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概念》:历史的辩证意象——兼论本雅明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思考
本文选题:历史 切入点:辩证意象 出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摘要】:通过深入解读《论历史概念》(包括"补遗")这部作品,力图挖掘德国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思考历史的独特方式:一种基于辩证意象的理解。而且,本雅明的思想正是在这种辩证意象式的历史哲学中发生了历史唯物主义与弥塞亚(救世)主义的"相遇"与交织。实际上,在笔者看来,这一"相遇"正是出自思想家本人对激进革命的承诺与期待。此外,本雅明在这种历史的辩证意象语境下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发,也是本文着力考察的一个方面。
[Abstract]:Through an in-depth interpretation of "on the Concepts of History" (including the addenda), this paper tries to excavate the unique way in which German thinker Walter Benjamin thinks about history: an understanding based on dialectical imagery. It is in this dialectical image-style historical philosophy that the "encounter" and interweaving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Messiah (saviour) are taking place in Benjamin's thought. In fact, in the author's view, This "encounter" comes from the commitment and expectation of the thinker himself to the radical revolution. In addition, Benjamin's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the context of this historical dialectical image is also an aspect of this thesis.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分类号】:K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臧运峰;王颖吉;;破碎的寓言:试论品特的威胁喜剧[J];当代文坛;2006年02期
2 李侠,邢润川;论科学主义与现代性认同的危机[J];东南学术;2003年04期
3 韩克永;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及对文学理论的观照[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张国清;如何挽救“他者事业”——福柯和伯林非理性哲学批判[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徐军;社会批判理论内部的对话——哈贝马斯与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关系新探[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6 杨向荣,曾莹;西美尔“距离”的现代性解读[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李进书;最低限度的和谐——论阿多诺的美学思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朱国华;;纯粹语言、经验、理念与弥赛亚时间——本雅明哲学的几个主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陈喜辉,付丽;道家哲学与后现代主义比较研究的缘起与现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陈喜辉;“人之死”的路径与归宿:福柯与庄子的比较[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朱光烈;;视野、创造与境界:关于传播学学科建设的一些个人感悟[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2 杨向荣;;距离的生成与消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黄凤祝;刘丽荣;;救世理念与历史唯物主义——本雅明的政治哲学[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毛丹武;现代性中的阶级和民族[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6 黄汉平;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D];暨南大学;2004年
7 韩红;交往的合理化与现代性的重建[D];黑龙江大学;2004年
8 韩鸿;中国大众影像生产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9 谢登斌;当代美国课程话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水平;大众文化:意义的生成与理论的张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际兵;刘震云小说的寓言景观[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邱健;后现代语境中的历史化理论[D];苏州大学;2002年
3 邢斌;“异乡”母题与“元历史”想象——论冯至现代期的创作[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梁艳芳;寓言发展形态的嬗变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5 黄赞旭;刑法理论的“主义”之辩[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6 樊柯;本雅明艺术审美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7 徐秋红;对先锋思潮的透彻观照[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齐轶丹;狂欢与异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9 马爽;消费社会文化背景下我国快餐书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10 黄春燕;现代主义的寓言文本——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本雅明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沫;范拥军;;马克思历史科学:实证与批判[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洪认清;皮晖;;刘大年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科学化问题的探索[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如雷;;时代赋予历史学家的中心使命[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2 彭邦本;;世纪回眸:郭沫若古史研究特色的几点思考[A];郭沫若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C];2000年
3 朱佳木;;在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上的开幕词[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吴达德;;谢本书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述评[A];谢本书史学研究评述[C];2006年
5 周九香;;郭沫若的历史人物论[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6 陈奎元;;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大力开展国史研究——在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上的讲话[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罗传芳;;郭沫若研究方法的特点与运用——立足于原始宗教的考察[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8 朱政惠;;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建国后郭沫若史学研究剖析[A];郭沫若史学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9 沈湘平;;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科学”观念初探[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10 荣丽华;钟作英;;郭沫若史学研究与当前史学发展趋势——郭沫若史学研究讨论会简况[A];郭沫若史学研讨会论文集[C];198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崇富;历史唯物主义同新中国一起发展[N];光明日报;2010年
2 何怀远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历史唯物主义理解史中的反映论与实践论线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张亮 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热点的凸显与新方向的崭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张一兵 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进步史观的合理性与合法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降大任;历史问题能这样研究吗[N];北京日报;2002年
6 陈恒 奚昊捷;《过去与现在》——多角度透视过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高翔;马克思主义与二十世纪中国史学道路[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8 张家川县职教中心 马牛胡;如何正确评论历史人物[N];天水日报;2008年
9 廖学盛;潜心研究 力戒浮躁[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10 苏双碧;吴晗是怎样评价朱元璋的[N];北京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雄;历史转折论[D];复旦大学;199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周翔;实践:历史学研究中人本主义视角与实质主义视角的超越[D];广西大学;2008年
2 庄忠正;历史哲学还是历史科学[D];吉林大学;2011年
3 芦洋;文化理性对历史的重建[D];黑龙江大学;2012年
4 武利荣;休闲的本质及其历史实现形式[D];东华大学;2010年
5 云吉龙;论沃尔什的历史哲学理论[D];内蒙古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762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676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