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忆的集体构建:“高丽棒子”释意
本文选题:“高丽棒子” 切入点:《燕行录》 出处:《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摘要】:"高丽棒子"是中国人对朝鲜(韩国)人沿袭已久的蔑称。但是,对于这一称呼的历史由来,却一直缺乏学术考证。其实,通过梳理朝鲜文献《燕行录》的相关内容可知,它来源于韩文的"帮子"一词。"帮子"原本指的是明清时期朝鲜使行团中地位低微的服役者;它从一个特定的称谓演变为"高丽棒子"这一含有贬义的泛称的历史过程,反映出的是明清时期的使团接待政策所引发的朝鲜使团与沿途的中国百姓之间的矛盾。
[Abstract]:"Koryo Bang Tzu" is a disparaging term that has long been followed by Chinese people in North Korea (South Korea). However, there has been a lack of academic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this term. In fact, by combing through the relevant contents of the Korean literature "Yan Xing Lu", we can see that, It originated from the Korean word "gang", which originally referred to the low-ranking military service members of the Korean delegation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t evolved from a specific title to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a derogatory general term, "Koryo Bang Zi". It reflect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Korean mission and the Chinese people along the way caused by the reception policy of the mission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江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进”(10&ZD069)
【分类号】:K312;K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强英良;关于鲁迅所记的罗振玉数事[J];鲁迅研究月刊;1990年02期
2 刘达科;辽代文学史料整理的回顾与思考[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高福顺;辽朝科举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小娇;罗振玉与古器物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晓林;略论罗振玉对近代学术的贡献[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陈向利;北宋叙封制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丹丹;罗振玉对金石材料的整理与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晴;晚清名士盛昱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6 宋佳;长山群岛海洋文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琳;朝鲜出版多卷本《朝鲜全史》[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4期
2 赵和曼;中外学术界对《真腊风土记》的研究[J];世界历史;1984年04期
3 俞樟华 ,张新科;国外《史记》研究概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4 ;报刊世界史论文索引(1983.8—1984.1)[J];世界历史;1984年02期
5 ;世界书讯[J];读书;1958年16期
6 江波;比丘林及其东方学研究[J];兰州学刊;1985年04期
7 李伟丽;俄国汉学家比丘林与他的蒙古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年05期
8 张顺洪;《每季评论》与英国对华舆论[J];近代史研究;1993年06期
9 陈德正;民国时期傅斯年的国际时评[J];学海;2003年02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杨昭全;;建国60年来我国的朝鲜·韩国史和中朝、中韩关系史研究综述[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2 金成镐;;再论朝鲜史学界的“朝鲜人民革命军”说[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燕飞;费正清与中国传统外交体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804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680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