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从上海史研究看魏斐德治史方法

发布时间:2018-03-28 20:06

  本文选题:上海史 切入点:史学方法 出处:《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摘要】:上海史研究是魏斐德教授后半生最下工夫的领域。上海三部曲、戴笠研究以及一批上海史论文,是他在这个领域里的重要成就。他之所以钟情上海史,是因为研究这个领域有意义、有趣味、有特质、有资料。透过上海史研究成果,可以看出魏斐德后半生的治史方法,这就是"无法之法,乃为上法"。具体体现为,史料必求其极度翔实,叙述必求其周密生动,结论必求其圆通牢靠。他研究中国历史,熟悉中国历史,但采取开放的、多视角的态度,不将治史者的价值判断强加给读者,这恰恰是现代或后现代的史学特点。魏斐德是涵化了中西优秀史学传统的、有着当代开放精神的杰出史学家。
[Abstract]:The study of Shanghai history is the most devoted field of Professor Weinfeld's later life. The Shanghai trilogy, Dai Li's research and a number of papers on Shanghai history are his important achievements in this field. It is because th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is meaningful, interesting, characteristic and material. Through the results of Shanghai history research, we can see that the method of managing history in the latter half of Weinfeld's life is "the law of the impossible, but the law of the upper law." He must study Chinese history and be familiar with Chinese history, but he takes an open, multi-perspective attitude and does not impose the value judgment of the historian on the reader. This is exact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or postmodern historiography. Weinfeld is an outstanding historian who embodies the tradi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outstanding historiography and has the spirit of contemporary openness.
【作者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熊国英;;“九龙宝剑”与戴笠之死[J];文史春秋;2009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学术动态[J];社会科学;1981年04期

2 小浜正子;日本的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和日本上海史研究会[J];档案与史学;1997年06期

3 唐振常,许敏;上海史研究四十年[J];社会科学;1991年08期

4 赵吉惠;史学概论的基本任务是学习史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5 苏永明;;“食货派”的经济史研究方法探讨[J];史学史研究;2007年03期

6 胡迎春;张仲波;;梁启超和他的“新史学”[J];文教资料;2008年36期

7 张国刚;李治安;;略论史学方法的继承与创新[J];历史教学;1987年02期

8 李淑云;;从《说园》看陈从周的史学思想与方法[J];商业文化;2010年04期

9 靳宝;;浅析王充的史学方法[J];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03期

10 萧功秦;;人生经验与历史学者的悟性——史学方法谈[J];历史教学;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邹兆辰;;唯物史观指导下中国史学方法的进步[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2 张越;;“书评”中的学术批评——《燕京学报》“书评”栏目的特色[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3 罗检秋;;清末民初考据学方法的发展[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4 王法周;;从《古史辨》看1920年代史学中的西学观念与方法[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5 李慧宇;;长足进取与成就辉煌——中国历史学的现代转型述论[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6 毛曦;王善军;;坚持与发展:漆侠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方法[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7 周建刚;;“按图索骥”与“庖丁解牛”—从历史哲学的角度谈船山史学思想的特色[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学研讨会船山研究论文集[C];2008年

8 张太原;;发现史料之外的历史——以傅斯年研究为例[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9 杨念群;;中国历史学如何回应时代思潮(1978—2008)[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 越;新时期以来史学方法的多样化探讨[N];光明日报;2002年

2 李洪岩邋(本报书评人);史学“非主流”与“史学方法”[N];中华读书报;2007年

3 清华大学中文系 王鹏程;陈寅恪桂林时期的学术研究[N];光明日报;2009年

4 顾杭;布罗代尔心目中的历史学[N];中华读书报;2009年

5 孙明(北京大学历史系);历史与组织的偶合[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6 熊月之;让历史在当代复活[N];社会科学报;2003年

7 记者 余传诗;《上海大辞典》体现上海史学研究最高水平[N];中华读书报;2008年

8 刘军;比较史学杂谈[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9 庞冠群;西方九位著名新史学家对话[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10 陈祖武;历史学研究的理论财富[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蔡丽娟;李维史学探微[D];复旦大学;2005年

2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3 王悦;李维史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秀丽;反科学主义思潮下中国现代史学的人文指向[D];山东大学;2009年

5 谢进东;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的历史学解释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波;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民族史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黄广友;刘大年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刘俐娜;20世纪初期中国史学的转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霞;魏斐德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2 袁振堂;吕思勉的史学成就及史学思想述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3 吾斯曼江·亚库甫;莎依然米的史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郭福生;陆懋德学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鹏程;《通典·食货典》史学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6 王绍樱;反省与尝试:新时期史学系统论思潮述评(1980-1989)[D];山东大学;2013年

7 王晓宇;基于《希腊志》的色诺芬史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琳娟;1983年—中国新时期史学的转变[D];山东大学;2006年

9 陈丽珍;清代山东史学初探[D];山东大学;2007年

10 王玉娟;王夫之《读通鉴论》的史学理论价值[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778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6778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d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