研究 (1949-1999),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福建师范大学》 2011年
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研究 (1949-1999)
王立端
【摘要】: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首先涉及怎样理解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应该在马克思所阐述的公有制——私有制——公有制这一人类社会普遍规律的框架下解读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可以选择四个视角,即马克思恩格斯探寻原始社会、农村公社的过程,他们形成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人类早期社会历史的指导思想等视角以解读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涵义和性质,结论是: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是马克思恩格斯以所有制为核心考察印度等国遗存的农村公社而抽象出来的公社公有制的一个假设概念,其所指是原始共产主义,其能指则是比较具体的印度等国的农村公社。 探讨新中国成立后近五十年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史,不难发现,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其内在动力是马克思主义史学本身的发展,同时也与建国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马克思主义史学怎样为社会主义现实服务紧密相连,当然还与各个时期的政治环境和学术氛围有关。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构成了建国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主干,由此衍生出了中国古代史研究中许多具体历史问题的争论,包括中国古史分期问题、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农民战争问题、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奴隶制度问题等的深入研究,同时还拓展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以及中国和东方社会历史实际的深入研究,收获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对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也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的中国化进程,推进了中国史体系的构建和重构的过程,促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的形成。此外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还反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认知模式,即重视理论模式的运用,彻底改变了中国传统史学重经验考据的历史认知模式,转而重视历史发展规律性的探索。因此,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史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09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时亮;侯外庐与《中国古代社会史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2 黄远东;李宗侗古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克垚;学习马克思恩格斯论东方古代社会的几点体会[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02期
2 ;北京大学、吉林师范大学联合召开“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讨论会[J];吉林师大学报;1978年04期
3 于可;王敦书;;试论“亚细亚生产方式”[J];吉林师大学报;1979年04期
4 宋敏;;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看“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志纯、学盛同志商榷[J];吉林师大学报;1979年04期
5 于庆和;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J];吉林师大学报;1980年01期
6 左文华;;关于奴隶社会史的几个问题——与《世界上古史纲》编写小组商榷[J];吉林师大学报;1980年02期
7 宋敏;谈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两种生产方式说[J];东北师大学报;1984年04期
8 徐晓望;试论古代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化石——义门[J];东南文化;1986年02期
9 公丕祥;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东方社会法律文化——马克思的思想演进概观[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10 王晓红;;马克思笔记写作过程新探[J];东岳论丛;2009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春姣;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文化批判[D];黑龙江大学;2004年
2 陈峰;社会史论战与现代中国史学[D];山东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军福;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侯外庐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2 纪树磊;论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内涵及其现实意义[D];吉林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夏明;許浩明;;关于亚細亚生产方式及其有关概念的探討[J];安徽大学学报;1980年03期
2 胡尚元;胡适思想批判运动及其消极影响——史学领域的一个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3 胡尚元;;史学领域的反右派斗争——以雷海宗为中心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4 周龙燕;;试析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过程中的经验及教训[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5 陈希红;评陶希圣的中国社会史研究[J];安徽史学;2003年06期
6 吴怀祺;;史学话语权与20世纪的中国民族史学——兼说10卷本《中国史学思想通史》[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7 徐国利;李庆祥;;马克思主义史学五大家论史家修养[J];安徽史学;2010年06期
8 吴怀祺;;时代的期待与史学的自觉[J];安徽史学;2011年01期
9 朱从兵;;时代与史学流品[J];安徽史学;2011年01期
10 陆青松;;试论商鞅变法对秦礼制演变的影响[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志文;谢作诗;;无悲剧的公地制度——对哈丁模型的扩展及其验证[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2 吴敏超;;“中国经济派”考[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3 冯玮;;廓清“文明”和“文化”的差异——从词源到现实意义[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4 李春青;;文学的与历史的:对两种叙事方式之关系的思考[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5 张越;;《十批判书》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评价问题刍议[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6 杨坚;胡文亮;刘旭华;;口述科技史料采集实践与体会[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7 张越;;对《十批判书》的评价与争议之回顾与认识[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8 郑珺;;毛泽东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指导历史研究的实践[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建伟;;论政府环境责任的完善[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7年
10 张国硕;;夏都探寻[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辑)——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利;律简身份法考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大川;约翰·理查德·格林《英国人民简史》史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郭强;论马克思“社会—国家”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晓娟;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蔺淑英;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创造性运用(1919-1949)[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何建国;领袖著作与意识形态:孙中山著作的出版与传播研究(1919—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卓立;历史相对主义的脉络[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宇;后现代史学对传统史学的挑战与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小妹;“自然状态”范式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刘进全;傅斯年史学思想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秀玉;陈翰笙与1930年代的中国农村社会大论战[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郭军燕;《格萨尔》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现象探析[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胡涵;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品质[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7 钱芳华;卡洛·金兹堡微观史学思想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成胜;试析西汉前期功臣列侯宗室诸王相制相依之局[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朱喆;福泽谕吉的史学[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张辉;《觉悟》、《建设》和唯物史观的传播[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巴新生;“明德”——西周领主土地所有权获取方式试析[J];北方论丛;1998年02期
