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国立中央大学的历史教学与历史研究刍议
本文选题:中央大学 切入点:历史研究 出处:《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0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国立中央大学是民国时期国内规模大、影响力较强的一所大学。它的历史教学及研究在当时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对我国近代历史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中大重视对历史理论的研究,推动了我国历史学科建设,并为我国历史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研究民国时期中大的历史教学及史学研究,对我国历史专业的科学化与现代化及当代新一轮的高校历史教学改革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Abstract]:The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was a large and influential university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ts history teaching and research was at the leading level in the country at that time. It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history in China. CUHK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theory, which has promot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e of history in China. And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story theory.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scient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history major in our country and the new reform of history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师范大学三峡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基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抗战时期内迁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研究(10SKE06) 重庆师范大学青年基金项目:抗战时期内迁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研究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58;K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胡弼成,雷冬玉,康玉唐;整体素质观:一流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理念[J];江苏高教;2003年01期
2 周文玖;论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J];史学月刊;2002年08期
3 周文玖;中国史学史学科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重读金毓黻先生《中国史学史》[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迪飞;陈俊平;;论新时期高校“人才强校”战略下的人才引进[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5年S1期
2 吴福儿;;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战略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年12期
3 彭新一,李正;实现五个战略转变 构建一流师资队伍[J];高教探索;2004年01期
4 谢长法;民国时期的留学生与高等教育近代化[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龚放;;现代大学制度创新的“应为”与“可为”——一流大学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7期
6 周谷平,朱绍英;郭秉文与近代美国大学模式的导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5期
7 祁振仓;论新建本科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J];河西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8 周文玖;从梁启超到白寿彝——中国史学史学科发展的学术系谱[J];回族研究;2005年02期
9 姜胜利;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胡弼成,陈卓,王孟君;大学办学指导思想转变与调整的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金春;;激励理论与高校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A];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006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俞海洛;当代中国大学生思想史研究(1949-1988)[D];浙江大学;2005年
2 严峰;中国大学文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关红实;在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情境中的吕斯百[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包平;二十世纪中国农业教育变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5 孟雪梅;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图书馆研究(1868—1952)[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君辉;当代中国大学精神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顾康静;高校创新型教师管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3 宋晓云;欧洲中世纪大学教师与大学精神[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易斌;我国高校教师科研创新的组织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孔涛;中国高校师资国际化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6 张林;安徽省高等教育师资人才需求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7 汪楚雄;“新教育运动”述论(1912-1927)[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许素青;甘肃省普通高校师资队伍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9 陈菊;《时与潮文艺》与抗战时期的文学翻译[D];西南大学;2006年
10 蒯义峰;中国科学社与中国近代学校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萍,吴振球;中西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学缘结构比较研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2 宋永刚;人才战略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3 瞿林东;史学怎样寻找自己——重读金毓黻著《中国史学史》[J];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我院各研究所、高级研究人员简介[J];社会科学辑刊;1988年02期
2 叶桂生;关于现代史学史的思索[J];史学史研究;1989年04期
3 王家福;;历史研究的国际战略前瞻[J];世纪论评;1997年Z1期
4 钟春翔;论历史研究中历史学家的主体参与[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5 陈洪澜;现代科技发展对历史研究手段的拓展[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潘明娟,杨文秀;后现代思潮对历史研究的影响[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7 ;《当代中国史研究》在学术界的影响不断扩大[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03期
8 谢华;;历史研究中的经济因素:原则与方法[J];求索;2006年09期
9 陈亚萍;;历史及历史学中的内幕——对确定历史的怀疑[J];中学课程资源;2008年03期
10 李帆;;灾难与历史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志华;;历史研究与档案的开放和利用——冷战国际史研究中的案例种种[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2 毛曦;王善军;;坚持与发展:漆侠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方法[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3 杨奎松;;历史研究中的人性取向问题[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4 包伟民;;编辑说明[A];浙江史学论丛(第一辑)[C];2004年
5 ;后记[A];谢本书史学研究评述[C];2006年
6 郭沫若;;战时中国历史研究[A];郭沫若研究第二辑[C];1986年
7 张宪博;;从王毓铨先生的两封信看他的学术观[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8 孙功达;;四十年来历史与现实关系问题讨论综述[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9 ;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首届年会征文目录[A];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首届年会纪念特刊[C];1984年
10 吴达德;;谢本书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述评[A];谢本书史学研究评述[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乐民;再谈历史研究和教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于沛;陈翰笙历史研究的时代精神[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3 路育松;坚持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王素色;历史研究离不了唯物史观[N];中国民族报;2002年
5 美国罗文大学教授、北京大学长江讲座教授 王晴佳;“以色列没有国王”[N];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记者 乐君;历史研究的回顾、探索、展望[N];社会科学报;2008年
7 郑文;历史研究与历史学家的现实关怀[N];中华读书报;2002年
8 许海云;对当前“时尚史学”的几点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吴娟;寻找民间的记忆[N];文汇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李庆英;历史研究不应充当“胜利者的宣传”[N];北京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师文兵;汤普森历史哲学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2 李凌翔;新中国的旧史学[D];山东大学;2008年
3 王晓华;近三十年中国大陆史学主潮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蒋海升;“西方话语”与“中国历史”之间的张力[D];山东大学;2006年
5 王贵仁;唯物史观及其指导的历史学在20世纪中国的推进历程[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6 孙晓喜;观念的历史与历史的观念[D];吉林大学;2007年
7 代洪亮;复兴与发展:学术史视野中的中国社会史研究(1980-2010)[D];山东大学;2011年
8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林国华;范文澜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D];山东大学;2007年
10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时传霞;历史研究的现代化视角[D];山东大学;2008年
2 徐风兰;《中国历史研究法》与《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之比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3 刁娅君;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郭琪;论文本异化与历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何荣毅;社会信息化与历史研究方法的变革[D];山东大学;2008年
6 史晓峰;心理学理论对历史研究之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05年
7 董明;游走于政治与学术之间[D];山东大学;2006年
8 赵松;历史跨学科研究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的现代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琳娟;1983年—中国新时期史学的转变[D];山东大学;2006年
10 薛波;论历史研究中的价值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317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631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