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荫麟的史料观今析
本文选题:张荫麟 切入点:史料观 出处:《史学史研究》2012年01期
【摘要】:20世纪20年代由胡适发起的整理国故,以及随后由顾颉刚领头的古史辨运动等,对于中国近代历史学科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其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初步建立了对史料的选择、分析和运用的基本准则,并以此来促进历史叙述和书写的进步。身处这股浪潮当中的张荫麟,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史料观念。这一过程由对疑古风气所带来的"求新好疑"的反思开始,进而发展到理想史料的择取和运用标准。而几十年前他对史料的深入分析,对于我们今日的史学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Abstract]:The collation of ancient history initiated by Hu Shi in the 1920s, and later the ancient history debate led by Gu Jiegang,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One of its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basic criteria for the selection,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thus to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historical narration and writing. Zhang Yin-lin, who is in the midst of this wave, This process began with the reflection on the "seeking new and good doubts" brought about by the suspicion of ancient times, and then developed to the standard of choosing and applying ideal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his in-depth analysis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a few decades ago, It also has some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our historical research today.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部;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于沛;西方史学的传入和回响[J];浙江学刊;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毅;“整理国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赵夏;顾颉刚先生对边疆问题的实践和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3 周霞;顾颉刚与编辑出版[J];出版史料;2004年02期
4 管宗昌;杨秀兰;;《列子》研究综述[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韦勇强;顾颉刚史料考辨理论与方法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韦勇强;顾颉刚“古史层累说”的形成及意义[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李春雷;史学期刊与中国史学研究中的民族主义倾向——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刘俐娜;;顾颉刚学术研究中的民众情结[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9 洪认清;;顾颉刚的历史教学思想及其实践[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曹守亮;;顾颉刚的历史教育思想初探[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左玉河;;西学东渐与晚清学风嬗变[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贵福;钱玄同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田旭东;20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章原;古史辨《诗经》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吴忠良;南高史地学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姚雅欣;梁启超科学文化知行论稿[D];山西大学;2005年
6 陈怀琦;语丝社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刘超;民族主义与中国历史书写[D];复旦大学;2005年
8 石曙萍;文学研究会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邓小林;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教师聘任之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李扬眉;方法论视野中的“古史辨”派[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颜娜;梁启超史学认识论思想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孙晓燕;从激烈的社会批判到沉稳的学理探求[D];河南大学;2006年
3 庞海江;近代大学教师群体透析[D];吉林大学;2006年
4 石增银;燕京大学历史学会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陈琼;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乐;论卜正民明代社会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郭福生;陆懋德学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冯芳萍;陈寅恪的治史方法:以文献材料为中心的考察[D];中南民族大学;2007年
9 郭盛;梁启超、钱穆两部同名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比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10 李伟魏;傅斯年的史学理论析论[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张广智;傅斯年、陈寅恪与兰克史学[J];安徽史学;2004年02期
2 张广智;西方文化形态史观的中国回应[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张富祥;商王名号与上古日名制研究[J];历史研究;2005年02期
4 赵敦华;考古哲学在西方发展以及在中国的任务[J];求是学刊;2003年05期
5 张广智;苏联史学输入中国及其现代回响[J];社会科学;2003年12期
6 卢毅;试论民国时期“整理国故运动”的缺失[J];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04期
7 王学典,李扬眉;“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知识论命题[J];史学月刊;2003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洪岩;论张荫麟及其“新史学”[J];近代史研究;1991年03期
2 黄静;张荫麟的通史理论和实践[J];求是学刊;2002年02期
3 佚名;;张荫麟著《中国史纲》[J];学习博览;2010年12期
4 苏敏;探析翦伯赞的史料观[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5 ;平等的眼光:民国新派学人的史料观[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06期
6 黄晓虹;胡适的史料观管见[J];学术界;2001年05期
7 孔祥成;历史语言研究所学人的史料观——解读1928~1948年的《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J];东方论坛;2002年05期
8 陈其泰;陈寅恪治史风格续议[J];中州学刊;2003年04期
9 赵辉;钟文荣;;荣孟源的史料观初探[J];池州师专学报;2007年01期
10 卜鑫;;论张荫麟及其《中国史纲》[J];西安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南方日报记者 金强 林旭娜;他真有学问真有才[N];南方日报;2010年
2 王晓清;张荫麟和《中国史纲》[N];社会科学报;2001年
3 海南大学 唐启翠;“证据”:中国现代学术的治学线索[N];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唐小兵邋(本报书评人);接续民国史学传统[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开拓中国新史学的历史学系[N];新清华;2006年
6 王先明;历史学视野下的“三农”问题[N];光明日报;2004年
7 王子今;“史料”也许不仅仅是“木材砖瓦”[N];中华读书报;2006年
8 赵刚;金圣叹式的中国历史叙述[N];东方早报;2011年
9 李红岩;正确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研究》[N];光明日报;2003年
10 钱婉约;顾颉刚与《古史辨》[N];光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朱潇潇;专科化时代的通才之辨[D];复旦大学;2008年
2 刘俐娜;20世纪初期中国史学的转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单凤娟;翦伯赞的史料观及方法论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席;反思“科学化”与超越“客观性”[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敏;论翦伯赞的史料学思想[D];兰州大学;2007年
4 何周;浅论吕思勉史学思想的几个问题[D];安徽大学;2007年
5 王林;吴晗史学思想的述论[D];安徽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547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654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