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早期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对麦克尼尔的影响
本文选题:社会变迁理论 切入点:俗民—都市社会连续统一体 出处:《史学理论研究》2012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威廉·哈迪·麦克尼尔是享誉全球的世界史学家。他的《西方的兴起》以文明为单位,把文明之间的交往互动看作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开辟了世界史写作的新视角。麦克尼尔世界史思想的形成受益于20世纪早期美国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本文介绍了影响麦克尼尔的人类学家及其思想,探讨麦克尼尔如何将人类学研究成果整合到世界史撰写中,并找到了解释世界史的新方法。
[Abstract]:William Hardy McNeill is a world-renowned historian. His rise of the West, based on civilization, se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ivilizations as the main engine of social progress. The formation of McNeil's thought of world history benefited from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American anthropology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nthropologists who influenced McNeil and his thoughts.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McNeill integrates anthropology into the writing of world history and finds a new way to explain world history.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K09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毕会成;;文明的病态[J];读书;2008年02期
2 钱乘旦;;评麦克尼尔《世界史》[J];世界历史;2008年02期
3 郭方;评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J];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02期
4 王晋新;;扬弃、探求与超越——威廉·麦克尼尔史学思想及成就述评[J];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平;;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体系的建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吕萍;浅析美国新经济史学派的产生和特点[J];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2期
3 梁艳春;;影视史学的演变与发展[J];北方论丛;2009年04期
4 杜茜;;从生物多样性到语言多样性[J];北方语言论丛;2011年00期
5 韩璐;;年鉴学派的史学思想理论对中共历史研究的启示[J];北京党史;2007年02期
6 刘莉;潘仁;;试论当代中国文化的嬗变——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研究的另一个价值维度[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9期
7 郑敏惠;;史学品格和艺术品格的完美统一——《中国绘画通史》的美术史学价值[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8 江牧;林鸿;;工业产品设计的安全向度[J];包装工程;2010年22期
9 李文杰;;论道家养生与茶[J];中国茶叶;2008年11期
10 罗一楠;简论梁启超对物质科学与精神文化关系的探讨[J];长白学刊;200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游来林;;论文章结构的客观性[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郭佩惠;;论文化多样性与和谐文化[A];孔学研究(第十四辑)——云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葛志毅;;序:历史真谛在其人文内涵而不在其是否是科学[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4 葛志毅;;序:历史真谛在其人文内涵而不在其是否是科学[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全国首届东周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佴荣本;;论文学史著的形态[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向永;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大川;约翰·理查德·格林《英国人民简史》史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永昌;中美军民关系比较研究:近30年视距的考察[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宋燕;和合学视野下教师合作研修共同体建构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高法成;孝与养的失衡[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何旺生;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镇富;影像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陈园园;陶希圣与“食货”学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吉灿忠;武术“文化空间”论绎[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宇;后现代史学对传统史学的挑战与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郑衡;高校和谐校园建设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姚魏阳;渭南回族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李杨;“全球史观”在中国史研究中的运用[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锴;青少年学生偶像崇拜的文化选择[D];西南大学;2011年
6 封维维;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文化视角省思[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超;列维—斯特劳斯的历史哲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佳;网络游戏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及其德育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9 徐小敏;《儿童的世纪:家庭生活的社会史》在教育史研究上的意义[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麻治金;五四之子的“赶路”人生[D];汕头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钱乘旦;;评麦克尼尔《世界史》[J];世界历史;2008年02期
2 郭方;评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J];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茂春;;从精神健康看美国华人的文化适应[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年04期
2 乔秀楠;何晓静;;简论第二语言的学习与文化适应的关系[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白亮;;文化适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民族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4 毛启红;;浅谈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What与How[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10期
5 徐光兴;肖三蓉;;文化适应的心理学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6 冒国安;论文化适应[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朱文飞;外语学习情境认知性初探[J];台州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庄怡川;;国外有关归国人员文化再适应研究综述[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年04期
9 付茶英;;对外语学习背景下“文化适应”的质疑[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10 王利平;;文化适应对二语学习的作用机制分析[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综述[A];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栾伟;张晓红;赵爱平;陆丽清;;美国移民护士的文化适应[A];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护理管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护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杨晓莉;刘力;;多元文化个体的文化框架转换:影响因素与结果[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樊富珉;郑善美;;团体心理辅导对韩国留学生文化适应的干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许恒声;;殚精竭虑 苦心孤诣——记著名人类学家阮西湖教授[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庆祝阮西湖教授从事学术研究50年暨都市人类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秦红增;;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在广东中山市举行[A];中国民族学学会第七届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2年
7 杨载田;;试论闽粤赣边客家传统民居土楼的文化适应[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8 付佳;唐宁玉;;文化适应研究新方法初探[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苏娟;梁福成;白学军;;蒙族中学生文化适应与智力水平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刘杨;方晓义;;文化适应的标准、过程及影响因素[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赵川东;人类学家的使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2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赵旭东;从发展人类学到发展的人类学[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3 何星亮;为什么需要普及人类学[N];学习时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陈洁;王铭铭:把人类学做到绝望[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朱侠;格勒:一个文化人类学家的前世今生[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王春波 实习记者 刘晓燕;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族群、聚落、民族建筑”专题会议分会场会议在楚召开[N];楚雄日报(汉);2009年
7 李晋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影视人类学的“前世”与“今生”[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8 刘正爱;荷兰人类学的发展状况[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9 田建明;泰勒:第一位对文化概念进行人类学定义的学者[N];中国民族报;2008年
10 冯一兵;“神经文学家”奥利弗·萨克斯的《火星上的人类学家》[N];文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丽璐;农民工的文化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曹云华;从文化适应的角度看东南亚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D];暨南大学;2001年
3 金学官;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2年
4 王强;近代外国在华企业本土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张霜;民族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6 张劲梅;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孙亚楠;韩人社区与“韩味”青岛[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秦政;价值·生活·想象[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王平;课程改革中的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杨萍;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中的几个突出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航;赴泰汉语志愿者文化适应调查[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刘学义;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智力的测量及其与文化适应的关系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3 丁洪玉;试论语文教育的人类学观察方式[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如东;华西的植物研究:1920-1937[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李腼;融入的故事[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郭少红;归国初中生文化适应的跨文化研究——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个案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旃媛媛;从宗教信仰看东南亚华侨华人的文化适应[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倪潇;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实施的文化适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健;城市流动少数民族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邵霞;试论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宏观模式[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487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648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