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跨学科之路——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的方法论意义
本文选题:社会史论战 切入点:社会科学化 出处:《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01期
【摘要】:历史学转向社会科学寻求认知工具和研究技术,与社会科学整合是实现现代转型的一条基本途径。发生于1927—1937年的中国社会史论战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论战对史学社会科学化的促动集中体现在上古史和经济史两个领域。上古史主要应用了人类学、社会学的方法,经济史则跨越了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等门类。论战促成了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大面积结合,丰富和刷新了史学研究的方法,契合了现代史学发展的潮流。
[Abstract]:It is a basic way to realize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from history to social science to seek cognitive tools and research techniques.The debate on Chinese social history in 1927-1937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is process.The controversy promotes the social science of historiography in the two fields of ancient history and economic history.The methods of anthropology and sociology are mainly used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times, while the history of economy transcends the categories of economics, sociology, statistics and so on.The controversy promotes the extensive integration of history and social sciences, enriches and refreshes the methods of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accords with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historiography.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峰;1920年井田制辩论:唯物史观派与史料派的初次交锋[J];文史哲;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宛小平;理性·反理性·非理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2 陈希红;评陶希圣的中国社会史研究[J];安徽史学;2003年06期
3 顾永新;日本传本《古文孝经》回传中国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刘冬颖;“变风变雅”与春秋时代的城邑文明[J];北方论丛;2004年01期
5 王学谦,张福贵;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向燕南,尹静;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拓荒与奠基——陶希圣创办《食货》的史学意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吕书额;吴子明;;试述战后国民党当局对北平敌产的争夺[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8 居阅时;清末民初社会心态嬗变对社会变动的影响[J];长白学刊;2001年04期
9 李建军;;王通《春秋》学考述[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李兵;生育行动的结构[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石建和;张泉;;构建建筑师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一种类型学的解决方案[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俊男;;国家起源的理论问题及中国个案分析[A];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章清;;省界、业界与阶级:近代中国亚文化圈世界的形成——略论近代中国政治共同体形成的困局[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卷)[C];2002年
4 韩永利;;中国抗日战争与中美英关系的演变[A];“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京力;历史评价论研究——以中国古代评价问题为中心[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美凤;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4 贾振勇;超越幻想的锁链[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田旭东;20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于剑波;企业行动者的社会资本与社会成本[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孔令远;徐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9 陶磊;《淮南子·天文》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10 刘陆天;中国现代化中的政府与政治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建生;工业化进程中的村庄精英——江村个案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2 秦良杰;个人与历史——十七年长篇小说一个角度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3 吴兰;选择·变异——论新感觉派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接受[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孙志军;历史的中间物——1925—1930年间中国革命小说的描述和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燕飞;建国初期有组织犯罪惩治策略研究[D];湘潭大学;2001年
6 贾俊侠;先秦史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孔德立;郭店儒简与子思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8 张传敏;“化大众”与“大众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9 吴静;民国时期学位制度探析[D];浙江大学;2002年
10 赵秀丽;早期中国共产党与非基督教运动[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周新芳;本世纪以来井田制有无之争述略[J];江海学刊;1997年05期
2 桑兵;近代学术转承:从国学到东方学——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解析[J];历史研究;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孙明(北京大学历史系);历史与组织的偶合[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2 周兵;以新体裁说新概念[N];中华读书报;2007年
3 孙江邋(日本静冈文化艺术大学教授);历史学找回想像力[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首都师范大学 刘新成;日常生活:史学研究关注的新视角[N];长江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峰;社会史论战与现代中国史学[D];山东大学;2005年
2 刘招成;施坚雅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朱发建;中国近代史学科学化进程研究(1902—194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卢琼;论李达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逄丽丽;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的陶希圣[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018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701833.html