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国家形成的标志之管见——兼与“四级聚落等级的国家论”商榷

发布时间:2018-03-24 10:43

  本文选题:中心聚落 切入点:等级结构 出处:《历史研究》2010年06期


【摘要】:人类文明的发展既遵循共同的规律,又具有各自的特点,表现出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中国古代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既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相适应,又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对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的研究,不能脱离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较的方法和视角。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问题引起学界广泛关注,产生了一批重要成果。近年来,随着更多考古学材料的发掘和文化人类学理论的应用,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取得诸多新进展。《历史研究》编辑部约请部分学者撰文分别从考古学、传世文献、文化人类学理论以及语言文字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希冀促进相关研究的深入。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not only follows the common law, but also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showing the unity of generality and particularity. The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civilization, which is adapted to the general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the origin of the country cannot be divorced from the method and perspective of comparison with other civilizations in the world. The issue of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the origin of the country has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academic circles and produced a number of important achievement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excavation of more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Many new developments have been made in academic research on this issue.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invited some scholars to write articles to discuss the proble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archaeology, literature,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language. Hope to promote the depth of relevant research.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
【分类号】:K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河南灵宝市北阳平遗址调查[J];考古;1999年12期

2 许宏;陈国梁;赵海涛;;二里头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J];考古;2004年11期

3 陈星灿;刘莉;李润权;华翰维;艾琳;;中国文明腹地的社会复杂化进程——伊洛河地区的聚落形态研究[J];考古学报;2003年02期

4 王震中;;商代的王畿与四土[J];殷都学刊;2007年04期

5 王震中;;商代都鄙邑落结构与商王的统治方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刃余;;“地域—文化”遗产调研的基本方向[J];东南文化;2009年04期

2 杨林;裴安平;郭宁宁;梁博毅;;洛阳地区史前聚落遗址空间形态研究[J];地理科学;2012年08期

3 王巍;;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新动向与新进展[J];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2008年01期

4 陈朝云;顺应生态环境与遵循人地关系:商代聚落的择立要素[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倪爱武;田明中;;三门峡地区史前古人地关系初探[J];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6 张兴照;;商代邑聚临河选址考论[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7 袁广阔;;略论二里头文化的聚落特征[J];华夏考古;2009年02期

8 李之龙;;对“中国文明史二里头起始论”的质疑[J];华夏考古;2009年04期

9 许永杰;;聚落考古在中国——历程·现状·问题[J];华夏考古;2009年04期

10 魏兴涛;;中原龙山城址的年代与兴废原因探讨[J];华夏考古;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巍;;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新动向与新进展[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董巧霞;《周礼》所见地方行政组织考察[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陈剑;先秦时期县制的起源与转变[D];吉林大学;2009年

3 林志森;基于社区结构的传统聚落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李栋;先秦礼制建筑考古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韩香花;史前至夏商时期中原地区手工业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6 李锋;郑州大师姑城址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7 李丽娜;龙山至二里头时代城邑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惠夕平;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鲁东南沿海地区史前至汉代聚落考古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陆德富;战国时代官私手工业的经营形态[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铁丽;先秦时期黄河水患述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贾宁宁;红山文化与商族起源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常怀颖;龙山时期至二里头早期的社会复杂化进程初探[D];四川大学;2005年

4 田莹;隋唐洛阳水环境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邵晶;试析mP灞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演变[D];西北大学;2009年

6 王子孟;洛阳盆地二里头文化期聚落形态考察[D];山东大学;2010年

7 王安萍;蒙城尉迟寺遗址若干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8 任f3霏;夏商周时期黄河中游地区壕沟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韦姗杉;二里头早期国家兴衰的聚落考古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太一;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聚落形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伯谦;从灵石旌介商墓的发现看晋陕高原青铜文化的归属[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2 安阳市文物工作队;1995-1996年安阳刘家庄殷代遗址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1997年02期

3 安阳市文物工作队;安阳徐家桥村殷代遗址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1997年02期

4 林欢;试论太清宫长子口墓与商周“长”族[J];华夏考古;2003年02期

5 郑若葵;论二里头文化类型墓葬[J];华夏考古;1994年04期

6 于省吾;殷代的交通工具和櫣P持贫萚J];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5年02期

7 王震中;;“中商文化”概念的意义及其相关问题[J];考古与文物;2006年01期

8 段鹏琦;洛阳古代都城城址迁移现象试析[J];考古与文物;1999年04期

9 宋镇豪;商代的王畿、四土与四至[J];南方文物;1994年01期

10 王震中;甲骨文亳邑新探[J];历史研究;200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林欢;晚商地理论纲[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何景成;商周青铜器族氏铭文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翔宇;;雅典、斯巴达国家形成的过程[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2 罗浩波;;文明起源研究若干前沿问题述论[J];天府新论;2011年04期

3 陈仲庚;;舜教“五典”与“宗法制”国家体制的形成[J];求索;2011年07期

4 王泽;;浅谈考古学对美术研究的意义[J];美术教育研究;2011年08期

5 杨小燕;;以科学态度认识曹操墓——从曹操墓调查问卷数据结果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张艳萍;;考古学课程设置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32期

7 徐蕊;马丹华;;汉代服饰色彩的考古学观察[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赵评春;;“象牙塔”外谈曹操墓[J];w,

本文编号:16579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6579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b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