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相异相关的往昔:史学的个性与通性

发布时间:2018-03-24 12:47

  本文选题:梁启超 切入点:历史学 出处:《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02期


【摘要】:正温故可以知新,对于史学现状的反思,或可回到史学的基本层面去,从具体研究倾向或取向的形成发展过程入手进行考察,借以帮助我们认识目前史学的需要。很多基本的问题,前人已经思考过,且有较深的体悟。整理前人的思路,或也就展现出了新的可能性。本文题目看似甚大,不过并非系统
[Abstract]:We can know the new and reflect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istoriography, or go back to the basic level of historiography, and begin with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specific research tendency or orientation. In order to help us understand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historiography. Many basic problems have been considered by the predecessors, and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Sorting out the previous ideas, or show new possibilities. The title of this paper seems to be very large, but not a system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08JJD752081)
【分类号】:K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乐军;;论《香奁集》之于唐末诗坛的意义[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蒋大椿;历史与人的意志支配的实践[J];安徽史学;2004年01期

3 陈曦;从“文史不分”到“文史异辙”:略议中国古代正史传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4 张艳;论古希腊的人本史观[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5 易兰;历史叙述的客观与主观[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宇杰;历史之谜:从一种假说到科学的嬗变——兼谈维科对马克思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7 赵白生;“我与我周旋”——自传事实的内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丰子义;;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兼论其把握方式与寻求途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刘中文;论白居易对陶渊明的阐释与融化[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10 陈曦;从“文史异辙”看“正史”传记的缺憾[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葛志毅;;中国古代的经学文化传统[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2 葛志毅;;序:史学为中国文化托命之本[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二辑)——首届“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6年

3 江沛;;战国策学派文化形态学理论述评——以雷海宗、林同济思想为主的分析[A];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第一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D];暨南大学;2001年

2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田旭东;20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田松;惠勒科学哲学思想初探[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郭海文;唐五代女性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周建漳;历史及其理解和解释[D];厦门大学;2004年

7 米继军;先秦儒家中庸之道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尹兆鹏;科学传播的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赵鲁平;解读上海外语教育:历史与文化语境的嬗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洪良;《檀弓》散文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巧兰;论社会的历史性——人、自然、价值视野的统一[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季岸先;沃尔什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谢白清;论新闻大特写的兴起与发展[D];广西大学;2002年

5 逄锦波;论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理论构成[D];青岛大学;2002年

6 徐彦利;九十年代新历史叙事范型[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梁洁;中国近代实证主义史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斌;中晚唐文人音乐文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9 欧阳萍;论孔多塞的启蒙思想[D];湘潭大学;2003年

10 陈志扬;传统传记理论的终结:章学诚传记理论纲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罗志田;大纲与史:民国学术观念的典范转移[J];历史研究;2000年01期

2 罗志田;;道咸“新学”与清代学术史研究——《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导读[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书学;梁启超晚年史学思想再认识[J];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2 黄敏兰;梁启超《新史学》的真实意义及历史学的误解[J];近代史研究;1994年02期

3 杜丽星;;浅析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J];华章;2009年21期

4 王介平;李润苍;;批判梁启超的反动史学观点和方法[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9年04期

5 李里峰;新史学语境中的梁启超研究:再现、阐释与表述[J];文史哲;2004年04期

6 李喜所;;历史学是科学吗?——兼析梁启超晚年史观的新变化[J];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7 傅卓荦;;梁启超如何评价崔述[J];读书;1985年11期

8 胡晶;;浅谈梁启超与心理史学——读《中国历史研究法》札记[J];大众文艺;2010年11期

9 华闻;;书讯:《梁启超与护国战争》一书出版[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10 朱慧颖;梁启超的历史教学思想与实践[J];历史教学问题;2001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来新夏(南开大学教授);能用“善”和“恶”来划分历史学吗[N];北京日报;2001年

2 龚咏梅;没有衰落,还很繁荣[N];社会科学报;2003年

3 廖晓晴;省历史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清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召开[N];辽宁日报;2006年

4 记者;市历史学会举行换届选举[N];闽南日报;2007年

5 何兹全;客观的历史与主观的历史学[N];北京日报;2001年

6 王淼;看历史如何复活[N];光明日报;2007年

7 郑成宏;专家研讨历史学的继承与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王也扬;历史能否作为科学来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8年

9 张越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60年回顾是焦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开拓中国新史学的历史学系[N];新清华;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2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贵仁;唯物史观及其指导的历史学在20世纪中国的推进历程[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4 朱潇潇;专科化时代的通才之辨[D];复旦大学;2008年

5 江华;世界体系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姜萌;族群意识与历史书写[D];山东大学;2011年

7 盛韵;观念与材料[D];复旦大学;2008年

8 朱慈恩;20世纪上半期通俗史学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凌翔;新中国的旧史学[D];山东大学;2008年

10 黄磊;历史循环论和他者[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莹;梁启超“新史学”观念生成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安尊华;试论梁启超的史料思想[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3 庄永燕;浅析梁启超的新史学理论及其在清学史研究中的运用[D];浙江大学;2008年

4 徐风兰;《中国历史研究法》与《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之比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5 颜娜;梁启超史学认识论思想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可云;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新喜;历史学视野中的现代化[D];湘潭大学;2006年

8 丁小丽;历史学的社会定位及时代使命[D];山东大学;2008年

9 马诗书;梁启超与乾嘉学派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崔晨;梁启超与章太炎的民族史研究及其民族主义取向[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583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6583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8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