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情怀、社会责任和史念海先生的历史观
本文选题:人文情怀 切入点:史念海 出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年04期
【摘要】:正史念海先生,字筱苏,1912年6月24日出生于山西省平陆县。平陆位于中条山南麓、黄河之滨,人文传统颇为深厚,而先生家族一直有尚古学之风。先生生前曾言及其家学渊源,云:"先高祖邃于易学,垂老之年,犹时时讲授,为乡里所崇敬。远道来学者,前后相望。"而先生之父亦颇寄望于爱子承继中国传统文化而有所发扬光大,故取"苏海韩潮"之义而为先生取名及字。中条山瞰视晋南、豫北和陕东,森林植被发育良好,其地理环境颇具多样性。
[Abstract]:The official word Xiaosu, Mr. Nianhai, was born in June 24, 1912 in Shanxi County of Pinglu province. Pinglu i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Zhongtiaoshan, the Yellow River lake, quite deep humanistic tradition, and the family has the old school is Mr. wind. Mr. had said: "the first cloud and erudite through paternal Teaching and influence, to the emperor during old age, easy to learn, and always teach for the village, all the way to worship. Scholars, before and after across." and the father of Mr. quite hopes to inheri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on Chinese carry forward, so take "Suhaihanchao" meaning for the name and word. Mr. Kan as Jinnan and Yubei Zhongtiaoshan, Shaanxi East, forest vegetation growth is good,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diversity.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分类号】:K03;K825.81;K928.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书恒;郭伟;;京杭大运河的功能与苏北运河段的发展利用[J];第四纪研究;2007年05期
2 王蕊;;三、四世纪青徐兖地域的一体性与重要性[J];东岳论丛;2007年05期
3 李德楠;;国家运道与地方城镇:明代l呛拥目浼捌溆跋靃J];东岳论丛;2009年12期
4 奚雪松;秦建明;俞孔坚;;历史舆图与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在大运河遗产判别中的运用——以大运河明清清口枢纽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05期
5 向福贞;;明清山东运河区域学术研究综述[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10期
6 王长松;韩光辉;;永济渠北段行迹再研究[J];北京水务;2012年06期
7 孙竞昊;;清末济宁阻滞边缘化的现代转型[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杨婷;;关中漕渠与西汉社会[J];秦汉研究;2010年00期
9 王明德;;大运河与中国古代运河城市的双向互动[J];求索;2009年02期
10 王明德;;略论汉初关中定都及其影响[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孙竞昊;;明朝前期济宁崛起的历史背景和区域环境述略[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2 徐小亮;;曹魏邺城区域水利开发试探[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辑)——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勋;唐代旅游地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蕊;三、四世纪青徐兖地域政局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李青淼;唐代盐业地理[D];北京大学;2008年
5 李德楠;工程、环境、社会:明清黄运地区的河工及其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李俊丽;天津漕运研究(1368~1840)[D];南开大学;2009年
7 董强;近代江南公共危机与社会应对[D];苏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海华;运河变迁与聊城的发展[D];山东大学;2010年
2 沈波;明代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D];西北大学;2011年
3 李坤;唐“建中之乱”前期河朔战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姚一哲;试论民国前期(1912-1937)杭州“新市场”的土地开发[D];浙江大学;2011年
5 严秋水;隋唐时期汴州的发展[D];辽宁大学;2011年
6 周媛;河流主导的浚县古代城市发展[D];郑州大学;2011年
7 曹新向;开封市水域景观格局演变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8 孔辉;试论北宋时期河南地区的农业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蔡建;里运河功能变迁与发展战略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10 张渊;扬州古运河旅游资源展示系统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士光;丰功伟业利当世 一代宗师泽后人──史念海教授的治学思想及其成就[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2 朱士光;继承发扬禹贡学会精神,进一步推进历史地理学科发展——为纪念顾颉刚先生诞生110周年而作[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04期
3 朱士光;关于当前加强历史地理学理论建设问题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4 王双怀;史念海教授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杰出贡献[J];史学史研究;2001年03期
5 林琳;;近五十年《禹贡》半月刊研究综述[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王安溟;我国历史地理学科的开拓者史念海[J];文史月刊;2002年06期
7 武怀文;史念海教授访问记[J];史学史研究;1983年01期
8 毛曦;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02期
9 马正林;史念海教授主编的我国第一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出版[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10 张成;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开拓者——史念海[J];沧桑;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永祥;;中国古代的进化历史观问题——由董仲舒的历史观引出的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A];董仲舒与河北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2 薛匡勇;;历史观演变对档案观的影响[A];回顾与展望:2010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集(上)[C];2010年
3 潘富恩;;重评朱熹的历史观[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4 Bruce Allsopp;英若聪;;建筑历史观[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三、四辑)[C];1982年
5 黄予植;;究竟要摆脱什么样的历史观?[A];忘年交书简二集[C];2010年
6 黄楠森;;关于三个人学问题的思考[A];“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毛曦;;中国古都学理论与实践的新探索和新推进——朱士光著《中国古都学的研究历程》读后[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8 王社教;;史念海先生对中国古都学研究和发展的开创性贡献[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陆凌;;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名著·学生·中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10 贾洛川;;对未成年刑释人员法律保护体现人文情怀的思考[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深圳商报记者 王荣邋李红 郝又满 张清华 万鸿涛;承明体现深圳人文情怀[N];深圳商报;2007年
2 张剑虹;捐资不留名彰显民企人文情怀[N];中国企业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苏兴全;站在巨人肩上 抒发人文情怀[N];眉山日报;2007年
4 刘祖鹏;自说水墨写生[N];美术报;2008年
5 ;国运所系 人文情怀[N];光明日报;2004年
6 谢泳;智力游戏 人文情怀[N];光明日报;2004年
7 王启广;从中国古典文化展现陶瓷的“人文情怀”[N];中国工业报;2003年
8 启东市东海镇初级中学 杨英;记叙文写作呼唤人文情怀[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8年
9 王映苗;俄罗斯书价与出版商的人文情怀[N];中华读书报;2005年
10 邓福星(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著名美术史论家、博士生导师);周天黎艺术的人文情怀和美学追求[N];美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海烈;顾颉刚“古史层累说”初探[D];吉林大学;2007年
2 章原;古史辨《诗经》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胡玉伟;“历史”的规约与文学的建构[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邢战国;周谷城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5 崔艳红;普罗柯比《战记》研究[D];南开大学;2003年
6 惠雁冰;“革命样板戏”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7 王爱卫;朱希祖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8 王俊秋;当代影视剧中的“清宫戏”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张光华;萧一山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10 张秀娟;断裂性问题与新历史主义[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延苗;玄学社会历史观初探[D];西北大学;2005年
2 尹燕;《禹贡》半月刊的学术世界[D];山东大学;2008年
3 缪慧;在历史与现实之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霞;评唐代咏史诗人的历史观[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张丽娟;先锋作家的历史观[D];苏州大学;2010年
6 刘燕;论邓小平的历史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孙瑜;《旧金山对日和约》的签定及其影响[D];吉林大学;2005年
8 蔡爱国;表象的狂欢:论当代历史小说的创作走向[D];苏州大学;2001年
9 吉莉;日本教科书审定历史观浅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阳海洪;十七年小说历史观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678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667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