2 刘家和,陈新;历史比较初论:比较研究的一般逻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武少民;;论侯外庐对清代学术史研究的贡献[J];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02期
4 刘宝才,梁涛;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的史学开创意义[J];东北师大学报;1994年03期
5 巴新生;西周“宗盟”初探[J];东北师大学报;1997年02期
6 何新;;古代社会史的重新认识——从近年出版的两部史著看当代中国史学理论的危机[J];读书;1986年11期
7 巴新生;王立端;;中国化视野下的“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讨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李锦全;研究中国哲学遗产必须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读侯外庐著《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J];广东社会科学;1989年04期
9 周文玖;;侯外庐与白寿彝的学术交谊及治学特色之比较[J];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12期
10 黄现璠;我国民族历史没有奴隶社会的探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韬;李宗侗学术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时亮;侯外庐与《中国古代社会史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远东;李宗侗古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克垚;学习马克思恩格斯论东方古代社会的几点体会[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02期
2 黄枬森;;关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哲学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江丹林;马克思对东方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资本论》及其三大手稿[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6期
4 刘宝才,梁涛;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的史学开创意义[J];东北师大学报;1994年03期
5 巴新生;李友东;;探讨中国国家起源的几种理论模式的回顾和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公丕祥;夏锦文;;历史与现实:中国法制现代化及其意义[J];法学家;1997年04期
7 蔡定剑;关于前苏联法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影响——建国以来法学界重大事件研究(22)[J];法学;1999年03期
8 M.索尔 ,洪历建;苏联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J];国外社会科学;1981年03期
9 王国庆 ,杜爱英;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论述的演变[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10 吴泽 ,王东;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J];河北学刊;1987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倪迅;[N];光明日报;2001年
2 德朋 洪源 苗家生;[N];光明日报;200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庆服,孙胜文;亚细亚生产方式历史存在性析论[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詹义康;陈春娥;;从中国革命的实践看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3 郑晓松;亚细亚生产方式与李约瑟难题[J];兰州学刊;2004年01期
4 张庆服;亚细亚生产方式历史存在性析论[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盐泽君夫;伍继涛;;古代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结构和阶段[J];历史教学问题;1992年05期
6 詹义康;恩格斯与“亚细亚生产方式”——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札记[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7 张春姣;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发展和完善[J];学术交流;2003年02期
8 王军福;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侯外庐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J];晋阳学刊;2003年04期
9 ;海外书讯[J];读书;1980年12期
10 张雅琴;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再探究[J];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家祥;;“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历史演变[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哲学对话与文化交流”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周自强;;郭沫若“亚细亚生产方式”论与奴隶制生产方式论研究[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3 田昌五;;坚持郭沫若史学体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4 张凌云;;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片论——兼评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研究中的否定论[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5 王戎笙;;论战中走上史坛的郭沫若[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6 徐卫国;;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俞吾金;;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化——兼论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8 张剑平;;郭沫若古史分期的研究方法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认识[A];郭沫若与百年中国学术文化回望[C];2002年
9 张剑平;;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史学评价问题[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10 丁景唐;;瞿秋白与米夫[A];瞿秋白研究新探[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德胜 山西省太原市民政局局长;[N];中国社会报;2009年
2 曹兵武;[N];中国文物报;2007年
3 李学勤;[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4 学部委员 廖学盛;[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5 侯且岸;[N];学习时报;2007年
6 ;[N];解放日报;2007年
7 侯且岸;[N];学习时报;2005年
8 秦晖;[N];南方周末;2007年
9 本报记者 王仆 罗淙;[N];凉山日报(汉);2006年
10 王海平;[N];学习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立端;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研究 (1949-1999)[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春姣;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文化批判[D];黑龙江大学;2004年
3 蒋海升;“西方话语”与“中国历史”之间的张力[D];山东大学;2006年
4 王贵仁;唯物史观及其指导的历史学在20世纪中国的推进历程[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5 周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复旦大学;2005年
6 沈斌;二十世纪关于商周公社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高学栋;经济全球化与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道路[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颖;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与中国社会历史特点[D];内蒙古大学;2011年
2 纪树磊;论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内涵及其现实意义[D];吉林大学;2010年
3 王军福;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侯外庐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4 王德峰;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理论及其意义[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5 尹彩峰;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探索[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夏兵玲;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梁银妹;政治·学派与学术[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夏红侠;童书业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黄鹤;生产方式变革对中国法治进程的影响[D];黑龙江大学;2006年
10 苑丽丽;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重读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及启示[D];汕头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研究 (1949-1999),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25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62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