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魏北齐史官制度与官修史书——再论史馆修史始于北齐
本文选题:东魏 切入点:北齐 出处:《史学史研究》2011年02期
【摘要】:东魏迁都邺城,学术文化中心转移,北魏太和以来积累的文明成果萃集邺下,为东魏北齐史官制度的发展与《魏书》编纂提供了良好条件,并由此形成了史馆修史与大臣监修制度。大臣监修与史馆修史二者一体,史馆是一专门修史机构,似在宫禁集书省与起居省内,已不同于北魏秘书省之"史阁"。大臣监修改变了北魏以来秘书监、丞典领国史的传统,入馆修史加兼著作,脱离了秘书著作系统。著作从秘书省游离出来,与集注起居形成更加密切的关系。东魏北齐沿承北魏,置集书省和起居省,北魏以守尚书典注起居,东魏北齐以散骑常侍等侍官监领或撰修起居注。史馆修史与起居集注,造就了《魏书》、《齐书》、《齐纪》等史书。东魏北齐史官制度变化的依据为礼制的修订,唐代礼多因循北齐,故其史馆修史制度亦上承北齐。
[Abstract]:The transfer of capital Yecheng of the Eastern Wei Dynasty, the transfer of academic and cultural centers,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civilized achievements since Taihe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the collection of Ye Xia, provided good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iographer system of the Eastern Wei and Northern Qi dynasties and the compilation of the Book of the Wei Dynasty. From this, the history building and the minister supervision system were formed. The minister supervision and the history building were integrated, and the history hall was a special historical institution, which seemed to be in the province of books and the province of living, which was forbidden by the palace.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Shi GE" of the secretary province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The minister's supervision has changed the tradition of the secretary's supervisor and the official's national history since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He has entered the museum to build a history and a book, which is divorced from the secretary's writing system, and the works have been dissociated from the secretary's province. The Eastern Wei and Northern Qi dynasties along the lines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set books and living provinces,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to guard the book notes began to live, Eastern Wei and Northern Qi with scattered riding often wait for the official supervisor to receive or compile notes. The history of building history and living notes,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China, China, China, China, China, China, China, China, China, China, China, China, China, China, China, China, China, China, China, China, China, China, China. The historical books such as Wei Shu, Qi Shu and Qi Ji were brought up. The basis of the change of the historiographer system in the Eastern Wei and Northern Qi dynasties was the revision of the ritual system, and the rites of the Tang Dynasty followed the Northern Qi Dynasty, so its history building system was also inherited from the Northern Qi Dynasty.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古代史官制度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06JJD770005)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牛润珍;齐史断限与平四胡之岁——刘节先生《中国史学史稿》正误一例[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卫;;论南北朝时期河北地区经济重心地位的形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牛润珍;;东魏北齐史官制度与官修史书——再论史馆修史始于北齐[J];史学史研究;2011年02期
3 王志刚;;北齐与设馆修史的出现[J];河北学刊;2009年02期
4 牛润珍;北齐史馆考辨[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5 陈娟;徐中原;;东魏北齐散文发展的动因及表现[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黄寿成;;汉士族与东魏北齐政权[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高敏;从《金石萃编》卷30《敬史君碑》看东魏、北齐的僧官制度[J];南都学坛;2001年02期
8 ;北齐窦、娄、石、刘四墓志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文物;1973年06期
9 杨宝顺;孙德萱;卫本峰;;河南安阳宝山寺北齐双石塔[J];文物;1984年09期
10 崔世平;;北齐窦兴洛墓志与代北窦氏[J];中原文物;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志海;;南通航院隆重举行校史馆开馆仪式[A];江苏航海2010年第4期(总第85期)[C];2010年
2 蒋伯良;;中国古代平民政治家陈武帝[A];“江淮地域与六朝历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卢有泉;;三晋古谣谚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以北齐为例[A];2010年三晋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樊英民;;兖州出土北齐刻石考释[A];中国李白研究(1994年集)[C];1994年
5 王记录;;清代史馆中史官的“生存”状况——从一个侧面看史馆修史与专制社会的关系[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6 杨耀坤;;东魏北齐兵制概论[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7 许福谦;;东魏北齐胡汉之争新说[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8 渠传福;;再论东魏北齐时代的晋阳[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辑)——中国古都学会2003年年会暨纪念太原建成25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漆泽邦;;论东魏——北齐的倒退[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10 张承宗;;六朝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卢飒;贵阳警备区军史馆开馆[N];贵阳日报;2009年
2 胡建勋邋雷元全;虎门建成东莞首个庭史馆[N];东莞日报;2008年
3 吴国义 特约通讯员 卓健;让军史馆走进官兵心中[N];解放军报;2009年
4 通讯员 江勇;新罗加快推进龙岩侨史馆建设[N];闽西日报;2010年
5 记者 欧亚非;盐史馆跻身首批国家二级博物馆[N];自贡日报;2009年
6 记者 李欣瑶;兰大校史馆博物馆开馆[N];甘肃日报;2009年
7 中新社记者 耿军 许晓青;走进国民党党史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8 记者 庄云锋;省军史馆建成开馆[N];济南日报;2010年
9 陈文;民进中央将建议:成立国史馆[N];中国文化报;2007年
10 谭虎彪 记者 高志文;典型事故教训被“搬进”团史馆[N];解放军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远;东魏北齐定州白石造像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2 张云华;北朝婚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邵正坤;北朝家庭形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王照年;程俱及其《麟台故事》考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建国;隋代文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6年
6 柳玉宏;南北朝诗歌复音词通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力春;汉魏南北朝石刻书人考辨[D];吉林大学;2009年
8 李辉;北朝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国家与民间救灾措施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郭林生;南北朝和隋朝人口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10 陈志伟;北朝社会风尚诸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震;辽代史官制度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韦琦辉;勋贵集团与东魏北齐政治[D];山东大学;2005年
3 杜鑫;三国史官制度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4 魏宏利;《全北齐文》编年考[D];西北大学;2004年
5 姚波;北魏统治方式与北魏政权解体过程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6 崔英杰;东晋政治影响下的史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娄权鑫;北朝史官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文丹;徐显秀墓壁画图像和风格的初步研究——兼论北齐新画风[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9 段锐超;东魏北齐民族关系辨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霞;北齐陶俑造像艺术特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719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671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