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分期”史到“断代”史——民国时期大学“中国通史”讲授体系之演变
本文选题:民国 切入点:大学 出处:《史学集刊》2011年01期
【摘要】:民国时期大学的"中国通史"讲授,有一个从模仿西洋史"上古、中古、近古、近世"的"分期"体系,向"断代"体系逐步演变的过程,最通行的断代方法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六段。在前一种讲授体系下,由于分期标准难以确定,造成时期划分极端混乱,中西历史对照讲授的目的难以达到,而且由于受西方中心史观的影响,还出现了强分时代乃至割裂历史的弊端。因此,这种讲授体系逐渐被各大学所抛弃,而代之以后者。后一种讲授体系的最终确立,是在分段问题上充分考虑中国自身历史发展特点的结果。其问题主要在于各段历史在实际讲授过程当中,常常不能衔接,造成"通史"事实上"不通"。与通史讲授体系的演变相呼应,通史教科书的编撰,也大体经历了一个从模仿西洋史分期,到依据本国历史发展特点构建本国通史著作体系的演变。这是中国史研究逐渐深入的一个表现。
[Abstract]:The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 taught by universitie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had a process of gradual evolution from the "ancient, middle, near ancient and modern" system of imitation of Western history to the "dynastic" system. The most popular methods are "Pre-Qin", "Qin and Han",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Sui,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Song, Liao, Jin and Yuan", and "Ming and Qing". It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history contrast teaching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nd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western central historical view, there is also the malpractice of dividing the times and even separating the history. Therefore, this teaching system is gradually abandoned by the universities. Instead of the latter, the final establishment of the latter teaching system is the result of fully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ow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n the issue of segmentation. The main problem lies in the fact that each section of history often fails to link up in the course of actual teaching. As a result, the "general history" is in fact "impassable". It echoes the evolution of the general history teaching system, and the compilation of the general history textbooks has generally gone through a period of imitation of Western histor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history development, the evolution of national general history writing system is a manifestation of the gradual deepening of the study of Chinese history.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基金】: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近代中国大学的文史哲学科——一个宏观视野下的微观研究”(199915)
【分类号】:K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韦勇强;顾颉刚史料考辨理论与方法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周书灿;;20世纪以前的《周礼》学述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吴士勇;论吕思勉“经世致用”的史学观与实践活动[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阮兴;陶希圣与《食货半月刊》[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王学典;;唯物史观派史学的学术重塑[J];历史研究;2007年01期
6 陈辉娟;陶希圣的家族史研究及其史学意义[J];克山师专学报;2004年04期
7 张越;;浅论深入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的重要意义[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张越;;试析20世纪4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史料和历史考证方法的重视[J];史学集刊;2006年02期
9 卢毅;;章门弟子与中国近代史学转型[J];史学月刊;2006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云;20世纪30-60年代初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政治取向[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周霞;中国近代佛教史学探研(1900—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吴忠良;南高史地学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扬眉;方法论视野中的“古史辨”派[D];山东大学;2005年
5 蒋海升;“西方话语”与“中国历史”之间的张力[D];山东大学;2006年
6 陈宝云;学术与国家:《史地学报》及其群体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赵海丽;北朝墓志文献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王松山;两晋史学发展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彭树欣;梁启超与中国文献学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炜;现代视野下的经典选择[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海清;陈登原学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刘斌;民国四书文献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田振洪;魏晋南北朝“特务”型监察官的监察活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4 夏红侠;童书业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丁璐;中国音乐史研究的科学化进程[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6 李玉莹;商务印书馆与近代中学历史教科书编撰(1904-1937年)[D];扬州大学;2007年
7 王辛方;穷源竟委,易于不易[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陈灿龙;柳诒徵史学思想述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伟魏;傅斯年的史学理论析论[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10 范国强;试论白寿彝先生对中国古代优良史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历史教学》(下半月)第104卷(2011年1~6期)总目[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1年06期
2 李卫民;;时代呼唤更成熟的中国灾荒史学——夏明方教授访谈录[J];晋阳学刊;2011年04期
3 刘开军;;试探刘咸p樀睦方逃枷隱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德芳;;“20世纪中国社会史及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述要[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2 张越;;“书评”中的学术批评——《燕京学报》“书评”栏目的特色[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3 赵庆云;;论早期近代史研究所的学术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8年卷)[C];2009年
4 ;后记[A];谢本书史学研究评述[C];2006年
5 ;编后记[A];“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在线;走近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N];兰州日报;2005年
2 薛其林;民国时期学术的主要特色与成就[N];光明日报;2004年
3 特约记者 叶辉;历史学的困境[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复旦大学 陈洪波;读史杂谈[N];中国文物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李庆英;历史研究不应充当“胜利者的宣传”[N];北京日报;2008年
6 记者 乐君;历史研究的回顾、探索、展望[N];社会科学报;2008年
7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陈向阳;组织史研究暂露头角[N];社会科学报;2008年
8 记者 兰炎平 通讯员 宋晓芹;阎宗临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京召开[N];山西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陈建强 通讯员 张国 张剑;历史教育如何考虑公众口味[N];光明日报;2006年
10 见习记者 胡栩邋记者 赵伟;读史不宜寄予过高期望[N];中山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鹏;中国史学界对日本近代中国学的迎拒[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姜萌;从“新史学”到“新汉学”[D];山东大学;2007年
2 王瑞;明清时期汉江流域中药材地理初探(1368-1911)[D];暨南大学;2011年
3 夏雨;民国国史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宗石丁;雷海宗与民国时期的民族主义史学[D];山东大学;2011年
5 刁娅君;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郭丽娟;20世纪30年代边疆史地学视角下的康藏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7 张嘉倪;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高校边政研究述论[D];兰州大学;2012年
8 韩毅勇;蔡尚思学术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新峰;文化自由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546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654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