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治史理念与学术分野——以明成祖生母问题的争论为中心

发布时间:2018-03-26 14:37

  本文选题:明成祖生母 切入点:傅斯年 出处:《史学理论研究》2012年01期


【摘要】:围绕明成祖生母问题,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学者们展开了激烈争论。这一争论牵涉傅斯年、朱希祖、吴晗、李晋华、王崇武等众多明史研究大家,涵盖治史理念、官私史料价值、史实真伪、学人关系等相关问题,为当时的明史研究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这一讨论折射出以傅斯年、朱希祖为代表的双方在史料观念与研究视角上的截然异趣。同时,这场学术争论还曾受到傅、朱二人个人矛盾激化的影响。对此问题进行深入考察,有利于加深对20世纪上半期中国史学演进的认识。
[Abstract]:Over the issue of the birth and motherhood of the ancestors of the Ming Dynasty, scholars in the 1930s and 40s launched a heated debate. This debate involved Fu Sinian, Zhu Xizu, Wu Han, Li Jinhua, Wang Chongwu, and many others in the study of Ming history, covering the concept of managing history and the value of official and private historical materials. The historical fac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lars and scholars have brought a fresh air to the study of Ming history at that time. This discussion reflects the diametrically different interests of both sides, represented by Fu Sinian and Zhu Xizu, in the concept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the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At the same time, This academic debate was also influenced by the intensification of personal contradictions between Fu and Zhu. A thorough investigation of this issue will help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项目”资助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吴晗;明成祖生母考[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5年03期

2 周文玖;;傅斯年、朱希祖、朱谦之的交往与学术[J];史学史研究;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强;花灯与《金瓶梅》[J];保定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2 王伟;;明清之际辽东军事局面的变迁——以三个重要历史人物为视角[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高寿仙;;明代时估制度初探——以朝廷的物料买办为中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蔡明伦;;明代官员进谏模式及其特点[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蔡永;;借名家著作 助学生发展——名家著作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07期

6 王维;;大西军余部与清军衡州之战考论[J];船山学刊;2006年03期

7 何孝荣;明成祖与佛教[J];佛学研究;2002年00期

8 王元春;李敏莉;夏炳乐;;明清之际烟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吕延明;颜广文;;“张居正改革”、“隆万改革”,还是“嘉隆万改革”——明朝中期改革运动称谓的界定[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赵现海;;洪武初年甘肃地缘政治与明朝西北疆界政策——由冯胜“弃地”事件引发的思考[J];古代文明;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纪潮;;荆襄流民的附籍问题[A];汉水文化研究——汉水文化暨武当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翁乾磷;;郑和、古里与古里马氏浅探[A];郑和下西洋与文明对话国际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3 潘光哲;;傅斯年与吴晗[A];“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朴元(火高);;明“靖难之役”与朝鲜[A];明史研究第1辑[C];1991年

5 向燕南;;王世贞的史学批评及其理论贡献[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丰姣;洪武至宣德时期明朝对蒙古的经略[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刘军;明清时期海上商品贸易研究(1368-1840)[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3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冯明;张居正改革群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竞艳;晚明士人群体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孙文秀;曹学Oz文学活动与文艺思想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7 妥建清;颓废与中国现代性的近代起源(1573-1644)[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孟斌斌;屠隆诗文观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9 郄军红;丘o臁洞笱а芤宀埂分蚊袼枷胙芯縖D];南开大学;2009年

10 陈晖莉;晚明文人佛寺旅游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惠玲;张雨及其《全陕边政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许作海;魏焕《皇明九边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曹鸿杰;杨一清《关中奏议》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马德权;夏燮《明通鉴》论赞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熊猛;浅论明朝户部的职能及其运行的法律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包青山;士人精神与文化重构[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蒲章霞;“土木之变”若干问题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喻堰田;嘉靖崇道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冰;高拱经济思想及其改革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范红建;明初反腐治贪的历史考察[D];郑州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明贵;“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J];史学月刊;2005年03期

2 雷颐;傅斯年思想矛盾试析[J];近代史研究;1991年03期

3 汪谦干;“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安徽史学;2004年06期

4 周文玖;;傅斯年、朱希祖、朱谦之的交往与学术[J];史学史研究;2006年01期

5 岳玉玺;傅斯年学术思想渊源初探[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王继训;傅斯年对政治文化的阐释与理解[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苏全有;对傅斯年学术识见的思考[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8 葛小佳;;重建傅斯年学术与生命的历程[J];书城;2010年04期

9 张书学;傅斯年与中国现代史学的科学化[J];东岳论丛;1997年06期

10 陈德正;民国时期傅斯年的国际时评[J];学海;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文玖;;傅斯年、朱希祖、朱谦之学术关系略论[A];“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太原;;发现史料之外的历史——以傅斯年研究为例[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3 杨朝亮;;浅谈傅斯年在清代学术史上的贡献[A];“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苏全有;;对傅斯年学术识见的思考[A];“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江心力;;傅斯年的先秦诸子学研究析论[A];“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连升;;要正确理解傅斯年[A];“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晁中臣;;“不以空论为学问”——有感于傅斯年先生的“史学就是史料学”[A];“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王震中;;史料的扩展与史学的进步——傅斯年先生对中国史学的贡献[A];“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刘俐娜;;试析傅斯年史学思想的现代性及其局限[A];“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翁有为;;求真乎?经世乎?——傅斯年与钱穆学术思想比较[A];“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 李扬眉;民国学术版图中的傅斯年[N];光明日报;2007年

2 谢保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神交”到“握手言欢”(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陈引驰;民族认同的殊途同归[N];东方早报;2008年

4 齐文;梦回旧学求真解[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5 孟宪实;新发现的陈寅恪书信[N];光明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杜娟;用多面“镜子”看中国[N];社会科学报;2007年

7 复旦大学 陈洪波;读史杂谈[N];中国文物报;2007年

8 历史学博士 朴承之;彼得·伯克:图像史料重要价值超出你的想象[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9 郑一奇;坐冷板凳的历史学家[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10 向燕南(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史学史还可以这样写[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爱卫;朱希祖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2 谢进东;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的历史学解释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樊庆臣;现代中国史学专业学会的创建与运作[D];山东大学;2011年

4 董恩强;新考据学派:学术与思想(1919—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秀丽;反科学主义思潮下中国现代史学的人文指向[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进全;傅斯年史学思想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伟魏;傅斯年的史学理论析论[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3 王传;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朱靖伟;近代学者眼中的乾嘉学派形象[D];山东大学;2009年

5 刘秀俊;实证与诠释的会通[D];山东大学;2006年

6 杨发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史学风气的变动与童书业的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倪平英;相似外表下的不同内核[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马晓雪;史语所“明清史”研究述评[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Z腪,

本文编号:16682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6682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4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